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视域下高校传统文化素质教育探索

2022-02-28杨舒寒谢娜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网络平台传统文化素质教育

杨舒寒 谢娜

内容摘要:全媒体是高校主流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基于全媒体视角的积极层面出发,探索利用网络文化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是新时代下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项目以全媒体视角探索高校中传统文化传播路径,从网络文化入手,依托媒介手段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精准定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盲点,创建网络平台,建构教育“模块”,创新文化传承方式,挖掘文化当代价值,加强大学生理性信念教育、学习精神教育、道德修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意识形态观念,提升个人素养,树立文化自信。

关键词:全媒体视域 传统文化 网络平台 信息化 素质教育

全媒体作为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一种统称,涉及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感官,能充分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在互联网环境下,全媒体作为大学生了解外界、获取能力的重要载体,更具数字化、分众化、多元化、融合化的特点,也正在当下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发展成一种吸引视域。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也大力号召高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各类新媒体的崛起使得文化传播形式也更加广泛。然而,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形式较为单一,个人选择性高,不具有广泛性以及创新性特点,尚未多形式结合,使高校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发展进度与预期不匹配。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文化产品之间的连接融合更为明显,小说、动漫、影视剧、游戏等娱乐形式不再孤立发展,彼此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协同。媒体化传播手段与途径也愈加丰富且多维,探索高校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创新性途径,不仅是为了因时而动,因势而新,同时也更加有利于保留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意义。

探析全媒体视域下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传承与创新发展途径,多方位多角度透析传统文化内涵,发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心,深化文化认同感,更加有利于大学生追求个人价值,人生价值,社会价值。同时,如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立足当前,把握大势,合理运用全媒体手段,从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等多形式下,探索传统文化素质教育路径,助力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对于構建能够反映当代中国理念的话语体系,共享智慧,意义深远。

通过运用全媒体信息传播“碎片化特征”,将大模块专题教育“碎片化”再整合,推进线上下学习与实践同步开展,总结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新方式;提出“提炼+反馈+总结”三模式在活动开展中扩大项目辐射范围,形成全媒体传播体系化模块;探讨传统文化创新继承方式,结合媒介素养培育,挖掘传统文化当代价值。

一.高校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局限性原因分析

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熟知度有限

前期网络调研显示,当代大学生对文学著作阅读量普遍很少,并且不重视传统文化书籍的阅读,缺乏传统艺术文化知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构成、大概框架不了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具体内容更加没有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伟大瑰宝,作为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文化自信坚实的守卫者,当代大学生应该掌握较为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应该意识到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继承的责任和义务,认识到它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不仅仅做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内涵,根源与发展,更应该致力于其伟大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2.大学生传统文化学习主动性有待提升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网络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变的更加频繁。国外的本土文化、价值观不断的传入中国,传入大学校园,如今,像韩剧、美剧、英剧,还有西方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等仍然颇受大学生的欢迎,“hiphop”、“Kpop”流行音乐热度不减,且呈持续增长的趋势。而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东西,像书法、京剧、民族戏曲、书画、民族手工艺、民族舞蹈、古代思想家的著作等,大学生却甚少接触,对于传统节目一般也只关注春节,较少关注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尽管很多高校大多已开设了有关传统文化的通识课程,但大多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大部分大学生表示对自己吸引力不大,不会主动去选择这些课程,还有些学生虽然选择了相关课程,但多数情况下是选择那些比较好拿到学分的课程,而不是被课程知识所吸引,个人选择性很高。

3.校园传统文化建设形式需规范化、多元化

在高校校园中,除学校开放的各类传统文化选修课,大学生还可以从各类校园活动中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然而,在传统文化类活动组织进行过程中,学生成员起主导作用,存在缺乏整体设计与综合管理的问题,且普遍处于一种松散的状态,为了应付检查甚至抄袭材料,对于校园建设的导向问题存在认识不足的情况。同时活动类型也较为单一,缺乏想象力,通常是学生会成员组织进行讲座、观影、阅读书籍打卡等,久而久之,参与者也会厌倦。此外,许多活动也会因组织者的敷衍而草草了之,比如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中组织者准备试题不认真,导致题目重复,甚至出现错别字的情况,不仅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更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尊重。

自2020年以来,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在高校中开展进行的多数活动已逐渐发展为线上模式,如原先的线下知识竞赛抢答活动转变为线上直播,各类专家讲座也由原来的面对面交流转变为线上直播,大大减少了活动与参与者的联系度,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感,以及准备工作的投入量,同时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观众的沉浸式观感效果,从线下“体验式”变为线上“纯享式”。随着校园活动的不断网络化,校园文化建设形式更加具有局限性,增加了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的难度。

新的局势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新时期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各种传播渠道平台和途径的优势,并在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加以运用和整合,新媒体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为传播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多的好机会,因此,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各种媒体平台的独特价值是十分必要的。

二.全媒体应用于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的适用性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经过时间的层层筛选过滤,发展成为了品质很高的内容产品,其本身带有的深厚文化底蕴本就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基底。同时,传统文化自带话题属性,与之相关的新鲜内容容易引发消费市场的好奇感与新鲜感。明辨、笃实、博学、善言作为传统文化精髓,在当前育人环境中具有重要意义,与媒介素养培育相结合,既体现文化继承性,同时具备一定的时代创新价值。

在互联网环境下,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新媒体自身也在不断创新,产生了新的传播方式如微传播——微信、微博、微视频;以及智能传播——直播、云视频等。传统文化的传播也不再仅限于口头和印刷媒体的形式,各类媒体化形式产品早已深入人心,成为“5G网冲浪”日常所需,而大学生在此类人群中占据了绝大部分,全媒体作为大学生了解外界、获取能力的重要载体,在其视域下进行传统文化素质教育,是最为便捷且有发展面的。在过程中探索发展新途径,新模式,新战略,结合效用反馈,不断提炼与总结,扩大项目辐射范围,形成体系化模块,对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有重要意义。

全媒体视域下探索发展途径,在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化的同时,创新了沟通理念。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式,能够整合声音、文字、图像等基本传播符号,具有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跨越时空等特点,新媒体作为互联网经济的主要产物结合了各类媒体的主要优势和特点,既可以保持传统媒体传播的思维,又创新了文化传播的理念,为受众提供更多的特殊体验,新媒体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通过新媒体可以实现传统文化的多媒体参与和立体传播,通过互联网、微信、微博、客户端等将语音、文字、视频、图片等传播符号整合在一起,以通俗生动的方式传播给受众,让传统文化的精华焕发出新时代的魅力。同时,动漫技术、5G等新媒体技术可以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供科学思路,有助于新媒体背景下传统文化传播的创新。因此传统文化的传播可以与新技术传播理念相结合,既保持了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又赋予其现代化的特征,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发展非常重要,会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更多的创意,如何在传统文化传播中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多维思路下的发展新途径

在信息化时代,社会大众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受到网络带来的深远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等趋向多元化、个性化。思想活跃的大学生群体,最先体验到网络数字化的用户感受,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全新的道路。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成为学者需要思考的问题。高校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主动、快速、大范围地向学生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新平台,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局限。

1.博文广见:夯实“云端博学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融入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就必须加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校园文化建设,让学校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提取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吸引大学生主动去关注内容本身,而不是被推着走,赶着看,使其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真正理解其蕴含着的深刻思想,明白传承文化、弘扬精神、发展道路的意义所在,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例如通过线上趣味推文,基于传统文化媒体类作品展示,史书阅读打卡等途径,激发大学生的兴趣点,培养其主动性,从而扩展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知识面,传递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组织开展线上古籍、历史故事分享会,扩展大学生视野,拓宽思想维度,通过校园媒体和在线教育平台等来推动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推广传播。

2.明辨穷听:拓展“头脑风暴圈”

近年来,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此背景下,以央视为代表的《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上新了故宫》《故事里的中国》《国家宝藏》等优秀文化节目以强劲的发展势头登上荧屏,唤起了许多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感受。相较于其他方式,观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视作品的方式更容易被大學生接受,也更容易引发热点话题,激发大学生间的讨论,从而达到培养其思辨能力的目的。同时,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其他艺术形式也可以以新的表现方式创新性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可以在其中扮演策划者的角色,在活动中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编排成灵活多样的,更加受青少年欢迎的艺术形式,如微电影、动漫、动画等,将其呈现在微信公众号、学校官方微博、学校官方抖音账号以及各种媒体平台上,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更加生动、广泛、深入地传播。可以通过举行文化专题讲座、演讲比赛、辩论赛,依托“哔哩哔哩动画”视频网站、“抖音”直播、“微博”直播等各大媒体平台进行直播,锻炼大学生批判思考的能力,从比赛中,抑或是在观看比赛中学会“听”,能听懂,明明辨,长运用,锻炼其多方位思考问题,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思悟践:立足“基层实践团”

社会实践既是高校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也是与理论教学相适应、以实践方式来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教育形式,社会实践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发挥重要作用。高等教育需要让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平衡发展。在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后,大学生需要到社会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切身感受,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以针对传统文化组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关注当下校园热点,基于大学生广泛兴趣点,结合社会热点问题,促进文化渗透具象化,把握基层动态,在实践中思考,在行动中感悟。例如组织像中华饮食、汉服文化、国潮文化等与传统文化相关主题的实践队,拍摄相关视频、照片等传至网络平台,促进文化传播与输出;组织线上“国风汉服赏”摄影作品鉴赏等。

4.勤思善言:守住“话语主阵场”

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需要通过特定的思想观念、价值理想及行为规则来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高质量的内容主题是衍生出价值链条的基础,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不断的去芜存菁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以时代大背景或当下热点话题为依托,以人文教育、素质教育为基点,通过短视频、趣味漫画、征文、创意设计等形式,宣传文化内容的同时把握大学生自我认知以及价值取向,强化弘扬与传承的意识。充分运用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表演、网络视频、数字艺术、创意设计等产业形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突出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明确话语权的独立性,在各类品牌作品的自创性方面把好严关,在自主创作的同时深入塑造大学生自我人格。

参考文献

[1]王金春.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J].新闻传播,2021(05):51-52.

[2]滕兆鹏.IP时代的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观的自我重塑[J].文化产业导刊,2019(2):46-48.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8.

[4]白丹卉.中国传统文化IP的发展现状与原因探析[J].今传媒,2019,27(02):26-29.

[5]刁若菲,杜磊.全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创新性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02):86-90.

[6]谭旭红,孙彦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融合的途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9(02):50-53.

项目来源:西南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资助项目,项目编号:WH2021Y09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通讯作者:谢娜)

猜你喜欢

网络平台传统文化素质教育
一种基于5G网络平台下的车险理赔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网络平台打开代表履职新视窗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依托网络平台,构建学习评价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