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比教学法在西藏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中的运用

2021-12-18袁晓慧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西藏高校民族团结

摘  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把“有意义”的课讲得“有意思”,是高校思政课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西藏高校思政课在运用对比教学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主体的有效性、教育对象的有效性、教育内容的有效性、教育方法的有效性,以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西藏高校;对比教学;民族团结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3-0064-03

一、对比教学法的定义和内在机理

对比教学法是教育主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事物、现象、理论等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使教育对象获得正确的认识并习得鉴别的方法,进而提高受教育者分析判断、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教学论是比较学科、比较教育和教学论发展的必然产物。”[1]比较教学一般包括不同性质事物之间、不同现象之间、不同内容理论之间、同一事物不同阶段的比较。对比教学法“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2],具有对比过程形象、对比内容鲜明、对比结果深刻的特征。对比教学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化对教学理念的认同,提高学生的“知行合一”能力。

二、对比教学法在西藏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在西藏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过程中运用对比教学法,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西藏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相呼应,适合新时代西藏高校学生认知的特点,通过大量翔实数据、典型事例、热点事件等,从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对比分析,使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历史与现实的切换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引导受教育者廓清民族交往过程中的福与祸、是与非,可使西藏高校大学生坚定民族团结理念,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决心与自觉性。

三、对比教学法在西藏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中运用的有效性分析及运用

(一)教师主体的有效性

基于辩证唯物主义事物普遍联系的一般性原理,对比教学主体间的联系也具有普遍性与多样性,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不可任意对比、主观臆想对比,因为“任何比较都不会十全十美”[3]。教师需要遵循对比主体之间联系的客觀性、条件性等特征。

1. 要善于进行比较。首先,选取的对比事物、现象、理论之间存在可比性。这是进行对比教学的前提条件和基本立场。其次,对比要客观。杜绝带有主观偏见的片面比较,其一是随着学生对网络使用的日常化,在信息获取过程中,教师对信息的掌握不再是垄断地位,使学生只接受教师筛选好的信息已不现实。其二是教师一旦失去客观立场,也就消解了内容的说服性。最后,对比要有深度。事物的本质通常是隐匿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之下的,需要认识主体将认识对象置于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关系中,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2. 要敢于比较。由于客观矛盾的存在,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会有许多复杂、尖锐、充满挑战性的问题,教育者在民族团结教育过程中坚决避免“绕着走”“躲着走”的现象,“对各种错误思想必须敢于亮剑”[4],而且“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5]。越是敢于同错误思想和言论作斗争,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越可能取得实效。

(二)教育对象的有效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客体与主体的统一体。一方面,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相对于教师这个教育主体,学生处于客体地位,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对象。另一方面,教育目的的实现要通过学生理解、接受、内化教育内容并外化为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实质上发挥主体作用。如果学生身份停滞于客体地位,教育活动是单方面发力,那么教育效果就浮于浅层,教育任务只完成了一半,“不愿意明白的人是不可能明白的”[6],关键在于使学生从客体地位自觉转化为主体地位,使学生认同民族团结教育的目的,最终实现主体与客体身份的统一,并在学生一生的健康发展中持续发力。

民族团结教育效果的实现有赖于激活学生能动作用,“教育的成效如何不仅取决于教育过程中教师主体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被教育者,取决于他有无认识周围世界的愿望,有没有学习科学文化的成就、掌握社会主义生活规范和准则的积极性和自觉性”[7]。学生对接受教育内容的需求、成就感、积极性和自觉性构成了教育对象有效性的内生动力,使教育目标有了可实现性。

实现教育对象的有效性,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把握并结合青年学生对教育的期盼值与关注点,使学生产生接收教育内容的需求,激发内生动力;创新教育途径,实现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辩证统一;民族团结内容的认同与习得;提高学生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三)教育内容的有效性

精确性。一是根据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民族团结教育理论体系,教育者能够精确传输教材意识与目标意识。二是教育内容表述的精确,即民族团结教育理论经教育者教学语言转化后符合科学性与规范性要求,“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8],既能易于学生理解又兼具有理论性,既能被学生接受又具备政治性。

透彻性。民族团结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具备透彻性。“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9]透彻性指在民族团结教育中教育者必须通过层次丰富、结构合理、维度科学的对比,给予学生透彻合理的剖析,对学生最关切最困惑的问题一定要给予透彻的解释。

全面性。在民族团结教育中,对比的对象要全面,要杜绝片面性,“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一定要着眼于有机整体,把整体的功能和效益作为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10]。教育者可通过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历史、现实、国内、国外等方面对比事物的异同点,从而揭示民族交往中的客观真理。

契合性。一要契合客观规律。“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11]认识并利用客观规律是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前提。教育主体要不断“求是”以有效应用教育规律、心理规律、学生思想意识发展规律等。二要契合教育对象。对比教学法要契合民族地区学生特征,贯彻教师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身上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实现教学资源本土化。“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12]民族团结教育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与新时代西藏高校大学生成长背景、生活习俗、日常学习、认知水平、个体差异、群体特征、信息储备等相契合,方可取得实效。教育主体可通过个人梦与国家梦的关系对比,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使教育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三要契合方法。教师要在符合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和学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积极引入新媒体新技术来变革教学方法,创新对比方式和内容,并根据教学效果不断总结调试经验做法,以及时淘汰落后做法、保留好的方法、探索新的方法。

(四)教育方法的有效性

人物比较。人物比较是指通过对人物异同方面的比较,如对比人物所属同一阶级、外部条件下赋予相近的抉择权等共同点,然后做出不同行为并造成不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使受教育者能够科学评价人物,最终目的是树立榜样。例如十四世达赖与十世班禅同为大地主阶级,占有大量生产资料。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导致民族剥削和压迫的根源,所以要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必须消灭私有制。1956年底,在我国其他地方“三大改造”即将完成前夕,西藏有识之士表达了进行社会改革的愿景。十四世达赖出于对黑暗落后的旧制度的眷恋及对个人私利的贪婪,枉顾西藏人民对先进社会形态的向往,极力阻碍民主改革,挑拨民族关系,制造民族隔阂,破坏社会稳定,以牺牲西藏的光明未来换取个人私欲的满足。十世班禅则顺应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竭力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表示愿意积极配合党中央在其所管辖地区率先进行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度和私有制,推动建立平等、团结的民族关系。教育者可通过对比十四世达赖与十世班禅对民主改革迥然相异的主张,揭露十四世达赖的反动本质,使西藏高校大学生坚定同十四世达赖及达赖集团斗争的决心,坚决维护民族团结。

历史对比。历史对比是指以时间为纵柱,运用丰富的历史资料,通过对不同时代,建构的不同政治上层建筑,造就的不同历史命运集体、国家或社会等进行对比教学,目的是以史鉴今,提高思想认识。

历史微观对比。自唐朝建立以来,我国对周边少数民族持保护与优抚政策,赋予各少数民族在国家的合法地位,整体上关系较友好。例如唐与回纥民族关系,其具有重要现实启发性,即国家与国家的各民族利益具有一致性,顺应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潮流有助于社会稳定、边疆安全。而元朝时期的民族政策以维护蒙古族特权为主,统治集团将民族间的不平等行为上升到国家制度层面,并用法律形式予以确立,民族压迫与剥削现象普遍,民族关系紧张,民族矛盾多发,一定程度上造成元朝的统治时间较短。总结对比唐朝与元代不同的民族政策不难发现,和谐稳定的民族关系有利于社会发展、人民幸福,反之会导致社会撕裂,发展停滞甚至倒退,民族团结对各民族极度重要,高校应重视提高学生对维护民族团结的认同度。

历史宏观对比。纵观中国历史,各民族间交流融合是主要趋势,统一是中国历史演变过程中的主流,民族团结思想根深蒂固,具有深刻的文化认同、历史渊源和实践生成。纵观西藏文化,自产生即是共建中华文化的因子。在政治、经济、文化、地缘、精神等强大内在驱动力量下促使其与内地文化的交融,直到今天,这种民族团结的内在因素越发牢固而不曾削弱。故任何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言行,均与民心相悖,与历史发展趋势相背离,任何民族分裂的图谋注定是失败的。

横向对比。横向对比即以同一时空为横柱,通过对比有代表性和可比性的同类事物,从中找出差异,总结优劣,从而对学生心理形成冲击力,繼而认清形势求发展。如卢旺达与坦桑尼亚同为非洲地区不同国家,具有可比性。卢旺达自1962年独立以后,国家权力有意延续殖民时期的民族对立政策,政治上集中表现为胡图人对图西人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愈演愈烈,民族间仇恨持续加剧,最终酿成1994年发生的“卢旺达惨案”,致使卢旺达经济濒于崩溃,人口结构不平衡,给国家发展、人民心理造成巨大创伤。同为非洲国家,坦桑尼亚民族种类多达126个,民族关系繁杂。执政党推行各民族平等政策,即在宪法中确保各民族实质上的平等,又通过缩小经济发展上的差距以实现民族发展水平上的平等;推行既符合本国国情又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语言政策;推广既保存文化多样性又有利于民族交融的文化政策等,最大程度上维护了民族团结、政局稳定、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安定。

参考文献:

[1] 陈时见. 教学研究的新视角——比较教学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02):53-58.

[2] 习近平.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9-03-19(02).

[3] 孔祥云.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践教学探索——以清华大学为例[J]. 思想教育研究,2021(04):59-61.

[4]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5] 毛泽东文集:第7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0-231.

[6] 列宁文稿:第5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419.

[7] 苏共中央直属社会科学院心理学和教育学教研组. 党的工作中的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学[M]. 史民德,何德霖,译. 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139.

[8] 习近平.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9-03-19(02).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10] 列宁全集:第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23.

[11] 毛泽东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

[12] 毛泽东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6.

(荐稿人:赵磊,西藏藏医药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藏藏医药大学2020年中医学(藏医)博士点建设科研支撑计划项目“‘四史’教育融入西藏高校研究生思政课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BSDJS-20-24);2021年校级教学改革项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加强‘四史’教育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21ZD00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袁晓慧(1990—),女,硕士,西藏藏医药大学中级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西藏高校民族团结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俄罗斯 民族团结日
新时期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
浅谈西藏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西藏高校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西藏高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