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问题导向的中国制造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

2020-12-14张厚明关兵

湖湘论坛 2020年6期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双循环供给侧改革

张厚明 关兵

摘要: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中,制造业领域存在着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产业链供应链中断风险不断增加以及国内国际循环相互转换不畅通等突出问题。为此,应深入推进制造业供给侧改革,助推制造业国内大循环迈入良性运转轨道;深入扩大开放,促进制造业国际循环运转畅通;狠抓关键环节和优化布局,健全和完善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发挥国内市场和龙头企业优势,推进制造业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良性互动。

关键词:双循环;供给侧改革;新发展格局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0)06-0064-06

自2020年全国“两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提到,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党中央为应对复杂严峻的外部发展环境,推进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而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明确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当前必须深刻认识其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厘清其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抓住新的发展机遇,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我国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为我国经济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支撑。

一、制造业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

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扩大内需、稳定外需的压舱石,在当前形势背景下,制造业将在国民经济逐步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作用。

(一)制造业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利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负面冲击

当前,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影响仍在持续。从国内看,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总体得到控制,经济增长持续回暖,但上半年GDP增速仍下滑1.6%,目前国内消费需求的恢复仍然不及预期,下半年稳增长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从国外看,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肆虐,全球成本原材料与上游零部件供应失序、产品和服务销售渠道受阻、物流渠道阻塞、用工短缺、经济下行压力倍增等问题凸显。据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下降约4.9%,世界银行预测将下降5.2%。[1]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松动、分离的严峻形势,国内部分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制造业企业,面临着上游原材料供给不足、下游需求萎靡的双重困境。这就需要我国制造业构建并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纠正国内国际循环失衡的现状,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实现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制造业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提升和保障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

始于2018年年初的这一轮中美贸易摩擦,自发生以来,已经呈现出从技术封锁、技术管制等领域向投资、金融、人才流动等诸多领域延伸的趋势。美国千方百计阻断我国获取先进技术的渠道,我国制造业中的部分高端装备、零部件,如高端通用芯片、汽车发动机、特种钢材、精密仪器、高精度机床等高技术含量产品的进口面临断供风险。中美贸易摩擦趋于长期化、复杂化,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当前,制造业通过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有效挖掘国内大市场潜力,加快补短板、强优势,有利于制造业加快构建起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夯实制造业发展的基础。

(三)制造业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纷纷回归制造业,打造高端制造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如美国先后出台《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实施“工业4.0”战略,法国制定“新工业法国”计划等。印度、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也利用劳动力成本等优势,与我国在中低端产业领域展开全面竞争。部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快重构,我国制造业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向挤压。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应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从过去依赖外需被动适应经济全球化竞争,逐步转向依靠内需主动创造全球化发展机遇,通过实施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战略,加快培育我国制造业新竞争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产业链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

二、制造业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面临的主要问题

制造业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深化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国内经济大循环体系;二是健全和完善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积极参与构建国际经济循环体系;三是做好制造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统筹协调,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优势互补、良性互动、互促互进。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当前我国制造业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一)制造业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导致制造业国内大循环运转不畅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宏观调控更多地侧重于从需求侧加强管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原有的过度依赖需求侧调控带来的问题开始显现,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制造业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逐渐暴露,制造业国内循环不畅通问题愈发严重。尽管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目前来看,国内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失衡问题仍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一是制造业生产的多是低质、低价、低端的产品,无法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高品质、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导致境外抢购、海淘等现象盛行。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國跨境电商进口总额从2017年的565.9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918.1亿元,年均增速高达27.4%。二是目前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重,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今年2季度,我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仅为74.8%,较去年同期下降2.1%。三是过度依赖行政手段而忽视运用市场手段来实现去产能、去库存,导致过剩的产能与库存到目前并没有实现完全的市场出清,阻碍了制造业再生产的正常循环。

(二)产业链供应链的中断风险大幅增加,严重冲击我国制造业国际循环的稳定性

当前,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断链风险与日俱增,从而严重冲击我国制造业国际循环的稳定性。一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造成巨大冲击,制造业的供给因产能利用的下降而被迫中断,需求因出口订单骤减而出现大幅萎缩。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0年1-6月我国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累计同比下降4.2%,较去年同期回落9.1个百分点。二是近年来国际上以贸易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为特征的“逆全球化”趋势开始显现,美国发起的贸易战及中美“脱钩”风险的增加,导致我国面临着产业链供应链松动、分离的严峻局面。特别是一些“卡脖子”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断供,使得我国产业发展的安全性受到严峻挑战,严重威胁到我国制造业国际循环的畅通与稳定。

(三)制造业国内与国际经济循环存在分离现象,导致制造业国内国际循环的相互转换面临阻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外向型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伴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原先的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现在面临着转型压力,我国制造业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进一步分离的风险不断加大,相互转换面临阻滞,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经济结构的失衡。一是因长期实施出口导向战略,忽视了对国内市场的开发与培育,影响了我国大国经济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的发挥,进而对我国制造业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产生了明显的割裂效应。二是近年来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制造业出口产品价格优势不断削弱,再加上中美贸易摩擦及疫情影响,许多外向型企业产品出口受阻。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2020年6月,我国企业家问卷调查出口订单指数为33%,较去年同期下降14.3%。面对出口下行的巨大压力,开拓内需市场成为当务之急。而出口产品转销国内市场却因国内外存在生产标准、知识产权、市场环境以及生产模式等方面的差异而出现销售困难。

三、制造业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存在的有利条件

当前,我国制造业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战略纵深非常广阔,新兴产业链发展迅速,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还有很大潜力,对外合作的空间仍然巨大。特别是我国当前疫情防控赢得先机,迎来了调整优化全球产业资源配置的重要窗口期,也为后疫情时期引导和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塑造竞争新优势创造了有利条件。具体来看,目前我国制造业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以下几个较为突出的有利条件。

(一)具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生态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抓住经济全球化发展机遇,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在2010年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是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供应链条。截止2019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商品进出口额分别占全球的11%和13%,我国已成为世界120个国家或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2]我国已经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中间桥梁,并成为“一带一路”沿线25个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2019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总值达9.27万亿元。[3]近年来,随着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还在不断提升,具有不可替代性,從而为我国构建制造业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保障。

(二)拥有超大规模市场和巨大内需潜力

目前,我国拥有近14亿人口,其中有4亿中产阶级、1.7亿受过高等教育并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市场主体超过1亿个。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7.8%,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动力得到巩固,这为我国形成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我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优势所在,也意味着我国具有稳固的“内在稳定器”和突出的风险化解能力。同时,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持续走低,截止2019年底,我国外贸依存度降至31.8%,低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的水平。此外,2019年末,我国常驻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60%。新型城镇化可以有效拉动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大幅提升,从而释放巨大内需潜力。我国当前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完全有能力形成以扩大内需为基点的发展模式,[4]从而为我国构建制造业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提供持续的发展动力。

(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与发展空间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全球产业呈现颠覆性创新与延续性创新并存的创新态势。全球以信息网络、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浪潮,主要体现为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相互渗透、深度融合,正在掀起新一轮产业变革,对制造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智能制造、网络制造、柔性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从蓄势待发到日渐发展成熟,并愈来愈多地应用于制造业领域,改变了传统的制造模式、组织模式、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尤其是互联网成为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对传统制造业产生了颠覆性改革和重构。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加速了5G、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催生出一批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提升了制造业创新中心层面的成果转化,[5]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我国构建制造业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新供给和新动能。

四、对策与建议

为有效应对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制造业发展必须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同时,健全和完善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并发挥国内大市场和龙头企业优势,为国民经济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打下坚实基础并提供强大支撑。

(一)深入推进制造业供给侧改革,助推制造业国内大循环迈入良性运转轨道

当前,畅通制造业国内大循环,仍然需要解决制造业供给侧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即低端无效产能过剩和中高端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为此,一是继续科学推进“去产能”,减少低端无效供给。应创新“去产能”举措,更多的采用市场化、法制化的手段推进“去产能”,同时进一步完善税收体系和调节收入分配机制,弱化各级地方政府与产业产能之间的利益关系。二是加快“补短板”步伐,持续扩大有效供给。重点是进一步扩大中高端优质产品供给,推动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应加快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制造业。三是完善市场体制机制,努力构建公平竞争、价格灵活、优胜劣汰的有效市场,促进国内生产要素的良性循环,打通要素流动的堵点和痛点,促进国内市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循环畅通,为构建制造业国内大循环提供市场基础保障和优越的发展环境。[6]

(二)深入擴大开放,促进制造业国际循环运转畅通

当前,应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深入实施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发展战略,以畅通制造业的国际循环。一是以“一带一路”倡议为纽带,打造基于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为核心的国际生产体系。坚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遵循国际通行原则和市场原则,在沿线国家积极引入国内制造业价值链上的本土龙头企业的标准和品牌,顺应经济全球化横向分工的区域化集聚趋势,加快布局“以我为主”的区域产业链体系。二是继续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努力将制造业企业有机嵌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使其变为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三是以当前全球抗疫合作为契机,为国际市场提供防疫物资、生活必须品和原料药物等,发挥国内制造业相关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影响力并保障关键环节产品的生产和出口,维护国际市场供应链的稳定。

(三)狠抓关键环节和优化布局,健全和完善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

健全和完善的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是构建制造业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和保障。为此,一是把握当前疫情冲击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出现本地化、分散化和区域化趋势。[7]进而呈现出重构调整的有利时机,找准我国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的薄弱环节,组织力量开展协同攻关和集成研究,强化制造业重点领域、关键生产环节和生产工艺、核心零部件、关键材料等的技术研发,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二是发挥我国独立完整工业体系优势,优化制造业全产业链发展布局。科学制定制造业区域空间布局规划,引导各地区根据不同的要素条件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优化制造业生产力布局,完善国内产业链供应链。三是采取金融、财税和技术支持政策,引导各市场主体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进行经济、合理的产业链供应链布局,逐步形成区域、产业、企业相互之间的供应互补、生产互补和产业互补。

(四)发挥国内市场和龙头企业优势,推进制造业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良性互动

首先,要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作用,不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引进更多的海外高端制造业和关键零部件企业,特别是国外高端产业链落户国内,提升国内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与我国制造业企业一起打造先进制造业体系,形成畅通的国际循环向国内循环转化通道。其次,鼓励国内优秀制造业企业积极走出去投资海外市场,推动在海外投资的中国企业加大对国内原材料等资源品、轻工业产品、与项目配套的制造业产品以及生产性服务的采购,实现制造业国内循环向国际循环的转换。三是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建立协调化、网络化、开放式的统一平台,形成数据链联动、供应链协调、产业链协作、创新链共享的融合发展模式,统筹构建制造业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互促互进、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 陈雯,马京京.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格局面临的困难挑战及相关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20(13):54-66.

[2] 王力.关于构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思考[J].银行家,2020(5):4-5.

[3] 张辉.以国内国际双循环引领新型全球化[N].经济参考报,2020-08-10(07).

[4]李义平.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中国选择[N].中国经济时报,2020-08-03(03)

[5]张晓龙.中国制造业创新中心知识产权政策研究[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59-64.

[6] 鄢一龙.“双循环”的战略深意是什么[J].瞭望,2020(22):18-20.

[7] 黄群慧.畅通国内大循环 构建新发展格局[N].光明日报,2020-07-28(07).

责任编辑:王赞新

猜你喜欢

新发展格局双循环供给侧改革
“双循环”格局下物流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双循环需要怎样的科技创新生态?
新发展格局下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牵动人心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
五年制建筑装饰专业“双循环”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