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实秋与《雅舍谈吃》

2021-12-23奥卡

餐饮世界 2021年11期
关键词:雅舍梁实秋老先生

奥卡

梁实秋,原名梁治华,字实秋,今浙江杭州人,1903年出生于北京,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文学家,一生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更是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雅舍谈吃》是梁实秋老先生在饮食文化方面才华的集中展示,每篇都以一种食物的名称为题目,篇篇精致,充满闲情逸趣,读来常常口齿生津,馋涎欲滴。书里不仅有让人馋涎欲滴的各地美食,还有关于吃的文化。

《雅舍谈吃》中不仅记录了不止24样老北京的美食,还写下了梁老先生走南闯北时吃过的各地食物,更是对吃的文化进行了自己的阐述,言语间充满了智慧和幽默。读者跟着大饱口(眼)福的同时,也能跟着老先生进行一次饮食文化之旅。

梁实秋虽有老饕的雅号,但其实并不擅吃,也不懂吃,只是爱吃。他要是和王世襄和唐鲁孙比起来,真算是小巫见大巫,不能说是行家。

一部《雅舍谈吃》写的食物也不高级,烤羊肉、汤包、豆汁都是平常吃食,文人雅士不一定瞧得上。汪精卫爱吃凤肝,蒋介石爱吃鸭舌,毛泽东爱吃红烧肉。食物代表阶级和品味,食物的附加价值超出了食物本身。

《雅舍谈吃》表面是写吃,实际上是借食物思念旧人旧物,品味人生百态。家长里短,儿女情长,父子情深,世态炎凉,在风卷残云之间已随消化器官渗透到中国人的血液之中。饮食,是中国人的生活哲学。

在旧式的大家庭中,父子的亲情和父母的爱情是讳言的,可是梁实秋性格幽默,不拘一格,借核桃酪写亲情,别是一番风味。他写道:有一年,先君带我们一家人到玉华台午饭。满满的一桌,祖孙三代。所有的拿手菜都吃过了,最后是一大钵核桃酪,色香味俱佳,大家叫绝。先慈说:“好是好,但是一天要卖出多少钵,需大量生产,所以只能做到这个样子。改天我在家里试用小锅制作,给你们尝尝。”我们听了大为雀跃,回到家里就天天腻着她做。

梁实秋重点不是写吃,他将祖孙三代的浓浓亲情通过核桃酪表现出来。文中作者称呼长辈极为恳切,但又流露出小孩子的天真无邪,时过境迁斯人已逝,当品味核桃酪时彼時情景又会浮上心头。核桃酪作为一道极为家常的甜品,寄托着梁实秋对长辈的思念。

《雅舍谈吃》里,每篇文章都没有标注写作时间,但推算应该是梁老先生晚年的佳作。

不管是北平的美食,还是其他地方的,都像是他昨天才吃过,可见记忆深刻。

梁老先生出生、成长、多年工作在当时的北平,但在人到中年后远离家乡,再也没有回到故园。

北平的美食固然让他怀念,或许还会流口水,但我想更让他怀念的或许是故土。大师的心情,我多有感怀。

离开家乡之初的那几年,对妈妈做的饭菜、家乡的美食偶有想念,但想想就过去了。如今人近中年,那种想念家乡味道的念头总是难以压下去,虽然现在有电商,可以买到各地的食物,但味道和家乡也就仅仅有点牵连罢了。

记忆中的味道,不可望,不可及。

梁老先生笔下,北平四时有不同的美食,春有花有鱼,夏有莲藕、艾窝窝,秋风起,先吃螃蟹,再吃烤羊肉。北京的烤羊肉有特定的吃法,要用烤肉支子,梁老先生当年在青岛,曾特意托人从北平定做工具,吃得皆大欢喜。后来远离大陆,台湾的所谓蒙古烤肉,最多也就聊胜于无了。就像我从网上购买的家乡美食,只是形似罢了。

在中国,饭桌上的规矩很重要,吃相要雅,好像这顿饭是吃给别人看的。可梁实秋并不这么认为,他像老顽童一般细数大快朵颐的种种好处。

《吃相》一文,在掉了一大圈梁实秋式的书袋之后,得出一个与饭桌上的礼仪有关的看法,那就是“餐桌的礼仪要重视,不要太重视”。这一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包含着中国式的生活辩证思想。

他在文章一开头就写:“顾客欣赏这个美味之余,顺嘴把骨头往旁边喷吐,你也吐,我也吐,所以把壁板打得叮叮当当响。不但顾客为之快意,店主人听了也觉得脸上光彩。”

梁实秋欣赏这种快意恩仇的吃法,这种“自我牺牲”的吃法比正襟危坐、小口慢吞更让人尊敬,他让厨师倍感自豪,食客以牺牲自身体面为代价换取他人对厨师的褒奖。我们甚至可以说那些执着于餐桌礼仪的家伙,实在是“自私自利”的小人。

文章中还举了两个例子。一是一车夫在北京一家小饭馆里吃饼和炖肉,另一是青岛一工地上的石匠们争吃韭菜饺子和大葱。梁实秋对贩夫走卒予以肯定,消除了食物的阶级性。他说,他们都是自食其力的人,心里坦荡荡的,饥来吃饭,取其充腹,管什么吃相。

梁实秋不使内心快乐被俗世约束的价值观,正是陶渊明在《归去来兮》所提倡的不使心为形役的体现。这种放浪形骸的道家精神是对《礼记》“毋啮骨”之诫的儒家精神的补充。小俗便雅,大雅便俗。吃饭最重要的是开心。

《雅舍谈吃》中不少文章,其实并没有详细地描写这些食物的制作细节,只是轻描淡写地提到它们的一些特点,因此它并不是一部食谱。这些特点更多也并非食物的纯物理状态,而是与写作者的经验记忆相关。倘若有读者想循着《雅舍谈吃》中所写的那些文字,来追溯制作其中所写的每一道食物,即便是能够复原制作每一道食物,吃过之后也未必能复原《雅舍谈吃》文字中的那些情感感觉。因为那些情感感觉,甚至那些文字,都是无法复制的。

梁实秋借饮食写人,写事,写情,写物,兼以考据,擅发议论。在《雅舍谈吃》中,他将饮食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体现了梁实秋在饮食中观察、体会人生与生活的一种方式、一种状态,以及一种境界。

人生本来如寄,此生无归程,所以“五谷知真味,莫负好时光”。

生活是一门艺术,吃从来也不只是裹腹而已,它更是我们对生活的向往和感悟。美食里,藏着我们最真实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态度。

《雅舍谈吃》,谈的不仅是舌尖上的味道,更是故乡的味道、人生的味道。梁实秋老先生在初版的序里写到:人吃,是为了活着;人活着,不是为了吃。所以孟子说:“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专恣口腹之欲,因小而失大,所以被人轻视。但是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这个“小”不是绝对不可以谈的。只是不要仅仅成为“饮食之人”就好。

有人读《雅舍谈吃》,读出来的是“故乡的味道,是真味”;也有人觉得这是一部雅致的吃货指南;还有人觉得《雅舍谈吃》就是“忆美食,忆往昔,一道菜,一段情”。

《雅舍谈吃》有所深意和寄托,既在“吃”内,又在“吃”外。能够体验到“吃”之内者多,而能够觉悟到“吃”之外者,大概就不一定那么多了。无论是“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情热闹,还是“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清淡寂寞,其实都能够让我们在饮食与口福之外或之余,体验到人生及现实不同的处境,亦由此而生成一些新的感悟甚至于觉悟。

猜你喜欢

雅舍梁实秋老先生
梁实秋谈付出
绿洲里的老先生
北平的零食小贩
梁实秋与冰心的友情
100万只猫
老先生要关注前列腺问题
馋Gluttony in Chinese Culture
没留神
雅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