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
——以应用本科《基础德语》课程为例

2021-12-21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德语新知学习者

季 文 心

(南京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南京 211167)

一、应用本科基础德语微课资源建设现状分析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课作为新型数字化教学资源受到了国内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而基于微课资源的混合式教学也成为了外语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2020年,教育部应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发布了“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国内外高校纷纷进行大规模的线上教学。许多高校德语教师开始尝试制作《基础德语》课程微课,以扩展并丰富德语教学活动形式和教学内容。在微课资源建设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大部分德语教师缺乏制作微课的计算机技术水平,教师大多采用录屏式微课,镜头单一,趣味性不强,无法唤起学生的观看兴趣。其次,教师在微课教学设计方面缺少经验,未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缺乏理论支持和专家指导。第三,教师制作微课时选择的内容较为零碎,缺乏体系化专题课程的建设,同时提供给学生的微课配套资源不足。面对这场信息化教学的考验,如何有效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成为了外语教学改革面临的最大挑战。因此,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针对《基础德语》课程进行微课资源开发与建设研究在应对这场信息化挑战时显得尤为重要。

二、微课设计与开发的理论基础

微课设计与开发必须依托理论基石,其主要的设计理论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景学习理论、首要教学原理以及掌握学习理论等,其中首要教学原理是近年来在国际上广受认可的新型教学理论。其理论创始人戴维梅瑞尔(M. David Merrill)是当代国际顶尖教育技术学和教育心理学家,梅瑞尔依据各种现有教学理论和模式,巧妙地整合出教学设计的基础性原理,即首要教学原理(First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首要教学原理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核心思想:聚焦问题、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应用新知、融会贯通。首要教学原理是在多种不同的先进教学理论基础之上整合出的具有普遍性的原理,以教学效果好、效率高和学生参与度大为宗旨,以“聚焦问题”为中心,通过实施恰当的教学策略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以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三、混合式教学背景下应用本科基础德语微课设计与开发

在混合式教学背景下,微课以其短小精悍、灵活方便等特征在“互联网+”背景下产生并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微课设计是指为了使学习者获得最佳的自主学习效果,对某个知识点和教学环节进行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1]。胡铁生、余胜泉、孟祥增等教学团队皆以ADDIE模型为基础设计了多种微课开发模型,其流程大多包括选题设计、教学设计、资源设计、评价与反馈等一系列环节。综合上述主流的设计模型以及首要教学原理的主要内容,笔者针对应用本科《基础德语》课程设计了相应的微课开发模型。

(一)前期分析

选修南京工程学院《基础德语》课程的学生均为大一、大二年级非外语专业本科生,他们的德语水平大多为零基础。不同于德语专业学生,该课程学生虽然对德语语言文化具有较高兴趣,但是不喜欢枯燥的语法讲授型教学,而是倾向于交际互动和小组合作化学习。《基础德语》课程包括德语语音知识、基本语法、基本词汇等内容,该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第二外语能力、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能在跨文化环境下交流的工程应用人才。该课程为非专业课程,面授课时较少,学生德语语言基础较为薄弱,如何在有限时间内使学生掌握所有教学内容是本门课程面临的最大挑战。因此,该课程的微课设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微课结构设计

在应用类本科高校中,《基础德语》课程一般延续多个学期,因此教学团队需要从单个微课设计开发走向体系化专题微课程建设。微课程是指由基于某个专题的系列化、连续性、层次化的微课构成[2]。在前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应对《基础德语》教学内容按照单元或章节划分,形成完整的课程系列专题,并针对专题内知识点进行分析和梳理,使其形成具有连续性、层次性和关联性的知识模块,针对知识模块进行各个微课项目设计。例如《基础德语》课程共设置了德语语音、德国饮食、德国居住等10个系列专题,每个专题包含4-5个知识模块和若干个微课项目。

(三)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微课教学设计

课程内容是课程设计的核心。微课课程内容设计应以课程目标为出发点,选择组合相关素材和资源并有机融合[3]115。教师在设计微课项目时应遵循首要教学原理的五个核心思想,同时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注意设计的科学性、教育性和连贯性,以提高微课项目的质量和水平。

1.聚焦问题

梅瑞尔在他的著作《首要教学原理》中指出,在真实的问题情景中,学习者更有动力去获取知识,所学的信息更容易提取,这些信息也更容易在后续课程中加以应用[4]150。在对微课导入部分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以“聚焦问题”为中心,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场景,教师可以采用如下两种方式进行课程导入。

情景导入:教师通过学生遇到的日常情景进行导入,如问路、点餐、购物等,使学生置身于某种具体的情境中,以完成场景任务为中心进行教学,唤起学生的思考和体验。

问题导入:教师提出与课程或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具体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问题的驱动下去寻找答案并完成课程目标。

2.激活旧知

首要教学理论强调,如果学习者有过相关经验,那么第一阶段的学习就是激活这些相关信息,以便作为新知的基础。如果学习者没有足够的相关经验,那么第一要务就是提供真实的或模拟的经验[4]27。教师在进行课程导入的同时,还需激活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图示或者提供相关场景经验,例如在讲解点餐的主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食品词汇,并介绍用餐礼仪,以便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知识背景,衔接好新旧知识,为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做好准备。

3.示证新知

示证新知是微课教学内容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首要教学原理》中,梅瑞尔表示只有当示证新知的方式与将要获得的技能类型相一致时,才能促进学习[4]22。在设计《基础德语》微课的主要内容时,不仅要呈现与语法词汇相关的知识点,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这些知识点。在示证时,应合理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性教学,可采用动画模拟真实场景,例如制作在德国租房、在医院看病、在街上问路等动画视频,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掌握语言规律。在示证新知时,教师也应指导学生将新知识与具体实例相联系,例如教师在讲解环保主题时,可以结合中德两国垃圾分类的实例进行具体介绍,加深学生对环保主题的理解,以增强学习效果。

4.应用新知

学生在掌握德语新知识后,还需要在不同情境中运用新知识。应用新知实际上就是进行操练,要求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在微课中设计多个互动练习,遵循从易到难的准则。例如,教师在设计德语语音微课项目的练习时,可以先进行难度较小的互动练习,例如让学生听录音朗读单词,再设计独自朗读单词对比音等有一定难度的练习,最后让学生进行有挑战的练习,比如朗读绕口令、朗诵诗歌等。学生在做互动练习时,教师应给予学生及时地辅导与反馈,在后续的问题中不断减少教师辅导,从而过渡到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互动任务。

5.融会贯通

首要教学原理强调,有效的教学能帮助学习者思考新知识是如何与旧知识相互连接的。有效学习的最后阶段即是学习者能学会融会贯通并举一反三。教师一般采用如下三种课程总结方式来体现融会贯通。

回顾重点式:教师总结本节微课所讲内容,回顾重点和难点知识,提炼精华内容,并进行适当升华,使得前后知识点连贯通畅。

提出问题式:教师对本节微课涉及到的重难点向学生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在线上平台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在不同情境中运用新知识的能力。

后续拓展式:教师补充与本节微课内容相关但没有涉及到的知识点,推荐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四)微课资源建设

微课课程资源是整个网络课程的核心,评价微课教学资源多从多样性、针对性、合理性等方面来体现[3]80。基础德语课程的微课资源主要以在线视频为主,视频资源应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解决实际教学的重难点。除微课视频资源外,微课资源建设还应提供多元化的、丰富的其他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配套练习、单元测验、以及富有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资源。教师应将视频资源与其他资源进行合理设置,将原创资源与引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所有微课资源都应符合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和学习需求。

四、混合式教学背景下基础德语微课评价与应用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德语教师使用互联网辅助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尝试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颠覆传统课堂讲授方式,构建以师生讨论答疑为主的互动式课堂[5]。笔者所教授的南京工程学院《基础德语》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合理设计、组织和开发各种资源,应用到基础德语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在课前,教师通过学习平台发布微课视频、课前练习等教学资源;在课中,教师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式教学;在课后,教师在学习平台发布课后练习或在讨论答疑区布置思考题。

通过一学期的混合式教学,笔者对 180名选修本课程的学生进行微课资源的满意度评价,回收有效问卷167份。所有问卷采用五分制统计,非常同意(5分),同意(4分),一般(3分),不同意(2分),非常不同意(1分)。笔者从“兴趣度”“内容掌握度”“趣味度”和“实践度”四个维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该课程的微课资源很感兴趣,对学生而言,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学习外语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可以帮助他们尽快掌握一门新语言。超过90%的学生认为微课资源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方便学习者进行预习与复习,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部分学生认为该课程微课资源在趣味性、实践性等方面有待加强,现有的微课教学视频以语法和词汇讲解为主,教师应根据梅瑞尔的五个核心思想,加强情景化教学设计,以“聚焦问题”为中心,同时注重语言在交际场景中的使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交流能力。在与学生进行深度访谈时,多名学生表示,微课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呈现,还应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挖掘语言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表4 你对《基础德语》课程微课资源的评价如何?(%)

五、结语

微课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可以满足学习者移动化、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被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中。设计、开发和制作优质的微课资源,已成为广大外语教师基本的教学技能。高校德语教师在设计和开发微课时,应遵循梅瑞尔首要教学原理的五个核心思想,即聚焦问题、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应用新知和融会贯通,并依据《基础德语》课程微课开发模型,进行系统的、连贯的、科学的微课教学设计,以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有效融合,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信息化素养。

猜你喜欢

德语新知学习者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德语学习中英语的干扰性问题及其在德语基础教学中的意义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德国1/5小学生不会德语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丹麦小店流行取“难听的”德语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