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施策略探索

2022-01-06邓柳平

安家(校外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双减小学数学

邓柳平

摘要:“双减”政策提出以来,广大教师群策群力,整合现代化教育资源,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为学生减负去担。生活化教学模式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将知识内化吸收,教学比重更偏向生活应用而非单纯的学科知识积累。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现状,探索如何通过生活化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实现“减负”目标。

关键词:“双减”;生活化教学;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小学数学学科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基础逻辑思维,学生在理解一些数学概念及公式时稍有困难。需要教师探索优化教学模式,帮助学生轻松理解并运用数学概念及公式,体会生活中的数学符号意义。教师应当全力配合支持“双减”政策的推行,在教书设计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实际生活融入教学课堂,将抽象知识通过有趣的教学呈现出来。生活化教学形式能够帮助学生主动探索,吸收学科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同时,发展创新能力。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施现状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引入生活元素,丰富教学形式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优秀教学模式。但是,由于部分教师未能充分理解和学习生活化教学,在实际操作上仍在存在一些思想行为偏差,未能将生活化教学的优势最大化发挥。首先,教师在设计课程时未能认真分析教材,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不多,未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生活化素材选取时容易陷入主观情绪,借助主观经验,未能真正了解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学生学习时也容易听得云里雾里,参与度大打折扣,不能通过生活化教学全面吸收学科知识。最后,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加入生活化素材,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在每一堂中都创设生活情境,学生很容易将注意力放在活动中,真正的学科知识就被忽略了,原本创新型的教学形式会变得形式化,削弱了教学价值。并且如果将生活元素信手拈来直接置于教学过程中,会显得生硬、刻板,需要一定的修饰。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未能仔细能分析该段素材是否能为课堂所用,是否能真正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最后,由于上述教学现状仍然存在,生活化教学未能有效实施,导致学生在课堂中未能完全吸收内化,未能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度未能提高,导致未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使得“双减”政策提出的要求仍未被真正落实。

二、结合双减要求,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具体策略

为了实现教有所成,学有所有,广大教师还需调整改革思路,优化教学方式,注重课内化的有效结合,在了解学生学习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的同时,探索创新高效的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文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为例,探索在双减背景下,小学学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1)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考虑到小学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要以趣味性为主要依据,结合生活元素,开展教学活动,吸引学生兴趣。以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负数的初步认识》举例,该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负数在生活中的使用,能运用负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在课程设计前期,教师可以准备温度计,海平面、高山和天气图标的图片,并在课堂中设置“我是小小天气预报员”的教学情境。在对负数有基本认识后,教师可以邀请一位掌握得比较好的同学,来向扮演天气预报员,向大家介紹各地的气温,海拔高度。让学生融入到教学情境中,感受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使用,体会负数在不同情境性表达的不同含有。生活化的情境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用模拟的情境展现书本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

(2)明确课堂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主体的明确和转化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重点要求,也是“双减”政策中为减轻学生作业压力所指出的教学改革方向。教师在教学课堂中应当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同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开展学习小组,将班级学生分为三个学习小组,在开展竞赛,在教室中分别找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生活元素,再根据找到的形状,说出为什么要用这个形状,或者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形状,它的好处是什么。让学生走上讲台,分享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符号,明白数学符号的含义,逐渐养成数学思维。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将知识内化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创造实践机会,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在设计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多吸纳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计新颖,巧妙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去想象和思考。尤其是一些较抽象的问题,例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时,就可以以“乌鸦喝水”这一童话故事为载体,来开展教学。教师可以准备不同大小的石块、清水和量杯。首先请学生观察只有清水时量杯的刻度,再将大小不同的石块分别放入量杯中,观察刻度的变化。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石块体积的大小与清水上升高度的关系。在动态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轻松掌握了物体体积的含义,创建了愉快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奠定了良好的数学基础。

结语:“双减”政策的要求,为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对未来的教育改革明确了理论基础。与新课改的目标一致,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和素质水平发展将作为改革重点,教师要不断学习、深挖教材,以自我数学思维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为学生创设更有趣、更丰富、更具探索性的生活化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吸收数学知识,锻炼学生以数学眼光看待万物的能力。同时转变思维,不以分数论成败,鼓励学生多实践、多思考,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保障学生能够轻松、自由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参考文献

[1]陈艳.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12):43-44.

[2][1]缑莉萍.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J].宁夏教育,2021(10):55-56.

[3]高丙显.“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改善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1(35):109-110.

猜你喜欢

生活化教学双减小学数学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