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合”文化,办一所充盈“生命生长”的职业学校

2021-12-20本刊编辑部

职教通讯 2021年11期
关键词:校企劳动融合

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坐落于人文荟萃、崇教尚学的南通市通州城区,创办于1985年,2015年增挂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通州分院校牌。学校是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首批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首批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江苏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领航计划建设单位,学校曾获江苏省职业学校学生管理30强等荣誉。学校秉承张謇“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职业教育思想,构建以“合”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以“办一所充盈着生命生长的职业学校”为愿景,坚持“融合、升级、超越”的发展路径。近年来,学校在内涵建设发展、德育品牌打造、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产教融合渠道探索、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实现了学校办学质量的一次次升级超越,打造了县域职业教育的“通州样本”。为深入了解学校“生命生长”密码,本刊编辑部编辑秦涛专程采访了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校长姜汉荣。

秦涛:姜校长,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采访。我们注意到了,在您的带领下,这几年通州中专在内涵建设、办学质态方面有了明显的提升,在省内有着很强的社会影响力,您也是全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优秀中职校长。之前,我就了解到,您一直在致力于打造校园“合”文化,您能介绍一下校园“合”文化的內涵吗?

姜汉荣:谢谢您对通州中专的关注。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不仅彰显学校发展的理念,更体现学校的发展方向,可以说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内涵式品牌。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现实需要,更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州中专是以原来的通州职高为基础,合并多所学校扩充而成,既有较为多重的文化底蕴,也有鲜明的职教特色。学校面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机遇,回溯历史,凝练精神,立足实际,展望未来,提出打造通州中专“合”文化品牌。

首先,我简单谈一下“合”文化的缘起由来。“合”文化源于源远流长、代代相传的中华“和合文化”。纵观历史,“和合”理念贯穿于中华文化发展过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年的甲骨文、金文已经出现“和”“合”二字;“和合”二字联用最早见于《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所谓“五教”即“父父、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吕氏春秋·有始》中提到,“天地合和,生之大经也”;先秦时期的荀子提出过“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的思想;明朝王守仁提出著名的“知行合一”学说;“天人合一”则是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命题。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他在G20杭州峰会期间也强调,“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也是东方文明的精髓。”应当说,中华文化中的“合”,包含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而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身心合一等理念,还包含了中华民族对实现人与自然共生、人的全面发展和追求人类更加美好生存理想的一种独特认识思维和方法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把这种文化思想浸润到育人过程之中。这是教育的美好境界。

其次,从我校发展的历史上看,我校创办于1985年,之后分别在2004年、2005年、2008年,按照通州区委区政府整合优化全区职教资源的相关决策与要求,通州区金沙职业学校、通州电视大学、通州区教师进修学校等学校办学资源先后整合并入通州中专。四所文化迥异的学校大合并,怎么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真正融合成为一所有战斗力的学校?当时,我提出了“合和共美”的观点。这是学校管理的需要。

再次,从职教改革要求上看,“合”抓住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特质特征。办职业教育不能关门办,必须走一条企业社会广泛参与合作办学的道路。以“合”为取向,一是指明了职业教育必须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职业院校必须“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二是指明了中高职校必须面向和服务社会各方,注重“协作”办学。如学校大力实施“精准服务区域发展需求”“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军民融合发展”“促进普职融通”“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大力开展职业培训”等一系列举措,以此来拓宽办学功能。三是指明了“合作”育人的若干原则、策略、重点项目等内容。一要“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校企“双元”育人;二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闻开展合作;三要建设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四要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这是职教人的使命与职责。

目前,我们可以把学校“合”文化内涵理念归结为:对照新时代发展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学校打造以“做人做事”“知行合一”为特征的校园“合”文化,就是以融合发展为目标,建设职业学校多功能综合体;以“做人教育”为旨归,促进学生德技并重、身心并修发展;以产教融合为路径,增添创新发展新动能;以“跨界·融合”教学改革为关键,提升学校发展内生力。

秦涛:听您这么解释,“合”文化的形成有学校历史渊源,有传统文化渊源,也有职业教育的蕴含,确实形成了学校发展的特色,围绕“合”文化,贵校主要做了哪些实践探索呢?

姜汉荣:围绕学校“合”文化建设,我们也作了一些思考与探索。

首先,在管理上突出“合”。学校坚持党建引领,实施“党建融合”工程,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合心”“合德”“合行”“合创”四个维度,创新党建“四合”新机制,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学校的党建“四合”机制被评为南通市学校党建文化品牌。在融合理念指导下,基于职业学校功能的多样化、结构性、集聚式发展趋势,学校把功能融合作为办学新定位,整合六大办学功能(职业学习、技能培训、科技研发、非遗传承、职业体验和社区教育),将学校打造成具备多元功能的职教综合体。目前,我校坚持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举的总体办学格局,学历制招生年规模稳定在1 500人;技能培训年规模保持在6 000人次以上;产品研发和在研科技项目3项以上;非遗文化进校园固定性项目10个;高标准建设了“融合+”职业体验中心,创造性地建立了社区体验分中心,每年服务企业20家,组织中小学生和市民参加体验活动达10 000人次以上。

其次,在教育上紧扣“合”。学校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以“融合、升级、超越”为统领,以生命生长教育为追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材、课堂,融入到学生培养全过程。另外,学校还深化做人教育、持续养成教育、开展基于“生存、生活、生长”的“三生”劳动教育、推进体育美育,塑造学生“知行合一”的精神品质,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再次,在教学上践行“合”。当前,南通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等重大机遇,在科技创新、产业对接等方面有机嵌入上海、苏南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快融入区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新平台。学校紧跟形势,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一是专业体系融合。学校立足区域优势产业发展需求,打造围绕“海工装备、现代建筑、高端家纺”三大产业、“交通运输、互联网+、现代服务”三大行业建设的“三纵三横”现代专业体系。二是课程融合。学校打破现有专业课程体系,按照现代企业生产流程和岗位能力标准重构专业课程,重点是以项目为纽带,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革为企业的生产过程,从而把原先不同专业的学习内容通过“项目”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借助“产教融合”式课堂、课程、真实企业化教学活页评选,在教学领域深推“职场和学场”双场合一的教学模式改革,加快“跨界·融合”教学改革实践。三是书证融通。学校的智能财税(第二批)、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第二批)、建筑信息模型(BIM)(首批)等3个专业被遴选参与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目前已建成通州BIM+装配式建筑新技术人才培训和认证基地,有力地促进了优势专业的融合发展。四是产教融合。“走出去”,把学校办到园区、把专业办到企业;“请进来”,把企业生产线搬到学校、把企业师傅请进课堂,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教学链与生产链、人才链与岗位链、创新链与价值链有机对接、融合发展。五是普职融通。学校采用“建基地、迎进来、送上门、携手办”的方式积极开展职业体验活动,挖掘地方职业体验教育资源,构建职业体验教育组织网络,将职业体验教育惠及更多中小学生。

秦涛:姜校长,我们也注意到了,贵校以“办一所充盈着生命生长的职业学校”为愿景,这种办学目标的提出非常有创意,也让我们感觉到這是教育的一种非常美妙的境界,您能给我们谈谈这种办学追求吗?

姜汉荣:好的。我认为,学校是有生命的,一所好的学校一定是充盈着生命生长的学校。作为一所职业学校,学校的生命在专业、在教师、在学生,因为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发展的主线,教师队伍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关键,学生成长成才是学校的根本。

首先,生命生长在专业,职业学校的专业成长要做到长新、长品、长深、长科学。学校的专业设置要紧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随产业变化动态更新调整,特别是新兴专业的设置;专业建设要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建成品牌专业,尤其要打造特色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非常关注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师资队伍、设备条件、招生规模、人培模式、教学组织、教学资源及管理机制等要素的组合应合理科学,形成有机整体。学校围绕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定位,高度重视供给侧改革,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坚持为通州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型人才,坚持围绕地方产业设置专业,紧贴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调优专业结构。学校在对通州地方产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立足通州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围绕现代制造、建筑、家纺等三大产业建设三大专业群;立足通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交通运输、互联网+、现代服务等三大行业建设三类专业,形成“3+3”专业建设体系。学校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与通州区家纺商会、江苏圣夫岛纺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通四建、深南电路等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学校先后建成省示范专业、品牌专业5个,省现代化专业群6个,省现代化实训基地4个。学校现有主要合作企业53家,建成南通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最佳组合2个,示范组合1个,特色组合2个,实现了专业建设的动态优化、产教深度融合与科学发展。

其次,生命生长在教师,教师的成长要做到长长、长高、长响、长持续。教师要有专长,专业成长的层次要高,要努力成长为名优教师,在本专业领域、本地区范围内要有一定的影响力,要树立终身发展的意识,防止职业倦怠,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念、新工艺、新方法,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学校加强师资培训,促进教师更新理念、提高格局与提升境界,重视名师培养与专业发展,持续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校教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延长教师职业生命长度。“十三五”期间,学校以校园二期建设为契机,努力改善师生工作与生活条件,在每个院、系、部都建了教工休闲阅览室、教工健身活动室,改善学校食堂条件,建设智慧校园,定期开展教工文体活动,营造舒适人文的工作环境,提高了教师的工作动力与幸福感。目前,学校有正高级讲师、特级教师、省职教领军人才、区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拔尖人才等名师50余名,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再次,生命生长在学生,学生的成长要做到长专、长特、长味、长终身。学生要掌握一技之长,掌握精湛的专业技能;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实现“一专多能”;在学习专业技能之外,学会生活,学会审美,注重修养,提高生活品质与个人品味;要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注重生涯规划与发展。学校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实现了师生技能竞赛制度化、全面化,形成了省市技能大赛选拔、集训、参赛长效机制。近年来,学生在技能大赛国赛、省赛、市赛中摘金夺银,成效显著。学校持续开展“做人教育”,促进“生命生长”,成立了数十个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形成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网络。同时,学校致力于文化课程改革探索,开展公共选修课程走班选学活动,从“学会一项表演艺术、掌握一项鉴赏能力、传承一项非遗技能、拓展一项专业技能”等四个方面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人民网江苏频道联合江苏省教育厅曾推出的“我15”——中等职业教育大型人物访谈活动,第一期就介绍了我校学生在知名企业岗位成才的典型事迹。

秦涛:从学校“合”文化的打造,到提出“办一所充盈着生命生长的职业学校”的办学追求,我们可以感受到通州中专始终坚持走内涵建设与高品质发展之路,也看得出您是一位有思想有品味的校长。这几年,学校在内涵建设与品牌建设上取得了哪些成效?请您谈谈有哪些值得推广的做法。

姜汉荣:“十三五”期间,我们提出了“融合、升级、超越”办学思路,努力提升学校的办学生态。特别是这几年,我们紧紧抓住教学质量提升这个“牛鼻子”,大力推进“三教”改革,从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实践中带动了教师、教材、教法的优化与提升。

早在2015年,学校就通过分析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经验成果、学校办学实际中出现和问题,明确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就是全方位实现“学场”和“职场”的有效整合,在学场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将有关能力有效地迁移到职场。为此,学校提出中等职业教育“双场合一”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系统提炼职场典型要素,以企业产品为教学主要内容,以企业生产监控方式为教学评价主要形式,将中职学生的学习置于企业的生产情境之中,寓“情”于“境”,以“情”导“思”,以“思”促“行”,使学习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有效融合,实现了学场与职场的有机统一;并在学场学习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有力培养,有意识地将这些学习要素迁移至职场的工作之中,促进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学校首先在机电专业试点,开设了基于“双场合一”教学的油泵课程。学生学习了该课程以后,学习习惯明显改善,职业素养、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得到明显提高,专业技能得到有效加强。学校“双场合一”教学成果也获得了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二等奖,学校也增强了教学改革创新的动力和信心。另外,值得欣慰的是,伴随着改革创新实践,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在不断加快,期间先后产生了3个省名师工作室和1个教学创新团队。

近几年,学校开始推进中职公共选修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学校着眼中职学生未来生涯发展所必需的素养,关注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中职公共选修课程教学改革以“定制·融合·共生”为核心理念,从课程决策、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以及课程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架构,提炼了公共选修课程开发和实施操作范式。

学校着眼职校生“一专多能、一专多长”发展,对区域、企业、兄弟职校、学校公共选修教学资源进行调研分析和归类梳理,开发了可自主选择、为学生个性“定制”的中职公共选修课程,形成了“開放性、自助式、创生型”的公共选修校本课程模块。目前,学校共开发了体育表演类、文化传承类、劳动素养类、书法绘画类、专业拓展类等多个门类80余门公共选修课程。课程根据岗位能力需求分析、学生学习需求分析,以选修项目、教学模块、体验案例为课程节点内容,打造按属性分类、按项目分科、按模块分级、按课例分课的“集成开放”的学校公共选修课程自主选课体系,课程均可实现南通大市的共建共享。

在通州中专,公共选修课程正成为学生喜欢且受益的课程,选学外语、专转本、技能提升、创新创业、第二专业在通州中专蔚然成风,学生通过选学形体、礼仪、书法、国画、蓝印技艺、仿真绣技术等选修课程,既陶冶了情操、增强了体格、培养了心智、增长了技能,更厚植了素养,养成了知书达理的内在品格。每个学期选一门喜欢的公共选修课程是通州中专学生最热衷做的事情。学校相关教学成果多次在省市级活动中展示。2019年江苏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开展了“跨界·融合”高质量发展研讨活动,并在2020年“融合·共生”长三角职业教育古沙论坛上进行专题推介和展示,获得了一致好评。公共选修课程教学改革为省内同类学校提供了“学分制、个性化、可定制、菜单式、模块化、开放式、能展演”的公共选修课程通州中专实施样本,成为学校创新发展的特色品牌之一。

秦涛:姜校长,我们发现职业学校大多重视学生两方面培养:一是技能;二是品德。贵校通过专业课程与公选课程的改革,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方面取得了成功。作为江苏省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先进校,贵校的德育工作一直在省内颇具影响,那么贵校在德育品牌打造上有哪些成功经验?

姜汉荣:为防止技能培养与品德培养“两层皮”“两条路”的分裂现象,学校坚持融合理念,把技能培养与品德教育融合在一起抓。早在2009年,学校就开始开展以现代文明素养培育为核心的“做人教育”实践活动,立足学生终身发展,摒弃“育人即育技”的狭隘观念,响亮地提出“为职校生做更周到的人生准备”的口号,努力实施现代“校园文明人、职业文明人、家庭文明人、社会文明人”的四个文明人培养工程。通过学校人文教育、家庭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公民教育,让职校生学会做人,使之“在学校做文明好学生、在社会做文明好公民、在企业做文明好员工、在家庭做文明好孩子”。学校“做人教育”德育品牌曾在全省德育工作现场会进行展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近年来,学校积极响应并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五育”并举”,在原有“做人教育”德育品牌的基础上,主动加强美育和劳动教育研究,切实开展了以生存、生活和生长为主要指向的“三生”劳动教育,探索构建“三生”劳动教育的新模式,推进“做人教育”德育品牌内涵向纵深发展,推动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引导职校生做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热爱劳动的“全面发展的人”,让劳动为职校生的生命生长赋能。

生存,即以精湛技能谋求“生存”。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高专业技能生产性实习实训课时比例,强化专业技能劳动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职业意向,掌握与专业相关的生产劳动、职业劳动和社会服务劳动的基本技能;让学生能够擅于运用劳动法律知识认识劳动关系,解决一般劳动争议;帮助学生充分进行职业体验,达到对本专业认同度高、崇尚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劳动探索精神的教育目标。

生活,即以精致美好定义“生活”。学校通过生活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真、善、美的生活情趣,让学生学会生活、会欣赏、会品味、会创造。一是培养学生劳动习惯。以班级为单位,全员参与劳动实践周,设立校园劳动实践岗,提高学生参与学校劳动的参与度。二是抓好劳动基地实践。学校开垦农田15亩,设立种植区,邀请区农机站种植专家到校授课,指导学生种植农作物,从开垦种植园地开始,播种、维护、收获、分享,学生们围绕种植记录劳动日志,形成校本劳动小课程,品出生活滋味。三是利用假期锻炼生活技能。在假期中教师也会布置学生在家做家务、下厨房、进田地,记录、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生活劳动教育让每个学生体验到了生活的快乐,提高了学生的生活品质。

生长,即以传承创新实现“生长”。一方面,学校开发了传统技艺傳承课程,建立非遗文化职业体验中心,开设非遗文化传承课程,让地方非遗大师走进课堂,亲身传授传统技艺。另一方面,学校深化了创新创业教育,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开展SYB创业课程教学。另外,学校还开展了技能志愿服务,与地区图书馆、文博馆、便民服务站共建志愿服务基地,让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开展志愿服务,既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又服务了社会,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为了有效推动“三生”劳动教育的开展,学校专门成立了“三生”劳动教育领导工作小组,加强劳动教育研讨,进行立体化设计,制订出学生劳动教育“五个一”方案,即帮助学生制订一份个性化在劳动中成长方案、养成一系列良好劳动习惯、培养一个良好生活爱好、参加一次校级以上技能竞赛、参加一类志愿服务或创新创业活动。为此,学校开发出符合现代劳动教育理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包涵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组织教师参与编写劳动教育教材——《劳动教育》;二是构建“三生”劳动教育公选课程,开发“三生”劳动教育系列活页教材;三是种植类劳动教育综合课程,利用学校现有土地资源,开展“美化校园、认领小菜园”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一系一特色”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形成体验式渗透式教学资源;四是校外实践性课程,包括家庭劳动作品集、社区劳动风采录、企业岗位实践课程等。同时,学校还积极加强劳动基地建设。首先,学校与当地知名企业共建职业技能劳动教育基地;其次,学校发挥本地龙头职业学校的作用,建设面向区域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基地及职业体验中心,目前已建成省级工业机器人职业体验中心;再次,学校大力推动拓展劳动基地建设,主要建成了传统技艺传承基地、创新创业基地、非遗传承中心、师生休闲中心、志愿服务基地等,目前这些基地在学校均已初具规模。2020年4月,江苏教育频道《江苏职教风采》栏目对学校“三生”劳动教育进行了专门报道。2021年5月,学校承办南通市职业学校劳动教育现场会,展示了学校“三生”劳动教育的丰硕成果。

秦涛:贵校的“合”文化,很好地把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这一职业教育类型特质包涵在其中。姜校长,您能谈谈学校与企业合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吗?

姜汉荣:好的。一直以来,学校积极推动产教融合,以服务通州先进制造、现代家纺、现代建筑、现代服务“四大经济”为宗旨,积极对接县域产业集群,紧缩围绕优化专业设置、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协同育人格局建设等方面,开展校企合作。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积极打造校企协同育人、合作双赢的合作格局,实行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早在2015年,学校牵头成立了南通智能制造职业教育集团,在2017年,学校与地方知名企业现代学徒试点为评为南通市校企合作最佳组合,成为省内较早引企入校的中职学校之一。学校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灵活采取了专业共建、订单培养、企业学院、现代学徒制、引企入校等合作模式,积极探索多元化办学和混合所有制协调发展,先后与南通四建、深南电路、圣夫岛家纺、江华机械等地方近20家优质企业合作,有效地推动了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企人才双向流动,建立起智能制造学院、圣夫岛家纺学院、四海集团建筑学院、深南电路产业学院等。学校还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引导企业深度参与教材编制和课程建设,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学校积极加快课程教学内容迭代,关注行业创新链条的动态发展,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科学对接,建有“认知公司”“入厂第一课”“体系意识宣导”“创造未来,始于心芯”等一批高质量校企本位课程、教材和工程案例集,开发了工作本位课程标准。学校每年举办企业进校园毕业生招聘会,毕业生供不应求,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一大批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

秦涛:贵校围绕“合”文化建设,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专业建设、产教融合、教学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如今显著的办学业绩,彰显了“合”的魅力和“生命生长”的力量。请问姜校长,贵校在面向“十四五”时期有什么样的规划与设想呢?

姜汉荣:“十四五”期间,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党建引领,依法进行现代学校治理,聚焦提质培优,增值赋能,进一步深化改革与内涵建设,在“合”字上做文章,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实现学生成长、教师发展、专业发展的“充盈着生命生长”的现代领航学校而努力,在打造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通州样板”的同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与作用。未来,学校将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紧密联系产业,积极开展学校企业行活动、企业进校园活动、专业结构调优活动,聚焦通州“3+2”产业体系,立足“一主一新一智”产业集群发展新态势,打造“3+1”现代化专业群格局,着力将智能制造、建筑、家纺艺术和现代服务等四大类专业做强做大做优做精,实现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高度吻合,以“三大活动”实现专业建设“转型升级”;二是立足学生生命生长,以“课证融通”建设项目、选修课程建设项目、学分银行建设项目等“三大项目”实现人才培养优化;三是推进教学改革,基于“双场合一”与“融合”理念,提炼融合教学模式,加强“融合”教师团队建设,开发“融合”项目课程和新型活页式教材,注重“融合”思政课程开发,推动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大德育”“大思政”范式转换,实现多领域实施“融合”教学改革;四是深化产教融合,探索校企共建产教集团(联盟)、校企共建二级学院、校企共建功能中心,建设“校企双元”命运共同体。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积极应对面临的挑战,抢抓机遇,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践行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把融合赋能、提档升级、追赶超越进行到底,在提档、提质、提速、提优方面下功夫,把学校建设成为适应力更强、影响力更广、贡献度更高的功能综合体和长三角高品质示范性职业学校,在服务区域经济、服务产业升级、服务学生成长中“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贡献职教力量!

秦涛:感谢姜校长为我们分享了贵校的办学经验。贵校紧紧围绕“合”校园文化建设,以“办一所充盈着生命生长的职业学校”为追求,打造县域职业教育“通州样本”,体现出一种别样的管理智慧,也为同类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启迪与启示!相信贵校一定能发展成为充盈着“生命生长”的县域职教名校!再次感谢您的分享!

[责任编辑    秦   涛]

猜你喜欢

校企劳动融合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刚柔并济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破次元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融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