APP下载

新农科背景下施肥原理与技术课程建设思考

2022-03-10刘健健裴文霞邹长明李孝良赵建荣

安徽农学通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

刘健健 裴文霞 邹长明 李孝良 赵建荣

摘 要: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施肥原理与技术课程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作为一门理论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专业课程,施肥原理与技术的教学实践内容与农业生产关系极为密切。但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教学方式单一、基础知识欠缺和学生成绩评定不合理等诸多问题。该文通过对所存在问题的深入剖析,并结合实际生产需求,提出了优化课程设置的具体方案,为培养符合新农科建设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提供支撑。

关键词:施肥原理与技术;新农科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2)03-0173-03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construction, the course of fertilization principle and technique of crop for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pecialty is fac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s an important course with strongly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roperties, the course contents of fertilization principle and technique of crop had highly relationship with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However, there have many problems in teaching of the course, such as lack of professional cognition, bor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old fashion exam means. In this study, we first analyz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then given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to cultivate professionals who are needed by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Fertilization principle and technique of crop;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Teaching reform

2019年6月28日,在浙江省安吉市,全國涉农高校的百余位书记校长和农业林业等教育专家共同发布了“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 [1]。新农科教育是“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医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等方面对传统农科教育都有了明显的跨越式发展,对于培养卓越的农林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化学肥料的推广使用为我国提高粮食总产量和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合理地施用肥料,不仅是作物获得优质高产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土壤培肥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肥料投入也是农业生产投入占比最大的部分,其比例最高可达50%以上[2]。但由于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土壤团粒结构遭到破坏,水体富营养化,温室气体排放等,成为制约中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3-4]。农业部于2015年提出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方案中要求在2020年实现主要农作物的化肥施用量实现零增长。因此,掌握科学的施肥原理和合理的施肥技术对于保障农业生产和协调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也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

施肥原理与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是面向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开设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作物栽培中作物营养问题,培养学生提出合理的解决作物营养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能力[5-6]。在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将信息化、智能化、机械化等知识融入到施肥活动中,是这门课程适应新农科建设的必然发展趋势和改革方向。因此,高校应加强对施肥原理与技术这门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施肥原理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提升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施肥问题,对于培养新农科要求的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 施肥原理与技术课程的特点

本课程以作物营养为中心,以实现作物高产、优质为目标,阐述合理施肥的理论与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施肥的基本原理;施肥的基本原则与依据;养分平衡法;土壤肥力指标法;肥料效应函数法;营养诊断法;施肥技术的组成要素;轮作制度下施肥技术;信息技术在施肥中的应用;农化服务与施肥;大田作物营养与施肥;园艺作物营养与施肥;其他作物营养与施肥等。学习施肥原理与技术有助于提高学生们分析作物栽培中作物营养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作物营养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能力。

施肥原理与技术是教育部新颁布的“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与植物生产有关的各专业(农学、植保、种子、园艺等)及农艺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选修课程,是学生们掌握种植专业理论和技能的重要基础。通过学习施肥原理与技术,学生们的现代农业科学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将大大提高,有能力从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养分资源管理工作、科学施肥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工作以及养分资源合理利用的科学研究工作等。

2 现阶段施肥原理与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内容多,课时量不足 施肥原理与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线性代数、植物生理学、土壤农化分析,遥感技术等核心课程的知识点。该课程在其他农业院校的课程大纲中,安排了48个学时和7d的实习课程,但该课程在安徽科技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课程安排中仅设置了30个理论课时,并且没有安排教学实习。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扎实地掌握课程理论知识,同时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防止走马观花式的教学现象出现,是授课老师需要长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该课程的施肥原理部分,尤其是肥料效益函数法和营养诊断法的课时安排不足,导致老师教地辛苦,学生学地吃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学习兴趣下降,甚至产生消极怠慢的学习态度。

2.2 实验课时少,缺乏实习课时 理论课时固然非常重要,学生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施肥活动中的原理知识,如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率、肥料效益函数、植物缺素快速诊断等技术。但同时也要兼顾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施肥相关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活动中。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虽然设置了实验课程,但是实验课时只安排了2个实验,总共6个学时,远远无法满足学生对实践操作能力锻炼的需求。同时,本课程未安排实习教学部分,学生无法设计和完成一次完整的施肥活动,不利于学生结合实际的土壤、水分、环境等因素,根据理论课程的知识,制定合理的施肥计划。另外,该课程的实验课内容均是室内分析实验,缺少对实际耕地施肥活动的考察。

2.3 部分理论内容较难,学生基础知识薄弱 施肥原理与技术的理论部分涉及诸多的公式推算和计算部分。例如,第3章的养分平衡法和第5章的肥料效应函数法。其中,第5章的肥料效益函数法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正确理解肥料效应函数法的原理及特点,掌握肥料效应函数法主要试验方案的设计与局部控制技术的运用和肥料效应函数的分析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线性代数不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因此部分未选修过线性代数的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内容学习起来非常吃力,很多同学反映这部分内容无法理解,只能靠死记硬背来掌握,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降低,教学效果差。

3 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3.1 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首先,在课堂教学方式上,需要丰富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书本上的知识点繁多,文字描述过多过长的现象十分常见,这就要求我们凝练出重点的部分,通过图形、图片或者数据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掌握课程内容。如在讲解最小养分律的知识时,可以将学生熟知的“木桶理论”与该内容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很自然的掌握最小养分律的含义。在讲解营养诊断法的知识点时,可以结合一些农作物缺素症状的照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此外,还可以结合目前的新兴自媒体,如抖音、西瓜视频等自媒体平台,充分利用这些平台上的视频资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施肥技术。除多媒体教学外,还应注意板书教学,尤其是在公示推导部分,单张幻灯片往往不能把全部的推导过程显示出来,这就需要借助板书,将一些关键的推导步骤写在板书上。此外,板书内容还应包含每节课的提纲和重要概念等,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时能够把握整堂课的框架,将前后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

3.2 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施肥原理与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能够利用施肥原理解决实际生产中施肥问题,如确定合理的施肥量和施肥时期,针对不同作物能够提出相应的施肥方案。因此,该课程的实践操作部分是不容忽视的。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施肥原理的基本知识、概念以及一些典型的施肥方案,如“3414”方案等内容进行优化更新,结合新农科建设对农业综合性人才的培养目标,补充一些高科技在目前施肥技术上的应用案例,如无人机施肥打药技术,精准施肥技术的最新进展等。同时,对实验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更新,结合课堂教学,联系一些高标准、大面积的农场主,带领学生实地考察,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把握当前的施肥技术发展趋势,构建一个综合性理论知识和应用型实习的课程体系,确保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安排教学实习过程中,考虑到作物生長周期较长的问题,可以将实习时间灵活安排,不必集中安排在一周。例如,在玉米施肥的学习中,可以将实习时间分散在玉米生长的整个生育期内,从基肥的施用开始,一直持续到玉米的收获,让学生能够完整地掌握玉米各个生育期的施肥量以及施肥时期。

3.3 优化考核方式,加强过程性考核 优化课程考核方式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7-8]。施肥原理与技术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而以往的课程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40%和期末考试60%。其中,平时成绩由出勤、课堂提问、书面作业、实验、学习态度等部分组成。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考核方式中的实践部分比例很低,不能体现出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因此,调整了考核方式和考核方法,加大实践考核的比重,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增加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此基础上,采用了新的考核方式:60%理论知识+20%实验+20%平时成绩。其中,实验成绩主要从以下2个方面考核:(1)考查学生每个实验的实验情况和实验报告质量;(2)考查学生每次实验表现(如课堂纪律、回答问题、参与实验活动和提交实验报告册等)。按100分制单独评分,取各次成绩平均值作为此环节最终成绩,乘以其在总评成绩中的占比20%。

4 结语

施肥原理与技术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解决农业生产中作物营养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作物营养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课程特点,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部分,改革考核方式,紧跟新技术的发展,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符合新农科建设要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佚名.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03):105-106.

[2]王祖力,肖海峰.化肥施用对粮食产量增长的作用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8):65-68.

[3]张新建,宁晓光,郑桂亮,等.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土壤肥力及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20,36(14):59-63.

[4]黄兴成,石孝均,李渝,等.基础地力对黄壤区粮油高产、稳产和可持续生产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7,50(08):1476-1485.

[5]马煜春,孙丽英.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8(14):228-229.

[6]刘淑霞,高强,王鸿斌,等.《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交际,2013(11):212.

[7]李孝良,于群英,段立珍.专业技能课程考核改革与实践——以《土壤农化分析》课程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7):187-188.

[8]孟凡德,黄秋香,肖新,等.土壤污染防治时期背景下的《土壤污染与防治技术》课程改革研究[J].山东化工,2020(14):191-192.

(责编:张宏民)

3077500338294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
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