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1-12-27王小军

甘肃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农村小学内涵

王小军

【摘要】小学是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其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但是,现如今很多教师对这门课程不够重视,只是把它简单地当作一门副科来对待,不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最终导致课堂教学氛围较为枯燥,学生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年龄尚小,认知有限,所以不能按部就班地对他们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应选择适合他们、易于被他们接受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拥有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本文主要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做出了分析,希望给相关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内涵;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03—0138—02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得到不断提高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道德与法治教育。小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未形成,如果在这个阶段无法对其进行良好的教育,就会使学生的性格发生扭曲,进而为社会的发展带来阻碍。而道德与法治作为普及法律常识、建立正确道德观的课程,在小学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而,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必要。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道德与法治课的时代内涵

1.引领价值观的形成。道德与法治是对以前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教材的延续和发展,它将德与法有机结合,引领学生养成爱国诚信、尊老爱幼、文明知礼等道德品质,同时也锤炼学生形成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俭自强的高尚人格,不仅使得学生遵守社会习惯、风俗良序等道德规范,更使学生知法、守法、用法,从小树立法治信仰,懂得以法律约束自身言行,进而形成积极、健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

2.取材并指导生活。新教材根据学生认知和心理特性,从学生自身生活圈、多样社交圈、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取材,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教育相融合,从近至远,由表及里,逐步引導学生应用生活经验,用广阔的思维方式体验社会生活,并用所接触的“德与法”完善初步想法,并最终付诸于行动[2]。

3.促进知行合一。新版教材利用开放式设计,将教与学有效结合,丰富和改善德与法的学习方式,不再局限于被动接受课堂灌输知识,而是将调查研究、经验交流、辩论发言、现场参观等学习方式相结合,让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多行动,把学生个人成长与家庭生活、社会活动、学习活动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学会学思结合,知行合一。

二、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道德与法治课仍旧实行学科教师兼职为主、专职为辅的教学方法,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很容易出现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不利于小学生德育与法治意识的培育[3]。

二是课堂教学“重说教”“轻实践”,在新教材投入使用后,教师对教材研究不深入、不透彻、不细致,不能把握新旧教材之间的差异,仍旧沿用传统教学观念进行授课,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三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足。据调查发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足。很多学生在课堂中都没有按照计划和思路进行学习,只是被动地围绕着教师的思路转,教师讲到哪里,学生的思路就跟到哪里,学习缺少兴趣。长此下去,学生无法按照正常的思维模式进行记忆,就会对这门学科产生抵触情绪。

四是评价方式较为片面。一些农村地区未将道德与法治教学纳入到考试内容,而且每个学校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考核评价标准,这就无形中影响了教师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使得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优势,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解决策略

1.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虽然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但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只围绕理论,还应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一改过去那种填鸭式的、单调枯燥的教育方式,不断创新自己的教育方法,并及时结合当下具体的新闻事例给学生讲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同时,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讲课水平,尽量把枯燥的大道理讲得生动有趣,引人深思。

2.提升研读教材水平。新教材与旧教材之间存在着定位不同、内容不同、方向不同的问题,作为小学农村教师,需要掌握新旧教材之间的差异,要把握新教材以德树人的根本方向,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教育融合的内涵,关注并体现小学生的德育生活,围绕儿童的年龄特点来设计,既体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利用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例如,一年级的《拉拉手,做朋友》让学生了解了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学会交朋友;五年级的《请你相信我》是教会学生待人真诚,言行一致,诚实守信。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课程设置均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引导学生明德守法。

3.加强编制教案能力。教案是教师授课的计划表和行动指南,是备课中对教材进行消化吸收的关键环节,也是教师对教学艺术的深化,体现了教师创造性的智力成果。因而,教师要不断增强编制教案的能力,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编制教案时要明确教学目标,知悉课堂教学要达到的效果;二是要灵活设计教学过程,要根据学生特点、课堂经验、课程资源选择适当的活动类型,精心安排每一个环节。例如,《勇于承认错误》讲述的是华盛顿在砍掉父亲心爱的樱桃树后没有逃避自身错误,而是勇敢承认错误,结果父亲并没有责备他的故事。在编制教案时应明确教学目标为“诚信做人”,除了有情感的授课外,还要让学生充分体验讲诚信的充实和快乐,可以设计“为什么”和“怎么做”课堂环节,引导学生充分思考并体验道德教育,而不能一味地“满堂灌”,抱着新教材走老路。

4.提升课堂教学能力。课堂教学能力不仅指授课能力,更重要的是善于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换位思考,能准确梳理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矛盾,以学生为中心,将授课与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提升学习能力有机结合。例如,三年级课程《学习伴我成长》,除了将传统学习途径加以呈现外,也强调了通过“玩耍”进行学习的方式。作为农村小学教师,要做到综合应用教学技能将授课内容生活化。

5.联系现实生活,引发学生认同感。农村地区的小学生由于家长监管不到位,是非判断能力不够,在外出游玩时缺乏安全意识,往往会发生触电、煤烟中毒或恶意伤害等事故,为此,教师应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为学生渗透安全法律知识。教师可结合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例子为学生分析法治理念的重要性,以此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教育引导学生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公民。此外,教师在平时还要注意关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闻,以便在课堂上讲解,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真实的案件有效结合,以此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

6.运用榜样力量,带动感化学生。在学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言谈举止产生影响。为此,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着手,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实现对学生的感化教育。比如,在教室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在和他人交流中使用礼貌用语等,时时处处为学生起到榜样作用。此外,还可以对班级学习生活表现优秀的学生,加以适当的奖励,从而引起学生之间的共鸣,鼓励学生向其看齐学习。同学之间的学习榜样,是最能让学生产生追赶心理,促使其不断学习进步的。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不仅要立足教材不断提高教学能力,还要结合实际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它的魅力。但是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学的有效性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每一位教师不断研究,探索出更多优质、高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这些形式多样的方法中提高学习兴趣,领会法治精神,培养其成为知法、守法、懂法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宏.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J].科普童话,2020(02).

[2]朱永军.新时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要回归生活[J].成才,2019(06).

[3]李鲜艳.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2017(12).

编辑:郭裕嘉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课农村小学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升初中生公共参与意识的路径选择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研究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农村学校构建书香校园的有效策略探研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