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化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策略浅谈

2022-01-06饶述蓉

安家(校外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实施策略语文课堂小学语文

饶述蓉

摘要:语文课程是小学阶段的核心课程,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语文课程来源于社会历史文化,来源于生活,也必然回归生活。为了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热情,让学生明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教师需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生活化资源。本位将对生活化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高效运用策略进行思考与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课堂;生活化资源;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新课改的具体要求中,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提出了改善方向,对年轻一代学生的成长方向有指引作用。新的时代要求知识不能脱离实践,不能脱离生活,不能让知识成为空中阁楼。语文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尤其重要,但是,在现阶段的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应试结果的重要性看得过重,导致学习过程缺失;传统的授课方式不适应小学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导致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内容和學习目标不明确。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需要把语文课堂重新拉回到生活中,让生活资源在语文课堂里发挥活性与价值。

一、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生活化资源的积极意义

语文是与生活关联最密切的学科之一。语言起源于劳动,在劳动中发展;文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古代人对生活的观察与理解,语言文字及文学发展的过程体现了文化发展的历程。但是,现代化进程中,西方强势文化的借入让中国的文化受到一定冲击,在内卷文化盛行的现代社会,如何让小学阶段语文学习回归原位置,让“诗性生活”理念真正融入教学,是语文教师要着重思考的问题。《萨摩亚人的成年》一书,通过对萨摩亚女孩成长过程的观察,反思了现代社会的教育问题。小学语文教育者可以参照其中的一些说法:教育不是教学生思考什么,而是教会学生思考;教育不是空泛的,定向的,它是具体的,包容的。生活和教育不是隔离的,两者是相融的关系。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生活化资源,有利于学生理解课堂内容,发挥主观能动性,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运用生活化资源,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建立和谐关系,在和睦课堂中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消解教师与学生的矛盾。

二、探究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生活化资源的有效策略

2.1引入生活化经验,引发学生共鸣

小学学生对有一定历史年代的或者以抒情为主的文章的理解存在一些困难。这与学生特定的年龄阶段和接受能力有关。通过引入生活化场景,教师作为文本和学生间的桥梁,带领学生走入文本,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从而可以明确文本内容,深刻理解文本思想和情感。引入生活化场景,不仅便于学生走入文本,理解文本,而且有利于学生更细腻地感受生活,经历事件。这是对学生感性思维和观察能力的一种锻炼。此外,议论文、说明文等文体注重对客观事物的描绘,通过生活中实物照片、视频引入,有利于学生理清作者行为逻辑,进行感官上的理解。

在进行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慈母情深》一课的教学时,教师通过现实故事的引入,让学生回忆了许多生活细节,从细节中感悟慈母之情。亲情是与生活联系最紧密的话题之一,也是文学作品中亘古不衰的母题。课堂上,教师播放了公益广告,邀请同学进行故事分享,从各方面体现了母爱的无微不至与伟大。通过课堂学习,教师也教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多与母亲沟通,多注意细节,多去感恩。

2.2演绎生活场景,激发身体感知力

在进行一些故事性强的文本的学习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单人或小组间的临场表演,通过声音、肢体演绎,贴合文本内涵。文本不是空泛的,其中的生活图景或言语对话,都是具体情感的承载物。小学学生如果无法与文本共情,不妨通过演绎的方式,让言语和行为对思维产生积极影响,在身体感知和感官感知过程中加深理解。此外,运用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在交流和磨合中扩大对文本的解读视野,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教师在进行部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精卫填海》的教学时,加入了小组合作的内容。教师在上课前,让学生按组就坐,上课后,在梳理完文章情节,经过了文本细读后,教师布置每一个小组进行一个情节的演绎。神话故事的剧情是与现代生活不同的,但是远古神话蕴含着传统文化精神和民族情怀。《精卫填海》的故事通过现代化演绎,可以激发学生对主角的敬佩、喜爱、同情等情感,可以指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以填海之心面对每件事情。在学生进行演绎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自身经验,对人物形象有更深层次也更加个性化的解读。演绎,让身体感知文本,让生活经验融入文本。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也一并提高,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2.3课堂走入生活,思考生活问题

语文学习不仅是知识性学习,也是对学生进行的“如何生活”启蒙,鼓励学生感受生活的每一瞬间,感知生活中的情感流动,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内容与生活对接上,情感与生活联系上,思考方式与生活实际接轨。语文课堂中,学生应当了解生活的艺术与艺术的思考,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同,能够具有一定思辨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学习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在演示文档中加入了不少生态被破坏的图片,也找到了更多视频资料,让学生对现阶段的地球生态有整体性认识。根据课文,教师播放了BBC纪录片关于从宇宙中看地球的片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蓝色星球之美;在学习完第二大段后,教师提问学生,生活中有没有发现一些浪费地球资源的事情,有没有一些保护措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同学提到了小区里举行的垃圾分类知识普及互动,是一个有效的保护环境措施。通过促进学生思考生活中与保护环境相关的小事,教师让学生对本节课课文有了近距离了解。

[结束语]综上所述,为了让小学语文课堂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让语言文字、语言文化与文学从生活之上回到与生活齐平的状态,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融入更多生活化资源,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背景下对课文、知识性内容进行学习吸收,最终回归生活本身,用所学知识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让学生对语文与生活有更大激情。

参考文献

[1]李雅妹. 生活化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文渊(中学版),2021(4). DOI:10.12252/j.issn.2096-627X.2021.04.1577.

[2]陈燕.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浅谈[J]. 散文百家,2021(20).

猜你喜欢

实施策略语文课堂小学语文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