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格局下职教教师职前职后培养一体化的价值意蕴、困囿与突破

2021-12-20邱亮晶,朱丽,王建滨

职教通讯 2021年11期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

邱亮晶,朱丽,王建滨

摘 要:新发展时期,注重技能型人才培养仍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要义。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前提,职教教师的“质量”关乎新时期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教师一体化培养既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必然,也是职业院校深化职教教师内涵建设的应然。当前,我国职教教师一体化培养还存在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纵向衔接体系未达成、相关政策与保障制度缺乏、培养模式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以及对“双师型”教师内涵把握缺失等问题。可从推行职教教师育人主体多元化、健全职教教师政策保障一体化、推进职教教师课程教育一体化、深化职教教师培养理实一体化等措施,探索促进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职教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

基金项目:2021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校级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基于职业启蒙教育的小学语文课程模式构建”(项目编号:YC2021-X41);2021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专项课题“1+X证书制度试点推进与实施研究”(项目编号:21ZJB22)

作者简介:邱亮晶,男,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研究生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朱丽,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王建滨,男,潍坊工程职业学院教务处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原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1)11-0094-08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会议还强调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适应性,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人力资源、技术型人才的重要保障。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增强职业教育的育人水平,使其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能适应新发展格局下对人才综合素质能力的需要。职教要发展,师资必先行,教师队伍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2011年和2016年,教育部、财政部分别印发的《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和《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反映出了国家对职教教师职后培训的重视[1];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也表明我国职教师资已越来越重视职前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但总体而言,我国职教师职前与职后培养存在严重脱节,没有形成前后呼应,职教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在新发展格局下,职业教育应更加注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实现这一基础的前提就是培养一支高素质、理论与实践能力并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因此,在新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如何有效深化职教师资培养一体化、巩固职教教师“双师型”力量,从而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助力经济建设,是急待需要探讨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新发展格局下职教教师培养一体化的内涵解构

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联合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保障,职教师资的能力强弱、综合素质高低关乎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质量与育人水平。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产业结构步入转型升级、经济建设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时期,这就需要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动力支撑。职业教育作为培育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在新发展背景下更应强化育人理念与培养质量。落实到现实层面,最为关键的一点则是保障和建设一批高素质的职教师资队伍,使得培养出的学生“上可拥有侃侃而谈的理论知识,下可具备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成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存的技能型人才。高素质的职教教师既需要职前的知识培养也离不开职后的能力培训,如此才可确保职教教师具有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以及不断提升自我的能力。当前,教师教育一体化作为教师教育的核心理念已得到广泛认可,学术界关于教师教育一体化培养的理念、实施向度多有论及,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也越来越重视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相互衔接。职教教师作为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职业院校理应更加注重职前与职后的一体化培养,才可确保“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数量与“质量”;只有不断深化职前培養的力度、重视职后培训的提升,才能适应新发展格局下职业教育的新变化与历史性地位。因此,完善职教教师培养一体化,既是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前提,也是对应新发展阶段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保障,更是推动新格局下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复合型教师的应有之义。

二、新发展格局下职教教师培养一体化的价值意蕴

(一)提升职教教师专业能力的现实所需

长久以来,职业教育不如普通教育的观念一直映射在国人心中,其缘由既受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传统思想的羁绊,更重要的还是在于职业教育本身的育人水平不高、生源质量不高、师资素质不高等因素的影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特别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更加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教师。职教教师培养一体化强调教师职前知识学习与职后培训进修的双重耦合,强调二者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是保障职教教师拥有理论与实践能力的重要培养模式。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时强调“人力资源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2]。由此可见,新背景下,职业教育应充分利用好新发展格局所带来的机遇,切实增强自身适应性,为新发展格局筑牢人力资源基础。而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职教教师的专业能力高低是关乎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所在,更是决定新发展格局下面向经济建设、市场发展输送人才资源质量高低的关键。因此,深化职教教师职前职后衔接的力度,是提升其专业能力教学、确保新发展阶段职业教育人才输送质量的关键一招。

(二)建设专业化创新型教师的有力保障

全面推进教师教育改革是新时期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也是新时期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任重道远的艰巨任务[3]。教师专业发展事关院校兴衰,关系国家教育事业成败,更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大力振兴教师教育,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4]。《意见》还专门指出要“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支持高水平学校与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5]。可见,我国对于职教教师的建设已注重从“源头”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培养到引进任教后的能力提升培训一整套流程。在新发展格局下,职业教育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与机遇,经济的高速增长带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也引发了对技术型人才的急剧需求,而职业教育作为培育市场化人才需求的类型教育,便是促进职业教育就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利通道。为应对上述新发展格局所带来的机遇以及实现需求,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职教教师队伍是核心要素,也是基础前提,更是重要保障。职教教师培养一体化可高效衔接教师职前与职后的学习内容,确保教师在职前所学内容在职后培训中得到进一步深化,同时在职后培训中对先前所学内容进行反思,不断促生教师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教学中,提高其专业能力及创新型能力。

(三)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基础前提

“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职业教育发展寄予的新要求与新使命,其本质就是使职业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快、更好、更高效的履行社会服务、经济建设、人才培养等一系列重要职责,发挥职业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助力经济转型、地方建设以及乡村振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6]。职教教师作为职业教育的育人先锋、重要保障,是增强新时期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基础前提。也就是说,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关键之一就是推进技术型人才的适应性[6]。长久以来,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匮乏是导致我国就业结构失衡、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的主要因素。在新发展格局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速发展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培育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也对职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责任。职教教师职前职后衔接一体化培养可充分提升职教教师的整体素质,确保“双师型”教师的“供应”。通过职前引导与职后培训,不断强化职教教师的教学信念,有利于职教教师秉持党中央的重要指示精神,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职业教育适应性作为重要的育人理念,同时还可以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我创新能力,在总结反思中优化教学方法,在实际训练中确保教学思维、教学模式与时俱进,为职业教育适应新发展格局起到“保驾护航”的奠基作用。

(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落脚点

职教要发展,师资必先行。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优劣”。特别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更加注重人才的技能性与适应性。在新发展格局下,面对就业岗位对人才素质要求不断提高这一现实,职业教育应注重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提升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功能[2],围绕实践能力培养教育教学体系,着重训练学生解决生产建设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实用型人才。职教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实施主体,其教学方法与教学能力是影响和决定培养适用型人才的关键。职教教师职前教育是培养未来教师的预备阶段,着重培育其理论内化与技能习得。进入职业院校后,教师开始从职前的储备式学习转向实践导向学习[7],在经验获得的基础上对自身知识不断重新加工。因此,面对新发展格局下对技能型人才要求不断提高这一现实,除了需对职业教育提供诸如相关政策支持、教学资源供给等外部保障体系外,更重要的是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职教师资队伍。职后培训作为加深和提高职教教师知识与技能的有效途径,必然需依托教师职前的内化与习得,倘若偏重于任何一方,就会导致职教教师质量“支点”失衡,最终影响人才培养这个重要环节。

三、新发展格局下职教教师培养一体化的现实困囿

(一)职教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纵向衔接未达成

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和教育两大领域的融合跨界教育,服务国内国际大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理所应当地成为了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而要担负起这种使命,职业院校就应始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任务。职教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关键,是培养“上手快、后劲足、有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的前提。1971年,英国著名教育家詹姆斯·波特提出职前培养、入职指导、在职培养三个关键阶段的教师教育划分阶段理论[8];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必须“强化职前教师培养和在职教师发展的有机衔接,夯实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理论的提出以及文件的颁发为我国教师培养一体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发展依据。教师培养一体化是指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培训的有效衔接,是深化教师理论水平、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模式。对于职教教师而言,培养过程一体化是保障“双师型”教师数量和“质量”的重要体系,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基础,更是在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以及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点。然而,现行的职教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未形成纵向衔接是困扰新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不高、职教师资水平不高、培训内容重复与培训资源浪费的瓶颈。究其原因,除了職业院校未能深入了解新教师的综合情况,未能“量身定制”培训发展方案外,更重要的还是部分师范院校未能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仅认为教师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让学生掌握必备师范技能、顺利毕业就业即可。

(二)关于职前职后衔接培养的相关政策与保障缺乏

改革开放时期,面对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等现实问题,我国开始意识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紧迫性。而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职教教师也开始得到高度重视,我国教育部也围绕职教教师培养、建设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条文。目前,职业教育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增强服务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韧性是需要深思熟虑的命题。具体而言,坚持职业教育的育人本位、以类型教育定位为抓手,培养社会需要、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是关键,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教师资队伍则是根本动力。2019年10月,教育部等四部门颁布《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提出“逐步建立新教师“师范教育+企业实践”入职培训制度,并探索建立新教师为期3年的企业实践制度。新入职的专业课教师均须接受至少连续6个月企业实践(已有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的除外)和6个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师范专业毕业或已有3年以上从教经历的除外)。”足可见职教教师入职教育、在职培训俨然成为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部分。纵观我国职教教师的培养政策,从最初关注职前培养到后续重视入职教育、在职培训的作用,总体经历了由“外到内”的递进过程,但存在的问题也较为突出。虽然目前关于教师职前与职后培养的政策较多,但缺少对二者融合的政策指导,未形成前后呼应的良好局面,职前的培养并不能为教师职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基,从而影响到了职教教师个人成长、专业提升的进程。

(三)现行职教教师培养模式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师资为先。教师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教师队伍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院校发展前景以及人才培养质量。职教教师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的支撑力量,其跟普通教育领域的教师在知识储备、教学技能上有所差异。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跨界融合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技术技能教育,要求职教教师除了应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外,同时更应涵括高水平的实践化教学技能,如此方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特别是在新发展格局下,经济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对人才素质要求不断深化,更加要求职教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兼顾理论与实践能力的传授,实现新时期职业教育所应担负的重要使命。但在实际情况中,不少师范院校或者培训单位在对教师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教学模式重理论而轻实践,导致职教教师理论水平高但实践技能低,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究其原因,其一是因为理论教学相对来说成本较低,只需要在固定的课堂空间进行,而实践教学大部分需要外部设备以及实训场所,部分师范院校考虑到实际情况后进而选择了性价比较高的理论教学方式。其二则是师范院校自身的师资力量实践水平待商榷,由于培养职教教师的师资本身实践能力就较为缺乏,因而在后续教学中才会出现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培养模式。

(四)资源整合不到位,“双师型”教师内涵把握缺失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教师的基本属性,是职业院校发挥人才培养功能的重要前提[8]。在新发展格局下,不管是职前培养还是职后培训,理应更加强调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以使其培养出市场需求、适应经济新动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助力经济新发展。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强调“完善职业学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实施现代产业导师特聘计划,设置一定比例的特聘岗位,畅通行业企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从教渠道,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与职业学校教师双向流动。”可以看出,“双师型”教师正成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教育部多次强调“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但由于部分师范院校在教师职前培养阶段不重视实践教学以及职业院校在教师引进时对“双师型”概念内涵认识不足,致使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与“质量”仍处于一个中等偏下的水平,影响了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不利于新时期职业教育的稳定发展,弱化了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在职前培养中,由于部分师范院校投入的资金水平有限,忽视了实践教学的资源整合,加上院校并未考虑到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以致学生埋下了“双师”素质缺乏的“种子”。与此同时,职业院校的师资来源主要包括企事业单位调进、应届毕业生招聘以及非高职院校调进三种[1],通过这三种方式引进的教师有的没有经过专业化的教师教育学科知识培训,有的缺乏对理论水平的深入研究,有的则实践教学能力不足,无法具备完整的“双师型”教师素质,职教教师的师资水平普遍不高。

四、新发展格局下职教教师培养一体化的突破

(一)内外合作,推行职教教师育人主体多元化

推行职教教师育人主体多元化,就是扩大职教教师的培养范围,使其并不仅仅局限在单一的师范院校或者培训机构。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教师的来源渠道主要为应届生与非应届生[1],应届生又包含职教师范毕业生与非职教师范毕业生,非应届生中主要为企业人员,二者的培养主体各不相同。应届生主要来自职教师范院校或者普通师范院校,非应届生主要是通过专门的培训进行专业训练,拿到相应的资格证书后再去参加应聘。从培育主体以及方式来看,前者较为缺乏实践能力的训练,注重职教教师的职前培养;后者则理论水平略显不足,突显职教教师的职后培训。因此,扩大职教师范生的育人主体,进行多范围的跨界合作培养,是有效破解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出现断层、职前所学内容无法与职后培训衔接的“良药”。首先,职教师范类院校应与当地职业院校的人事处进行沟通交流,明晰当前职业院校需要的职教教师类型和专业类型,并以此为依据制定职前培养的内容、课程体系,防止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后无法将职前的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其次,职教师范类院校或普通师范类院校可与职业院校签订合作协议,让学生到职业院校进行一定时期的实习培训,模拟日后的职后培训,使得学生在真正入职后就对职后培训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最后,针对目前教育部通知的从2020年起,职教教师基本不再从应届生中招聘,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技术人员中招聘的要求,一些专业培训单位则应当加强与师范类院校的合作,弥补这部分人员的职前教师教育知识的不足的缺陷。总而言之,扩大职教教师的培养范围,注重不同培育主体的合作,是建设一支高素质职教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

(二)政府主导,健全职教教师政策保障一体化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经济转型的新变化,党和国家围绕职教教师建设颁布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为培养职教教师充分保驾护航。进入新时期,国际经济发展趋于不平稳阶段,国内经济发展处于转型关键时期,新发展格局下的职业教育势必要不断深化、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继续秉持类型教育特色,为国内经济发展增添人才动力,为我国在国际经济发展中提高服务竞争力。对于新时期和处于新发展格局下的职业教育,党和国家深刻认识到要办好职业教育,职教师资是前提的重要理念,围绕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布局、分层分类培训、企业实践制度、培训基地内涵发展等展开了重點建设[9],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纵向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关于职教教师培养的政策和制度来看,职教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始终处于“一分为二”的态势,鲜有将二者结合为一体的政策话语、制度保障。政策作为我国各领域事物发展的基本遵循,只有建立健全职教教师职前与职后衔接一体化的培养制度与政策,并以政府为主导、划定专门的薪资投入,方可有效推进职教教师培养一体化的进程,防止职教教师培养职前与职后“脱离”的现象。

(三)院校构建,推进职教教师课程教育一体化

課程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是教育的核心环节,推进课程教育一体化是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关键一招。教师的职前培养就是为了培育未来的教师队伍,使其掌握相关学科内的专业知识。目前,部分师范类院校的课程教育主要偏重职前教育且理论性知识居多,学生不仅无法真正了解职后的具体现象,也无法发现自己的教学缺陷所在,在未来的职后培训阶段更不能将职前培养中所学到的内容进行深化。因此,推进职教教师课程教育一体化,对职前教育课程进行优化整合、注重职教教师教育课程培养过程中的合理性、突出课程建设的奠基和提升功能,是实现职教教师高质量建设的重要途径[10]。首先,师范院校设置的职前教育内容应兼顾实践类课程,并为此留出一定的教育空间,确保职教教师教育培养内容符合科学性和时代性,让师范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从而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做到职前教育内容包含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其次,师范类院校应与当地职业院校定期进行深度交流,记录好当前职业院校针对职教教师职后培训内容的主要形式与模块,并注重分批次选派学生参加或“观摩”职业院校对教师的职后培训,让学生对职后培训大致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与此同时,师范类院校应根据与职业院校的交谈经验,及时总结并据此为依据在职前培养阶段展开实践化培训训练。而职业院校在职后培训开展过程中也应进行针对设计,例如对于理论水平深厚的教师,则重点进行教材开发、教育研究方法等策略的训练,节约职教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使其真正能利用培训的机遇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四)强化理念,深化职教教师培养理实一体化

深化“理实一体化”培养指的是要培养具备理论与实践能力并存的教师队伍[10],这不仅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应然之道,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增强适应力、深层次发展的实然需求。长期以来,职教教师“双师型”数量不足与“质量”不高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带来的直接结果便是职业教育培养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技能不精,以至无法受到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深化职教教师“理实一体化”培养,首先必须注重课程内容的设置。课程作为育人的先导,决定着人才培养方式与手段。受长期以来师范类课程理论化倾向的影响,教学方式与教育培训都是首先开始灌输理论知识,之后再抽出时间给予学生实践练习,理论与实践教学时间相比差距较大,其最终的人才培养结果就是学生的实践能力较为匮乏,理论知识无法运用到具体实际中,学生的教育信念不强,难以培养出职业院校所需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因此,针对当前职教教师培养课程内容偏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急待相关部门出台政策措施,调节理论与实践的课时之比同时保证实践教学课时应与理论课时趋于对等。此外,师范院校要转变管理方式与培养理念,注重学生的未来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只关注学生现阶段的成就。同时,职业院校在人才引进时应严格把控“双师型”教师入口,弹性设置招聘制度,对于后期实践能力不足的教师给予解聘处理,倒逼师范类院校关注和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慧梅,谢莉花,唐慧.职教教师培养培训发展历程及趋势分析——基于政策的视角[J].当代职业教育,2020(3):100-106.

[2]中国政府网.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20-09-22)[2021-07-20].http://www.gov.cn/xinwen/2020-09/22/content_5546157.htm.

[3]郝二军,江智勇,祁巧艳.中小学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协同培养实践——以河南师范大学“国培计划”中西部乡村中小学教师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3):17-20.

[4]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18-01-20)[2021-07-20].http://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5]凌瑛.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J]. 中国成人教育,2019(5):84-87.

[6]鄢彬,蒋芝英.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逻辑内涵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12):5-12.

[7]彭晓玲,吴忭.“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何以可能?——基于培养教师数据智慧的视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39(8):45-56.

[8]周可欣,任茹丽,南海.高职院校新教师入职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基于教师教育一体化视角分析[J].职教发展研究,2021(2):95-102.

[9]汤秋丽,赵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职教教师教育政策的变迁分析——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J].现代教育科学,2021(3):91-97.

[10]逯长春.职教教育一体化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10):34-39.

[责任编辑   王文静]

The Value Implication, Limitation and Breakthrough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e-service and Post-service Training of Vocational

Teachers under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QIU Liangjing, ZHU Li, WANG Jianbin

Abstract: In the new development perio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killed talents is still the cor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the basic premise of talent training, the "quality" and literacy of vocational teachers are related to the adaptabi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integrated training of teachers is not only the necessity of teachers' own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necessity of deepening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teache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integrated training of vocational teachers in China, such as the failure to reach the vertical connection system between pre service training and on-the-job training, the lack of relevant policies and guarantee system, the training mode focuses on theoretical teaching rather than practice, and the lack of grasp of the connotation of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s. We can explore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by implementing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main bod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education, perfecting the integr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policy guarantee,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curriculum education, and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training.

Key words: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vocational teachers; pre-service and post-service; integrated training

猜你喜欢

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下如何推进制度型开放
双循环背景下海南自贸港的制度创新
数字经济赋能双循环的机理与路径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思考
中国经济:从客场到主场的全球化发展新格局
“双循环”发展战略的内在逻辑和理论机制研究
激活民间社会活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缘起、基础和治理
基于问题导向的中国制造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
新发展格局下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