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人论世与咏史诗教学

2022-02-28邹宜桦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咏史诗贾谊诗歌

邹宜桦

内容摘要:咏史诗是古代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类型,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十分常见的一类诗歌。咏史诗常以历史题材为依托,借助吟咏历史古事来抒发情感,情感多表现为怀才不遇、讽刺朝政、家国之思等。所咏古事只是抒发今时今人之怀抱的载体,所以在学习咏史诗时,“知人论世”这种读诗方法对学生理解诗歌是很有帮助的。本文以部编版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典型咏史诗《贾生》为例,探讨“知人论世”的教学策略应该如何在咏史诗的教学实践中发挥它应有的效用。

关键词:咏史诗 知人论世 贾生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的咏史怀古诗,解读这类诗歌需要我们做到“知人论世”已经基本成为了一种共识。但当它进入中学诗歌教学中,在实际的应用中,有“套路化”的嫌疑,对它是否“滥用”的怀疑声也越来越大。本文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咏史诗《贾生》为例,尝试说明只要使用得当,知人论世是解读咏史诗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并尝试对此类问题做一些浅显的探讨。

一.部编本初中教材“咏史诗”特点探析

“咏史”“怀古”两个词常一起出现,二者的情感出发载体都和历史有关,或吟咏历史事件,或褒贬历史人物,或感怀历史古迹,很多时候,咏史诗和怀古诗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故而本文将这两类相似且有交叉的诗歌并称为“咏史诗”,以下概而论之。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咏史诗主要有以下:

晚唐杜牧的《泊秦淮》,借写陈后主的荒淫无道讽刺晚统治阶级的腐败;晚唐李商隐的《贾生》,借历史上贾谊和汉文帝宣室夜对之室,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同题材的还有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到贾谊故居凭吊先贤,生发出对千古文人悲剧命运的慨叹;初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感慨时空无垠和自己的怀才不遇,引用了燕昭王在黄金台招揽人才的典故;晚唐许浑的《咸阳城东楼》登上咸阳城楼,举目远眺,触发了自己的思古之情;南宋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借历史抒怀,抒发了自己满腔抱负却报国无门的愤懑无奈;元代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骊山怀古》分别写于作者游秦汉皇宫遗址和阿房宫之时,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沧桑的思考。

梳理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咏史诗,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大部分写作于朝代更替之际,尤其晚唐时代的咏史诗在其中占了不小的比重。这说明,在王朝统治的末期、社会比较黑暗动荡时,诗人在现实看不到希望,更容易回到历史中去寻找慰藉或是总结经验教训。

“咏史”的目的大概有两类,一是“借古抒怀”,一是“借古讽今”,前者偏向书写个人遭际怀抱,后者面向作者所处社会现实,有更强的社会功用。如果从情感基调来看,无论是哀个人身世还是悲历史沧桑,咏史诗一般都表现出比较低沉伤感的基调。从诗句中不难发现,咏史诗中常出现有“悲”“苦”“愁”“恨”等流露出悲凉心境的字眼,如“商女不知亡国恨”(《泊秦淮》),“至今遗恨迷烟树”(《山坡羊·骊山怀古》),“一上高楼万古愁”(《咸阳城东楼》),“万古惟留楚客悲”(《长沙过贾谊宅》)……当诗人对历史古事、古人发表议论时,常用“怜”表示遗憾,怜人也怜己,如“可怜夜半虚前席”(《贾生》),“怜君何事到天涯”(《长沙过贾谊宅》)……在教学时,如能引导学生抓住揭示詩歌情感的关键词,再通过这个关键词去读全诗,会降低学生理解咏史诗的难度。其实,这些诗词在遣词造句上的共同点并不是因为诗人江郎才尽,而是诗人创作时有相似心境的最好证明。

《泊秦淮》中,杜牧写到“商女不知亡国恨”,商女只需要在秦淮河边卖艺,怎会知道亡国恨呢?杜牧要求一名普通的商女也能有“亡国恨”是不是太苛责了?其实,商女本无恨,恨的是杜牧,他恨的不是唱着《玉树后庭花》的商女,也不是写出《玉树后庭花》的陈叔宝和那个时代,而是他此刻所面对的晚唐社会。《贾生》中李商隐可怜的不仅是贾生,更是和贾生一样,“一生襟抱未曾开”的自己;《登幽州台歌》中,“独怆然而涕下”,不仅是因为“念天地之悠悠”,更是因为,宇宙洪荒,己身如沧海一粟,在这永恒的时间和渺远的空间中,很快就会被遗忘,一切不过是虚无。所以,要真正理解咏史诗,必须同时了解“古”和“今”两个世界,即诗中所咏叹或评述的那个世界,和作者此刻所身处的世界。因而,咏史诗比其他类型的诗歌更需要了解文本以外的知识,比如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或写作时的经历,以及诗中所用典故的具体内涵。这恰好对应一种传统的读诗方法——“知人论世”。

二.“知人论世”在咏史诗中的应用

1.“知人论世”的理论探源

《孟子·万章下》中说:“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是“知人论世”最早的出处。这里孟子对弟子万章讲交友的原则,其实读古书正如与古人交友,深入了解作者、探究他创作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才能读懂古人留下的作品,达到与古人神交的目的。

后世常将《孟子》中的“以意逆志”与之并提。对此有两种解读,一是以读者之意推作者之志,一是以作者之意推作者之志,争论点主要围绕在“意”的主体对象上,但对于“志”早已达成共识。《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言志”无论作为一种创作倾向还是创作目的,一直是中国古代诗歌最主要的方面,古典诗歌的创作与诗人的情志密不可分,所以我们要“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实际上是要研究创作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不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和身世、创作时的经历和心境等,就无法准确探知作品要言说的“志”。然而,社会是诞育个人思想的土壤,人的社会意义决定了没有人可以脱离社会独立存在,故而要“论世”,即指研究作品创作者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正如清代章学诚在《古文通义》中有言:“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文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王国维对此则有更进一步的论述,“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玉谿生诗年谱会笺本》)由以上可知,“知人论世”作为一种读诗方法不仅可行而且必要。

2.以《贾生》为例谈“知人论世”在咏史诗教学中的应用

作为方法论的“知人论世”,应为理解诗歌内容、探知诗歌主旨而服务。

《贾生》是李商隐写作的借古讽今的一首咏史诗,全诗再现了历史上贾谊和汉文帝“宣室夜对”的情景,意在借古人贾谊的遭遇,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所以课堂的首要人物是让学生读懂“古事”,“由古及今”也是咏史诗学习的一般规律。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课堂一开始,笔者有意让学生学生根据《贾生》诗题,提出了两个问题——贾生是谁?为什么要写贾生?这两个问题恰好是构建课堂的主线索,其一涉及诗中人物形象,其二则关涉创作主旨。接着,学生自主梳理诗歌大意,在教师的适当点拨下,学生对“宣室夜对”这一事件及汉文帝、贾谊的形象有基本的了解。此时教师再介绍贾谊,更能加深学生对贾生的“怀才不遇”的理解,汉文帝的“礼贤下士”其实是对人才的误用。此时解决了课堂的第一个问题——“贾生是谁”。

咏史诗中的古事和作者所处的现在是有内在联系的,二者间的联系与写作目的密切相关。“可怜夜半虚前席”的“虚”字体现了李商隐对“宣室夜对”古事的真实态度。笔者引导学生抓住“虚”字,推敲“可怜”的含义,然后引向诗歌主旨。由前一步的梳理诗意到探究主旨,设计了一个问题作为衔接:“晚唐诗人李商隐吟咏汉朝史事,只是为了替贾生鸣不平,讽刺汉文帝不善用人吗?”学生自然会关注到诗歌创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课本上对晚唐社会已有介绍,笔者没有再做拓展,只补充了李商隐的身世及“牛李党争”相关史实。学生感知到了李商隐一生于夹缝中求生存,无法施展抱负的无奈和悲凉。至此,解决了第二个问题,“为何要写贾生”,表面写汉朝旧事,实则写晚唐时代,叹贾谊,其实更是宣泄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

这样,借助“知人论世”法,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了探究《贾生》诗歌主旨的学习任务。当然,“知人论世”这个术语是学完诗歌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的,而不是一开始就塞给学生。这样设计既遵循了文学作品鉴赏由内到外的规律,也遵循了中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课堂最后,笔者选取了两首同题材的咏史诗,让学生用刚学的“知人论世”法去解析诗歌。

长沙过贾谊宅

刘禹锡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贾 生

王安石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显然,刘禹锡和王安石对贾谊其人有不同的看法,两首诗的感情基调也迥乎不同。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古事,对历史稍有了解的学生很快就比较出来,两位作者所处时代(一唐一宋)、人生境遇(刘两度被贬王正是施展抱负之时)、创作心境(一失意一得意)都有很大的不同。通过拓展阅读实践,学生更明晰了品读咏史诗时应该如何“知人论世”,也加深了对咏史诗这类视作的了解。因为咏史诗在对历史的咏叹中往往寄寓着作者自己的哀伤,抒发时代的感慨,就更要求我们知人论世,打通古和今的联系,才能真正读懂诗歌。

在这样课上,笔者一步步带着学生,认识了一个人——贾谊,学习了一类诗——咏史诗,学会了一种诗歌鉴赏的方法——知人论世。脉络线索还是比较清晰的。而且以《贾生》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咏史诗,达到了本堂课的教学目的。

三.对运用“知人论世”法的几点建议

很多教师上课时,都按照先讲作者、后讲作品的顺序,前面的作者介绍和后面的文本之间很多时候是割裂的。更有甚者,在進入作品之前,已经将时代背景、人物生平、写作缘由、诗人诗风等全部展示给学生。这两种做法都不能算是有效的“知人论世”。这种“拿来”诗歌主题的做法,不符合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长此以往,学生看到所有诗歌的第一反应就会是上网查背景资料,跳过阅读文本这最关键的一步,又何谈感受和思考,如何培养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知能力呢?这样既阉割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感受能力,更会让学生丧失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危害不小。这就是对“知人论世”法的误用。须知,“知人论世”绝不是读诗的金科玉律。

首先,知人论世要因文制宜。

除《贾生》等比较典型的咏史诗外,一些现实意义较强的诗歌,如白居易的乐府诗,杜甫的“三吏”“三别”等;又如,李清照词作的前后风格基本与她的人生轨迹保持一致,教师在教这些作品时,不可能不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反过来说,对李、杜等诗人,学生已经十分熟悉,不需要每次都重复介绍他们的成就和诗风;而对一些纯粹寄情山水的诗文,哪怕不了解作者,也可以当做美文来品读。所以,知人论世要结合实际情况,因文制宜。

其次,知人论世要由“文”到“人”。

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创作内容和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哪怕在同一时期,同一作者也会以不同身份和心境从事写作。陆游在《示儿》等作品中表现出的拳拳爱国心,是他人生中一个重要方面,但午睡醒后,他也“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闲适撸猫;我们言及苏轼就是旷达乐观,但他的不少作品里也流露出失意落寞的心绪,如“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学生在课本里接触到的作品非常有限,有时为了方便理解记忆,“贴标签”的做法,某种程度上可能减轻了学生和教师的负担。但正如《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从文本读人,或有意识地选一些异质文本,拓宽学生的认知,摒弃那种“套读”文本的偷懒方法。乍看省事,但将富有灵性的作者扁化、固化,只会让文本解读变得乏味无趣。

综上所述,知人论世作为中学咏史诗的一种学习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但它只是方法,而非目的,它只能起到一种外部的补充作用,不能代替读者的个性化阅读感受。教师在授课时,也要视乎学生的学情来决定拓展补充的广度和深度,避免对“知人论世”的僵化套用。

参考文献

[1]吕艺.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辨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02):38-45+121.

[2]黄本荣.语文教学还是少谈点“知人论世”[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10):13-15.

[3]周诗高.“知人论世”勿滥用[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06):65-66.

[4]王文龙.“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欣赏[J].名作欣赏,1998(02):42-48.

[5]李腾飞.“知人论世”法在古文教学中运用的问题与矫正[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02):28-31.

[6]李成森.诗歌鉴赏之客观性探究——论“知人论世”的作用[J].美与时代(下),2019(06):132-134.

[7]陈傲雪.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咏史诗研究[J].内蒙古教育,2020(27):27-32.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广铁一中天成中学)

猜你喜欢

咏史诗贾谊诗歌
宋代《春秋》学对史论体咏史诗的影响
辩汉文帝不用贾谊
漫画
诗歌岛·八面来风
《宋前咏史诗史》评介
诗歌过年
贾谊谱系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