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音乐教学如何实现美育的有效渗透

2022-01-06王晓花

安家(校外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有效渗透小学音乐美育

王晓花

摘要:在素质教育视域之下,美育成为基础教育不可取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音乐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肩负着不可推卸的教育使命。现分析美育在小学音乐课堂有效渗透的重要价值,并针对二者的融合点展开探讨,以期深化小学音乐教学功能,促进学生审美意识与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音乐;美育;有效渗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音乐是一种带有浓厚情感色彩的特殊艺术形式,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的音乐素养,而且有助于陶冶情操、调节心情、提升审美情趣,是美育的重要载体,在基础教育体系中占据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小学阶段学生价值观念尚处于发展阶段,审美意识与能力展现出较强的可塑性,充分发挥小学音乐课堂的主渠道优势,加强美育教育对于拓展学科育人价值,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教师坚持五育共举的教育理念,打破知识本位的古板教学思维,将美育作为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个性、想象与情感。

1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的重要性

小学音乐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美育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其意义不容忽视。第一,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之下,赋予小学音乐学科以全新的价值定位,教学重心由专注乐理知识与技能向核心素养迁移,美育载体的育人价值得以凸显,引发对于课堂教学组织模式的重新思考与深化改革。基于此,小学音乐课堂渗透美育是对新课改教学要求的积极响应,是打破传统教学观念束缚,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塑造,促进审美情趣的发展。第二,拓展学科教育功能。在传统教学思维之下,小学音乐课堂被单一的歌唱知识学习所充斥,虽然能够点燃学生对于音乐艺术追求热情,但是教学维度存在过于狭窄的问题,学生对于小学音乐学科的认知仅仅停留于学唱层面。美育的渗透将小学音乐从固化的模式中挣脱出来,立足知识、能力与情感的多个视角,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深化对于音乐的理解。第三,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受制于“重才艺,轻素养”的教学观念,而小学音乐教学与美育的融合,引导学生经历发现美、感受美与创造美的过程,体会音乐中传递的美好,学会以欣赏的眼光审视世界,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思想品质,满足新时期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2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的策略

2.1构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美

小学音乐是一门基于感官认知的艺术形式,对于美育的渗透而言,教师立足小学生形象思维优势,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将学生代入美好的音乐世界,引导学生感受蕴含的艺术之美、情感之美与韵律之美,激发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以“歌唱祖国”教学为例,此章节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创作背景等相关常识,理解在生活中运用国歌的场合及相关理解,在聆听与学唱中树立民族自豪感。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文化之美。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演唱国歌的场景,如奥运会、升旗、体育竞赛的颁奖典礼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结合实际经历分享在哪些场合听到过国歌,有什么感受?激活主体感知。以讲故事的方式介绍国歌的创作时代背景与过程,借此促使学生理解国歌的深层含义,唤醒对于国歌与祖国的真挚情感。其次,教师带领学生从音乐视角感受国歌的艺术之美。带领学生反复聆听,让学生谈一谈音乐律动带来怎样的感受,引出上行音阶相关乐理知识。进一步提升思考深度,为什么作曲家一定要用上行手法呢?在交流与探讨过程中,感受歌曲的意境,体会音乐的独特魅力。

2.2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美

对小学阶段学生而言,由于知识储备与社会阅历的浅薄,缺乏主动发现美、感受美的意识与能力。因此,小学音乐教学应将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以学生熟知的事物为载体,采取深入浅出的方式理解音乐内涵,用音乐视角感悟生活,以生活思维表现音乐,培养发现美好、追求美好的学习观与人生态度。以“家乡美”教学为例,本课旨在加深学生对于民歌的了解,激发对于传统民族艺术的热爱,感受不同的地域之美。首先,在课前教师设计实地调查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走访、查阅的方式收集当地的广为传唱的特色民歌,并尝试学唱一首自己认为最为经典的音乐作品。通过实践性的活动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激发学生对于民歌的兴趣,以此改善学生专注于流行音乐的单一化审美情趣。其次,在新知探索环节,教师采用对比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不同地区民歌的独特韵味。分别展示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蒙古族民歌《牧歌》,江蘇民歌《杨柳青》等,给予学生多元化的感官刺激,丰富学生对于美的感受。最后,教师引入方言与乐器,引导学生品味衬词和一字多音的演唱,运用方言唱出民歌的韵味。并引导学生将竹板融入其中,提升乐曲的参与程度,自由的抒发情感,表达对于美好生活的赞美,对家乡的深层热爱。

2.3注重过程体验,引导学生创造美

在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索”教育理念的当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美育的渗透不应仅限于对于音乐表征的审美鉴赏,而应该引导学生将自我情感与乐理知识相融合,鼓励学生创造美,提升审美层次。以《小螺号》歌唱教学为例,此首歌的内容通俗易懂,旋律欢快简洁,学生易于理解与掌握。教师将教学的关键点放在引导学生对于音乐要素的感知层面,能够将自我情绪融入歌曲之中,尝试运用多种形式演绎歌曲,提升表现的张力。首先,在初次聆听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体会歌词的意境。如听到海浪、海鸥的叫声以及螺号的声音你能够想到哪些美好事物,勾起你的哪些美好回忆。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分享对于歌曲的深层次感悟。其次,教师带领学生针对歌曲的处理进行分析,第一段应在歌声中融入欢快的情绪,第二段则要注重气息的延长,以提升审美层次。最后,教师设计开放鉴赏创编环节,借助问题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引导歌曲的自由创编。如用怎样的歌唱表演形式能够展现出海浪的此起彼伏?此首歌的情感基调是欢快的,尝试用不同的情感进行演绎?通过层次化的教学引导,将学生的审美体验推向更深层次,提升创造美的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音乐是具有以声感人、以情动人的美育功能,为学生带来丰富的艺术体验。教师挖掘音乐学科的美育素材,将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对于美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尹鸿文.美育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意义和实施途径[J].艺术大观,2021(20):105-106.

[2]叶斯乐.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的策略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1(02):12-13.

猜你喜欢

有效渗透小学音乐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浅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有效运用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美育教师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让“心”和“心”相通,“情”和“情”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