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发农耕文化课程 培育学生劳动情怀

2021-12-27史彩红

甘肃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农耕文化文化氛围校本课程

史彩红

【摘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的传统工艺、劳动技术、劳动文明、家具和农具的模样、操作技术等逐渐淡出了学生的视野。为了使农耕文化传承延续并不断弘扬,学校作为育人的基地,必须承担起对学生进行优秀农耕文化教育的任务。学校要立足当地的实际情况,打造特色农耕文化,让学生记住农村,留住乡村文化的根,将祖辈们身上纯朴、厚重的泥土气息延续下去。

【关键词】农耕文化;校本课程;科普;建设;文化氛围;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03—0030—02

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人民在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厚重的风俗文化。几千年来,中国的农耕文化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时至今日,农耕文化中的“节气”知识,“天人合一”的思想,“和为贵”的理念仍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农业生产和生活。因此,继承和发扬农耕文化不仅是对农耕生活平实性与和谐性的体验,也是对地域性特色文化的推广,更是实现对现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探究[1]。为了能够更好地弘扬农耕文化,把农耕文化传承下去,学校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开发农耕校本课程

1.走进农家乐。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富裕,“农家乐”早已家喻户晓,作为新型的旅游休闲形式,也成为很多学校校本课程的选择项目。小学生可以在青山绿水间,通过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观农家景、住农家屋等一系列主题性活动,比较深入地了解农村的生活现状,体验农家生活,感受当代改革发展下新农村生活的巨大变化。使学生具有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思想,进而产生了解农耕文化的兴趣,体验农耕文化,享受成长快乐[2]。

2.开发田园课程。田园课程是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育乡土情怀为目标,以乡村生活的自然风貌、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以及社会经济的变化发展为课程资源,以“生活——课堂——生活”为实施特征的课程。通俗易懂来讲就是引领学生回归农村生活、深入乡村生活、体验农业生活,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方法去感知、体验、发现、调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通过田园课程的实施,可以让学生懂得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体验劳作的辛苦,倍增对农民的尊敬,对劳动成果的珍惜,对农业生产、农业劳作的了解,对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了解。懂得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树立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观念。

3.开展农业实践园区。所谓农业实践园区就是为学生提供可以进行农事活动的实践场所。学生在原生态的场所通过参与农事活动,学会简单的劳作,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感受传统生活方式,感悟传统农业的博大精深,在流淌的汗水中体会失败、成功、收获的复杂情感。农业实践园区的实践活动不但是直接渗透农耕文化最有效的方式,而且能确保在劳动中践行“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内化理论”的原则,使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成为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依据,为课堂知识提供了实践学习的内化机会,同时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进行检验,這样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4.开展农耕知识科普教育。由于学生对农耕文化认识欠缺,劳动技能掌握不足,学校和教师要提前利用多媒体,从理论上对学生开展有关农耕文化知识的科普教育。学校给教师提供参与、了解、收集农耕文化知识的平台,教师一方面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整理收集本土的农耕知识、农耕理念、农耕思想以及相关的图片、资料,通过多媒体向学生科普。另一方面号召学生学习、搜集相关农业知识,在同学中和班级之间进行交流。学校选定合适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农耕文化知识竞赛,在竞赛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可以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进一步增加更多的农耕文化知识,加深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产生对家乡的热爱,对农民的敬重,增强农民情结和致力于家乡建设的情怀。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农耕文化无时无处不在,并通过给身边的同学普及农业知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加强“三园两区”建设

在校园内建立三园两区建设,即农作物园、种植园、特色林果园和农耕文化体验区、养殖区。在三园建设中,由学校出资,总体规划校园布局,建立雕塑,无土栽培,栽种果树苗木、农作物,养殖小家禽、家畜,依据季节,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和老师栽植、种植、养殖。在两区建设中,搜集小件农机具,建立展区,在每个农具下面,配上物件说明,制作原理、技术以及使用方法;在墙上喷绘制作农业发展历程,农耕起源,各种农具发明人,农业生产中的诗词谚语,并配上精美的图画;在养殖区制作精美的图文,介绍小家禽、家畜的种类、特点、生活习性等,以此引导学生知道如何养殖小家禽、小家畜,学会珍爱小动物,保护小动物,懂得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道理。

为打造农耕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内涵,传承优秀农耕文化,学校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段和班级实际,把三园两区基地分配给各班级,要求每班学生亲自在农耕基地实训。学生通过劳动实践认识家乡常见的树木、农作物、瓜果蔬菜、农作工具,了解它们的生长习性,播种、成熟的时间以及栽培技术、管理措施等,感受植物生长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在整个劳作过程中感受播种、成长、收获的喜悦。在收获的季节,学校可以举行大联欢,在品尝劳动成果的同时,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或谈自己对作物的认识,或交流经验,或谈教训,或谈收获、或畅想未来等等。在养殖过程中学生能区分常见的家禽、家畜,了解它们的喜好、生活习性以及对我们人类的贡献,增强爱护小动物的意识。在整个劳动中懂得动植物在人们生活中起的重要作用,从而产生人与动植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和谐共存理念,热爱大自然,敬畏大自然,懂得保护生态平衡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从中获得更多的农耕智慧、哲理及理念[3]。

三、营造农耕文化氛围

要创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办好特色校本课程,学校就有必要充实农耕文化的内涵,丰富校园文化的底蕴,使农耕文化的教育方向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点。在对学生进行农耕知识和劳动技能培训的同时,对学生开展农业生产劳动教育,使学生随时能感受到农耕文化在各学科中的渗透,懂得努力学好各类学科都是对优秀农耕文明、农耕智慧的继承和发扬,这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学校要积极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为学校的农耕文化开拓更广阔的教育空间。与此同时,学校还要自己创建各种不同的农耕基地,种植各种不同的农作物、养花、种草、植树等,使基地建设成为各类学科落实农耕文化的主阵地。只有多方调动资源,充分利用,完成众多教育教学项目的建设,才能使教育更接地气,更具有开放性、生活性和灵动性,给学生广阔的学习天地,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能走出课堂,走进中国文化的传统根源,认识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变呆板为生动,变枯燥为鲜活,营造良好的农耕文化学习氛围,才能保证学生完成“识五谷、知六畜、勤四体”的目的,懂得“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使学生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四、体验农耕实践活动

给学生贯穿“亲近自然,乐享农耕”的生活理念。利用节假日、寒暑假,通过夏令营、研行旅学或亲子活动等方式,组织学生进入附近的各类农业示范园区、休闲度假村、民俗村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农业生产生活中来,让他们亲身“接触”到“农耕”,在获得娱乐的同时,认识农耕,体验农耕文化和农业劳作的过程,品味劳动的情趣。

通过身体力行的田园生活、农业实践、农耕体验活动,重塑学生对家乡传统农耕文化及乡土文化的认识、对现代化农业建设的理解、对农民和民俗文化的敬畏、对家乡优秀民俗文化的探究,进而激发学生对家乡农耕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并致力于传承和弘扬家乡农耕文化。

参考文献

[1]王献志.传承农耕文化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发展[J].安徽省农学通报,2016(04).

[2]夏学禹.论中国农耕文化的价值及传承途径[J].古今农业, 2010(03).

[3]王秀忠.中国休闲农业与魅力乡村发展论坛论文集[J].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2014(06).

(本文系2016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地域性班本课程开发与实验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6]GHB1580)

编辑:蔡扬宗

猜你喜欢

农耕文化文化氛围校本课程
从农业谚语看壮泰民族的传统农耕文化
加强管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优质学校探究
弘扬民族音乐促使民乐走进学生心灵探究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文化经济思维下的艺术理念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民间美术是本我的放逐和情感的宣泄图式
秦山30万机组核安全文化水平的推进及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