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些年,那些事

2021-12-27陈晓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36期
关键词:专业成长心理健康教育

本期的分享嘉宾是陈晓新老师,今年恰好是他成为心理教师的第十个年头。2011年,在初入职场感到迷茫和无助时,他遇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杂志为他廓清了专业成长路上的迷雾,阅读杂志让他心里越来越有底气,内心的火花被点燃。2013年第17期,他在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完成了从读者到写作者的身份蜕变。自此,他有越来越多的专业文章在本刊和其他刊物上发表,写作成为推动他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现在的他已成为中山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成员,中山市教育学会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山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研组成员。他说:“特别感恩杂志这个平台,她让我们所有心育人内心的‘火花在这里凝聚,形成最明亮的一道光。”他的专业成长经验是:始终秉持“读懂每一位学生,服务于学生”的初心,以写作促反思性学习,与心育同道中人多交流和碰撞。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成长;创刊20年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36-0078-03

弹指一挥间,2021年刚好是我成为心理教师的第十个年头。我是好运的,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专职心育工作,学校里也有几位前辈一直同行。更幸运的是,在我作为一个新手教师深感迷茫且无助时,我就遇上了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并从此与之结下不解之缘。值此贵杂志创刊20年之际,我欣喜地发现自己被评为优秀论文作者。满怀感恩的心情,我回顾了这十年来与贵杂志之间的互动故事,于是,点滴的成长经历涌上心头。

一、被点燃的火花: 从“读者”到“写作者”的蜕变

2011年初为人师时,我强烈体验到了现实的落差感。教学经验的缺乏、对学生问题的不甚了解、心理教师在学校中缺乏存在感,等等,让研究生毕业的我内心很焦灼。很多时候,我不断反问自己:我读研究生有什么用?我是不是不适合当一线心理教师?我该怎样在学校中定位和发展自己?

很清晰地记得,有一次,同办公室的张老师看出我的迷茫,她对我说:“在中学里,你完全可以继续发挥你在科研中的优势,这种能力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是非常缺乏的。”然而,这样的鼓励不仅没让我振作起来,反而让我更加失落。我反问她:“在中小学,哪有这样的平台可以让我施展这样的能力?而且一线教师不就是上好课做好辅导,哪里需要这样的论文?”面对我的怀疑,张老师只是走到了办公室的书架旁,给我递过来一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其实,这本杂志一直在我眼皮底下,只是当时我内心对于专业发展的“抵触”让我对其视而不见。而这一次,这本红色封面的杂志真正走进了我的整个教师生涯。

一开始,我是带着可以施展自身科研能力的目的去靠近她的。当我深入阅读时,却被里面的内容疯狂吸引。不知如何去设计一节课时,我会查阅课程设计类的论文,并从模仿开始去构想我的课堂;对学生问题感到束手无策时,我会研读相关主题的个案,去探索有效的技术与方法……慢慢地,我发现自己作为一名心理教师越来越有底气。我不再因为我对专业的无力感而自怨自艾,相反,对于未来的专业发展我充满期待。是她给予我“我也能行”的力量,我知道,我内心的火花已经被点燃。

短短两年之后,我的第一篇论作《学业竞争异化对青少年同一性形成的影响》发表于杂志2013年第17期。 从一名忠实的“读者”到稚嫩的“写作者”,我内心感触很大,因为这对我而言意义非凡。 那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认同感、被认同感和归属感。我曾经以为,我做不好一线心理教师, 然而她是我获取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我曾经以为,我在中小学校无法发挥优势,但是她成了我专业发展最重要的平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既是良师,更是益友。她包容着我的不完美,点燃了我内心的火花,见证了我最初的成长。

二、自我成长的力量:以写作促反思性学习

2017年11月,我參加了广东省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能力比赛,获教学展示环节最佳单项奖;2019年5月,我在广东省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启动仪式上,承担心理辅导活动课程展示;2019年10月,我代表广东省在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展示了课程……每次想起这些经历,我就会感叹自己在工作若干年后的变化,尤其是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能力的长进上。有不少新教师喜欢问我,课程设计的点子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怎样才能上出一节好课?对此,我都会回答:没有突然的生成,只有反复再反复的“磨”。

在工作前五年,我频繁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上发表课程设计类论文。那段时间,我每年至少承担两节以上的市级公开课,这对于初为人师的我来说压力自然不小。然而,也正是这般压力的推动,促使我把每一节课都当作精品去设计,去研磨,并在课程展示结束后,及时地记录了下来。因此,写作成了我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每一篇文章均记录了我在课程教学上的尝试、反思与总结。而每次文章被录用更是对我很大的肯定与鼓舞,让我有更足的勇气前行。

尽管如此,在我看来,不会有完美的设计,只会有越来越成熟的改进。翻阅杂志,我的第一篇教学设计《爱,爱情》发表在2013年第20期,这是我教师生涯第一节公开课选定的主题。它是历经多次的试教和修改,最终形成的比较完整的版本。我虽初生牛犊不怕虎,但也幸得杂志的鼓励,至今还记得审稿老师在初审中写下的意见——本文视角新颖,注意到关键的问题在于学会爱。而后,似乎有一股力量在推动我去学习、去查阅更多的跟爱相关的主题课程,不断审思课例中还能够完善的地方。于是,新的版本产生了,教学实录《如果爱,请先读懂爱》发表在了《中国德育》杂志2018年第24期。这个课例是对《爱,爱情》的发展,它是我在历经几年的教学实践后,对思路的进一步凝练。最后,结合这些年来对爱的主题课程的深入思考,《青春期该如何谈情说爱——中学生爱情主题课程探索》发表于《大众心理学》杂志。写作在我身上已然化作一股自我成长的力量,一直在推动着我进行自觉的反思性学习。

三、专业提升的共同体:与心育同道中人的交流和碰撞

时至今日,我还是会经常感叹,做一名心理教师真是太“难”了,不具备十八般武艺似乎难以应对学生、家长、班主任和校领导对我们的殷殷期盼。不夸张地说,在学校里,心理教师好像是万能的存在。而实际上,每一位心理教师都是从最初稚嫩的大学毕业生走过来的,很多学生遇到的问题我们也曾经感到过困惑和迷茫,甚至不知如何处理。尤其是近年来,学生问题复杂化和严重化,对心理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我,对自身的专业能力多少有些不自信。毕竟,心理教师面对的是人的问题,我总会战战兢兢去处理每一个学生遇到的成长中的问题,尽力去设计好每一节课时虽少却对学生有深远影响的心理课堂。这看上去是有“崇高”的专业追求,而现实中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太微弱了。与其他学科老师相比,心理教师群体真的“孤独”许多。尽管如此,我们内心却有着一团“火”。所幸,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我们找到了一个教师内在专业发展的动力——专业提升共同体。它打破了阻碍共同成长的壁垒,为心育同道中人在专业领域中的碰撞和交流打开了空间。

从内容上看,杂志设置的每一个栏目都非常贴近一线心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我关注“学术空间”栏目,专家或学者高屋建瓴的理论探索总能为我打开新的、科学的视角,让我关注学生的心理發展问题;我关注“一线快递”栏目,不同区域先进的心育实践与总结,让我看到了同行们的积极探索与成功经验;我关注“生涯教育”栏目,以期敏锐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在新高考背景下的可为之事……除此之外,还有研究实践、活动设计、辅导个案等栏目聚焦心育工作的方方面面,为每一位心育人“传道授业解惑”。

杂志就像是一位老朋友,一直陪伴在我左右。有困惑时,我会在其中寻找答案,有想法时,我更能够在其中分享。让我兴奋的是,通过杂志,我还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在他们中间,有我对某个调查工具的使用不清晰而主动联系的老师;有请教我某个教学设计点,而通过我的朋友加上我微信的老师;有对某个观点有争议,而多渠道打听而联络上的老师……每当这时,我就会特别感恩杂志这个平台,她让我们所有心育人内心的“火花”在这里凝聚,形成最明亮的一道光。

四、“成果”之外的意义感——停不下来的写作

回顾过去这十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见证了我成长的点滴。细数这些年发表在杂志的作品,有二十余篇,涉及的栏目有学术空间、研究实践、活动设计、个案辅导等。我真的不敢说我的写作水平有多高,更真切的是杂志每次“通过终审”的字样在不断鼓励着我去尝试,去突破。慢慢地,我的心育论文也更广泛发表在其他类别的杂志上,比如《高中生成就目标与自我导向学习:学业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一文发表于《心理技术应用》2019年第4期。我通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结识了《心理技术与应用》(该期刊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位列第五),在多年不断提升自我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最终获得后者的肯定,这对我是一个极大的鼓励,也给予了我更大的专业效能感。

丰硕的成果让我得到了同行们的肯定,也让我在工作第十年顺利地评上了中学高级教师。是的,这是发表论文给我带来的直接收获。除此之外呢?有的朋友说,发表这么多的论文也没什么用,有两三篇能评上职称就可以了。可我想说,如果只是把写作当作晋升的工具,我不可能乐此不疲地持续做同样一件事。 在我看来,写作、发表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于我而言,“成果”之外的意义感在于:我享受写作过程中自己对工作的觉察与总结,然后让自己做得更好一些。我享受我的作品获得杂志编委们的认可,那是对我专业的肯定;我享受与心育同行们的交流与分享,这其中我收获了友谊开放了视野……我相信,在这个不断投入的过程中,我将愈来愈成熟。写作成果不是最终的追求,我的初心一直是致力于更好地读懂每一位学生,服务于学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尽到自己作为一名心理教师应尽的职责。

文末,再一次感恩遇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是她的陪伴助我扬起自信的风帆,一路向前、一路成长。当然,我们之间的故事还会一直延续下去,期待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我们终将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作者简介:陈晓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中心理健康教育高级教师,现为广东省中山市华侨中学专职心理教师,中山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成员,中山市教育学会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山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研组成员,曾获广东省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技能大赛一等奖、教学第一名,获中山市骨干教师、中山市优秀教师等荣誉;自工作以来公开发表论文30多篇,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教学成果曾获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广东省教育创新成果奖二等奖等。

猜你喜欢

专业成长心理健康教育
聚焦心智模式,追求专业成长
网络研修与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浅谈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
教师要敢于成为“鉴赏”自己课堂的“勇者”
浅谈中职校新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