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

2021-12-27张海峡

甘肃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渗透初中

张海峡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塑造正确的道德观、法治观为目标,注重品德、行为、思想、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德育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部分内容,让学生了解学习正确规范的思想道德、行为道德,引领学生崇高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品质,对学生的全面和谐成长影响重大。本文就道德与法治课中德育的渗透情况进行阐述分析。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渗透;意义;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03—0140—02

近年来,新闻媒体曝光的校园霸凌、打架斗殴等恶劣事件越来越多,让人骇心动目。初中生生活在文化多元的复杂环境中,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文化对其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以致不少初中生的道德观念模糊,做出了不合规、不合法的行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宣传正确道德与法治内容的课程,理应承担起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责任,所以,教师应当以课程素材和实践活动等为载体,有效渗透落实德育。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德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1.提高课程目标达成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以道德、法治为主,其目标不言而喻。从狭义层面上看,该课程以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观念为目标,旨在促进学生思想、心理、行为等各个方面健康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格健全的人;从广义层面上看,该课程宣传讲解正确的道德规范和法治知识,其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利于祖国和社会的人,同时在社会上树立遵纪守法的良好风气,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通过德育的有效实施,无论是狭义目标还是广义目标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的达成度。

2.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初中教育比较重视学生的知识授课,忽略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很多学生的道德观念意识相当薄弱,这不符合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具体要求。全面和谐发展指的是知识、能力、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综合而协调的发展,道德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缺少了德育,学生的教育就是不完整的,学生的发展也是不全面的。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贯彻落实德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渠道,是学生成才的关键所在。

二、德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的原则

1.持续性原则。德育是一个长期的持续过程,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方能收效良好。因此,德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渗透应遵守持续性原则,贯穿于整个初中教育过程,循序渐进地展开与实施,使学生时刻浸染在德育氛围中,以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道德[1]。

2.以学生为主体原则。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要求回归学生本我,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德育,理应响应新课改精神,遵守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发展学生的求知品质,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作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喜好偏向,以及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实施德育,使德育的内容、方式适用于学生,以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同时调动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主动性[2]。

3.以教材为本原则。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材内容是德育实施载体,任何的德育教学和创新活动都不能脱离教材,否则会导致德育和课程脱节,致使德育缺少计划性、目的性,实现不了既定的德育目标。因此,教师应从教材内容出发,立足课程目标制订德育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方向性地挖掘利用德育素材,组织安排德育活动,以增强德育效果。

三、德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的策略

1.挖掘开发德育素材,丰富德育载体。(1)融入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既有流传千百年的礼仪忠孝信文化,也有振奋人心、令人震撼的红色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内涵深邃,蕴藏着思想道德、行为道德等方面的正确价值观念,是难能可贵的德育素材。教师应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通过互联网搜集符合要求的传统文化文字、图片、视频等,整合利用各种形式的文化信息,为德育所用。如,古时候的匡衡凿壁偷光、孙敬苏秦悬梁刺股等故事,革命根据地开办延安大学的艰苦故事等。教师把这些学习故事编织成语言通俗易懂、情节妙趣横生的小故事,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传达学习中的苦与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2)引用社会事件。在德育工作中,社会事件具有一定的教育、警示作用[3]。教师把符合课程内容的社会事件引入课堂,借正面意义的社会事件教育学生,借反面意义的社会事件警示学生,能使学生基于社会事件理解德育理论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于反面意义的社会事件要慎重选择,谨慎描述,防止学生模仿,造成严重后果。例如,讲授《网上交友新时空》一课时,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引入人们熟知的社会事件,以具体实例佐证讲解德育理论。对于正面意义的社会事件,教师讲述游戏里面通过正常交流成为好友的电竞选手,他们从一开始的对抗对手,经过友好正常的互动,成为惺惺相惜的朋友,向学生展示网上交友的好处;对于反面意义的社会事件,教师则讲述那些通过微信“摇一摇”“漂流瓶”等功能交友诈骗的热点事件,让学生明白网络交友的坏处。通过引用正反两方面意义的社会事件,引导学生客观认识网上交友的利与弊,使学生树立网络安全意识,提升网络素养。

2.开展多样化的德育活动,拓展德育渠道。(1)情境活动。例如,讲授《走向共同富裕》一课时,通过多媒体大屏幕展示改革开放几十年的中国城市、人民生活的发展变化,一幕幕场景走马观花地一一呈现,给学生造成了直观的视觉冲击。学生看到了中国走向共同富裕的简化过程,倍加认同党和国家的政策决定,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2)生活活动。教师以课程目标为导向,结合学生身边的真实事情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参与中学习德育内容[4]。比如,教师利用课堂教学、节假日等时间带领学生打扫学校周围卫生,到孤儿院、敬老院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此培育学生爱劳动、爱环境、尊老爱幼等优秀品质。(3)参观活动。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学习学校的好人好事榜,参观革命烈士陵园,参观重要场所的升国旗仪式等等。通过实地参观学习活动渗透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4)主题教育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師应结合课程内容、节假日等组织安排一些主题教育活动。例如,在教授《生活需要法律》一课时,教师组织“生活无处不在的法律”主题教育活动,宣传讲解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再如,遇到重阳、端午、中秋、国庆等节日时,教师组织相应的主题教育活动,培育学生正确的亲情观、爱国观和是非观。

3.加强师生交流互动,增强德育渗透力。(1)面对面交流。课堂是德育贯彻的主阵地,教师可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互动。比如,教师基于不易理解的德育内容设置问题,借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表达,使学生围绕着问题相互交流、借鉴,和教师探讨疑问,从而通过问题讨论而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促进德育内容渗透。除了学科教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咨询的机会渗透德育内容,使学生在解惑过程中自觉理解德育内容。(2)在线交流。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备受初中生喜欢,很多初中生都使用微信、微博[5]。教师可抓住这样的机会,基于微信、微博平台组织开展德育活动,如“祖国在我心”“我爱自然”“自己做”等活动,宣传推广爱国情感、环保理念等。同时,在活动中设置留言、在线交流等板块,鼓励学生在板块中发表自身的感受、经历等,和教师进行友好互动。

综上所述,德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渗透,有利于提高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通过网络渠道挖掘开发可利用的德育素材、传统文化、社会事件等;组织安排多样化的德育活动,拓宽德育渠道;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增强德育内容的渗透力。通过这些方式贯彻落实德育,能使学生自主、乐于接受学习德育内容,自觉规范约束自身的思想道德和行为道德,促使其成为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1]宗钰.红色文化在中学德育创新中的着力点[J].教学与管理,2017(34):15-18.

[2]潘来强.儿童立场:道德与法治课加强法治教育的紧要关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08):20-22.

[3]蒋国生.初中道德与法治“诚·明”课堂的思考与实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07):28-34.

[4]李会.“四步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06):18-20.

[5]刘汝敏.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07):25-27.

编辑:郭裕嘉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渗透初中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