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多模态线上教学模式的研究、构建与策略
——以播音与主持艺术“配音与声音艺术”课程为例

2021-12-21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模态教学模式能力

白 嗣 新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武汉 430079)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的传授和获取途径不断发生着变化,尤其是面向熟悉掌握网络及技术的大学生,现代教学模式的调整与新技术的应用势在必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作为传媒类艺术专业,对于媒介形态的变化会呈现出更加直接和快速的反应,只有从学生的培养思路、教学模式、授课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及时的适应性调整,才能借助媒介技术的发展,丰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更好地完成专业能力的提升。2020年春季学期,由于新冠疫情的特殊需求,线下教学全部转为线上教学,原本的辅助性教学模式面临新的挑战。为了适应线上教学的实际需求,并针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交叉型综合学科、应用实践性强等专业特征,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多模态教学模式,调动多种资源、系统,为学生提供了多模态的课程资源、教学工具、学习环境和评价体系,满足学生线上学习的多样化需求,打破学生线上学习的局限,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交互能力,顺应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从多模态话语到多模态教学的理论基础

多模态研究是跨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课题,根据研究方向和逻辑起点的差异,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范式和路径对其进行诠释和解析。从宏观的视角出发,多模态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角度:

1.将多模态放置在以神经系统为基础的感官科学,即将其定义为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等)跟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1]。按照一般情况,身心健康的人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关系是应该是多模态的。

2.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信息传递的不同形式、方式、渠道都是不同意义的呈现方式,是“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创造意义的符号资源”[2]。如图像符号、文字符号、声音符号、身体姿态、味道、接触等。在这种视角下,多模态话语分析即对符号资源的系统分析逐步形成。

3.从人机互动的角度将多模态定义为信息呈现的方式,主要从人工智能领域关注人使用多种感官与计算机等物理媒介多渠道、多形式的信息交互[3]。模态可以通过一种或多种媒介来实现信息的输入、传递、选择、重组等多个过程。

纵观以上主要研究视角可以发现,虽然多模态理论的研究因为其跨学科的基础属性而相对松散,但其核心仍然是聚焦以符号意义传递为基础的意义建构的基础上,这也使得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成为近年来学者的重要研究取向。多模态话语分析的主要观点认为,语言及其以外的非语言系统都是符号系统中重要的表意方式,不同的模态即感官可以表达相同、相似或相反的意义。这就将多模态话语分析放置在话语模式和语境因素所构建的多重框架之中,探讨语言的延伸功能及其与符号意义之间的关联性。

由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对符号系统、感官交互的持续关注,其涉及的多样化的交流、互动模态与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互动有密不可分的关联。不同于多媒体教学以物理媒介为载体的划分,多模态教学以逻辑媒介为基础,将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意义构建的多模态系统协同成为最有效的意义表达和交流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借助多模态手段构建意义[4]。20世纪90年代,多模态教学研究在西方逐步形成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1994年新伦敦小组以英语学习为基础提出了“多元识读”的概念(New London Group,1996),将多模态教学研究与实践作为语言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随后,在国内学者中,也多将多模态教学放置于外语教学领域,胡壮麟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意义的多模态构建和多模态识别进行了分析(胡壮麟 2006:3-12)[5];顾曰国首先区分了多媒体和多模态两个概念的差异,同时以“角色建模语言”对多模态学习进行了结构化数据建模(顾曰国 2007:3-12);张德禄则从多模态间的协同与配合、多模态间的互动与转换入手,构建了多元读写能力培养模式的教学框架[6]。

总体来说多模态研究的视角从符号学出发,逐步聚焦于话语分析领域,又在进一步的研究发展中将语言教学作为其研究的核心对象,通过多模态的教学话语、多模态的教学设计及模态选择及组合等教学环节、教学因素,研究教学活动的开展及教学目标的实现效果。播音与主持艺术是以语言学、传播学、艺术学等多学科为基础的跨学科领域,从多模态研究出发,以线上教学的多模态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既是对播音与主持艺术教学的夯实,同时也是教学系统研究的拓展。

二、“配音与声音创意”在线课程的多模态教学模式的构建

“配音与声音创意”课程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个性发展课程中的重要课程之一,是在完成语音、发声、语言表达等前置课程的基础上对专业能力发展的拓展。作为综合艺术的一种展现形式,《配音与声音创意》通过纪录片配音、网络视频配音、广告配音、影视剧配音四个实训部分,将语言风格、声音塑型、人物塑造、情境再现等多种能力培养作为课程的主要目标,完成学生对语言模态、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身体模态、空间模态的综合表演与展现。不同于线下教学以现场配音训练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线上教学中,引入了“配音秀”APP,学生可以通过手机软件对视频素材进行配音或者声音创意,以完成课程训练和自我创作,同时通过多模态教学模式强化知识和信息的接受效果,弥补线上教学渠道单一的局限性。

(一)课程资源——多模态复合型资源

多模态教学是信息技术发展基础下教学模式的优化,对于课程资源中所涉及的信息传递而言,一般可以分为知识性信息和技能性信息。依据课程资源的基本属性,考虑多模态教学的特征,在本课程中将课程资源分为知识分享型资源和技能训练型资源两种大的类别:

多模态复合型课程资源的建设强调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自我的意义构建和实践能力的强化,不同于以往由教师提供课程资源,通过在线学习延伸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由学生自主生产学习资源,拓展了学生视觉、听觉、触觉、身体动作等多样化模态的学习过程,内化了学生知识的记忆和学习能力的提升[7]。

(二)教学工具——多模态网络型工具

在以往的线下教学过程中,线上教学工具多作为辅助教学系统来帮助师生之间进行外延的沟通和学习的拓展。在线上教学过程中,由于线下真实环境人际交流的缺失,导致部分模态形式的缺失,可能会使得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为了弥补线上教学在距离和真实环境上的不足,在“配音与声音创意”课程教学工具的选择中,结合多模态话语不局限于语言符号的基础,以资源共享型工具和人际交往型工具作为线上教学的多模态网络工具,在学生与叫声共同学习课程的同时,实现线上的交际过程。

表2 多模态教学工具的基本分类

以语言能力培养为基础的播音与主持艺术教学一直重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线下教学中,因为课堂形式基于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所以教学工具的使用更多倾向于授课过程中可直接进行运用的展示型工具。在线上授课过程中,一方面通过资源共享型教学工具拓展了课堂学习,鼓励学生自主进行线上学习;另一方面通过人际交往型教学工具,借助听觉、视觉、身体姿态、情感表达等多种渠道,多种符号模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进行信息交流和意义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模态交际能力。

(三)学习方式——多模态交互型学习

播音与主持艺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交叉型综合类学科,涉及的知识领域广,实践性强,对学习过程中学生参与度的要求比较高。在以往以线下教学为基础的授课过程中,学习方式主要以教师的知识性教授和学生的实践性操作进行实时结合,以短平快的课堂学习方式点对点地完成学习过程。在线授课则更多地运用了网络技术平台的多模态互动学习模式,通过多样的交互方式和交互策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表3 多模态学习方式的基本分类

“配音与声音创意”的线上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了“配音秀”APP多种合作模式的平台特征,在传统线下教学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小组交互的基础上,更多地运用人机交互学习方式,让学生方便、快捷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由于课程培养目标的特殊性,配音多以表演为基础,借助多模态中面部表情、身体姿态、情感表达、空间体验等不同模态完成角色塑造和情境模拟,也为多模态交互型学习策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四)评价体系——多模态多样化评价

针对大学课程教育的特点及目标,线上教学仍然延续线下教学过程化评价为主的模式对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表现进行考核及评价。不同的是,以往线下教学的过程化考核组成部分往往由教师通过学生作业、课堂表现、小组展示等部分组成,评价的视角相对单一。结合线上教学学生在线交互学习的增多,在“配音与声音创意”课程中,引入了多模态分层型评价体系,从多角度、多渠道、多方法、多感官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

表4 多模态评价体系的基本分类

在线教学中创新性地增加了学生互评——作品投票、专家评价——点评打分、网络评价——网络点击量三个多模态评价方式,通过学生对相互作品间的讨论、专业配音演员的听评和互联网环境下配音作品的关注度对学生进行多维度的评价体系,这也是结合线上教学的互联网特征所进行的针对性调整。

三、多元能力培养下线上教学的多模态教学策略

融媒体时代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其核心在于学生的多元能力培养,强调能力取向、实战策略和作品生产对于学生专业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在以往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研究中,依据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本科专业主干课程三年学习中的阶梯型特点,将学生的多元能力划分为三个专业能力培养阶段,形成了以艺术表达为核心的“艺术作品表演”、以口语传播为核心的“音/视频主持”、以新闻传播为核心的“新闻报道”三大维度,在本科主干课程的三年学习期间,以专业课学习为基础,每个方向运用八大能力考评杠杆,尝试打破以媒介形态为框架的培养模式,拟通过分方向能力测评、动态性能力矩阵、嵌套式能力体系,针对学生综合能力开展全面系统的训练,进阶性、全过程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表5 三维能力考评矩阵

“配音与声音创意“作为以有声语言表演为基础的专业能力拓展课程,学生通过”艺术作品表演“能力矩阵中的八大能力考评杠杆和”音/视频主持“能力矩阵中的即兴表演能力、”新闻报道“能力矩阵中的多信息处理能力的多元能力训练及测评,完成了其阶梯性的能力培养全过程。

线上教学的运用,为多元能力培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技术支持,同时通过一个学期32个完整课程教学单元的实践,学生通过线上教学的多模态教学模式完成了其对语言模态、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身势模态、空间模态的多重探索与学习。线上教学多模态教学系统其实是在多模态复合型资源、多模态网络型工具、多模态交互型学习、多模态分层型评价的基础上完成了多模态学习环境的构建。而这种多模态学习环境的形成最终会帮助学生完成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之间的转化和输出,从而在人文素养、专业基础、创新发展三大能力维度中有进一步的提升。

四、结语

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适应并乐于接受网络数字化的教育环境,在线教学中对于多模态教学模式的运用整合了信息技术资源,实现了学习资源的丰富和积累。同时,线上教学的特殊性也为多模态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提出了要求。

(一)在多模态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课堂翻转

多模态教学模式强调了以学生主动学习为教学中心的理念,只有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才能调动更有效的多模态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兴趣及积极性,在交互中完成对知识和技能的内容。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信息接受对象,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多模态学习时间和空间。线上教学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资源实现课堂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为多模态教学提供了可能,如果可以结合翻转课堂的教学结构,将课下与课上,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功能进行进一步调整,将更加有利于学生在多模态学习环境中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二)在多模态教学模式基础上强化学生多元能力的培养

多模态教学的根本在于调动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多种感官刺激,从而产生不同的应激反应,以从多个方面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吸收。同时多模态教学也是通过多渠道的交互或符号传递增强学生的动态接受。线上教学过程种多模态的教学模式,应该更加精准地对应不同学科、不同课程、不同培养目标种的多元能力划分,将各种模态特征与教学结合并对应,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能力培养,并针对其阶段性特征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测评。

(三)避免线上教学种多模态教学的泛化

线上教学最大的优势是可以综合各类数字资源,丰富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但同时,未经精准对应教学目标,尤其是一味追求线上教学多模态形式的课程资源、教学工具、学习方式等将使学生无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能力的训练。教师在选择多模态教学的同时,要时刻将学生的能力维度作为标准,准确定位,全程引导。线上教学多模态教学模式的探索一定要依据学科特点,从提升学生多元能力、促进学生定向发展的前提出发,为学生提供可以内容知识,检验自身学习能力的教学环境。

猜你喜欢

模态教学模式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联合仿真在某车型LGF/PP尾门模态仿真上的应用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跨模态通信理论及关键技术初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