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高年段的有效阅读策略研究

2021-12-12麦淑英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31期
关键词:高年段阅读小学

麦淑英

【摘要】近年来,阅读越来越被重视。阅读除了能给学生增长见识提高思维阅读能力外,还能培养良好的兴趣,健全人格发展。但阅读量就等于阅读力吗?显然不是。要提高阅读能力,必须家校联手,家庭创造良好的有利于孩子阅读的环境。在学校,既要保证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更要在学生阅读前、中、后都给予适当的指导,如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课、设计阅读书单引导学生阅读等。

【关键词】小学;高年段;有效;阅读

一、阅读量大并非就能提高阅读能力

近年来,阅读被十分重视。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教师、家长的重视,孩子的积极响应和参与,都能体现出阅读在学习中的地位。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之所以被重视,是因为它不但能帮助学生增长见识、积累词汇,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爱好,形成健全的人格。全民阅读逐渐兴盛起来。

相对地,阅读多了,家长们的期望也高了。大家都认为多读书各方面都会好起来的,但是,事实却不尽如人意。记得笔者刚接手五年级的一个班,一般都会根据课程的进度,布置学生们回家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目,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民间故事,笔者就会介绍他们阅读跟民间故事有关的书籍,并布置相关的内容。在这个有计划的布置下,学生们的阅读量是相对有提升的。经过一个学期,学生们也有坚持阅读,家长也常与笔者探讨关于阅读的问题。一次,一位家长跟笔者说道:“我的孩子现在经常阅读了,而且看的书也不少了,但怎么感觉阅读水平还是没有提上来呢?”相信很多家长也有这样的疑惑,阅读究竟要怎样读才能读出效果,到底要读多少才能看到成效呢?

二、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有效阅读的研究

(一)小学生阅读量要求

自从提倡多阅读之后,很多学校、家庭都响应号召,都不同程度地给学生购买课外书,提醒学生要阅读。学校落实了国家规定相应的校内阅读课,每年都开展“书香校园”等促进校园阅读的相关活动。家长也看到了与以前相比不阅读或少阅读的“繁荣景象”,所以都会觉得自己的孩子阅读已经足够了。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小学阶段阅读量是有要求的。第一学段(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具体参考如下:

从数据上看得出,一二年级学生的识字量较少,对阅读的要求相对较小。但从三年级开始,识字量大量增加,阅读要求也迅猛提高。到了高年段,要求就更加高了,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第三学段学生的阅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每天阅读不少于10分钟才是基本合格的阅读量。所以,我们平时看到的学生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的阅读量是不够的。阅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立竿见影,只有长期坚持阅读,保证阅读量,才有可能提高阅读力。

(二)培养学生真正爱上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阅读培养成一种兴趣,才能让学生有恒心、有耐心坚持读下去。而培养阅读兴趣绝不是到了高年级才做的事情,应在婴幼儿时期就让学生接触并培养。到了小学高年级,可以这样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1.环境布置,营造氛围

在小学高年级,培养阅读兴趣虽然没婴幼儿时期来得自然,但阅读兴趣还是可以培养起来的。在班级里,教师可以把教室布置成书香班级,倡议学生们从家中都带一些书回校,设置一个阅读区域,或者在班级四个角设置小书吧,放置不同种类的书,定期對书籍进行更换。开展小组漂书活动,以阅读爱好分组,如分成冒险小组、科普小组、战争小组、人物传记小组、幻想小组、侦探小组等,小组内同读一本书,组内设置一个漂流读书笔记本,笔记本每人保留三天,并写下你的读书笔记、感想等。

家庭里面,也倡导家长在家庭里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在家里或学生的房间也设置一个阅读专区,购置书籍,更好的当然是家长能与学生一起阅读,关注学生阅读的内容和进程,请教或与学生一起探讨读书的方法,讨论书中的情节,借此引导学生思考。平时,还可以多带学生逛逛图书馆、书店,耳濡目染多了,学生对书自然感情也深了。

2.与学生聊书

教师于学生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想要学生阅读,作为教师如果也可以和他们一起阅读,相信作为高年级的学生就更有兴趣与教师一起读书了。师生共同阅读除了能带领学生阅读外,还能为与学生聊书做好充分准备。

“聊书”,这个概念,是从蒋军晶教师那儿接触的。笔者觉得聊书无外乎就是和学生一起谈论书中的内容,如果学生对书的兴趣一般,“投其所好”就显得非常重要。学生对侦探类小说感兴趣,作为教师可以和学生聊侦探小说里的人物、情节,聊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这样就更能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当然,在聊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逐渐建立起“书友关系”时,教师也可以适当地、委婉地引导学生阅读的方向、阅读的内容,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年龄、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

聊书,需注意要少讲大道理,尽量把书讲薄,情节发展要讲述快一点儿,人物形象要更加鲜明。笔者在教学五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时,这是名著单元,除了课本上的内容,课堂上、阅读课上或是课余时间,都有意无意地与学生聊起相关的内容,当聊到《三国演义》时,男孩子们就精神啦,有看过的学生就会这个说奸诈的曹操,那个说义薄云天的关羽,还兴致勃勃地谈论各个战争场面,如,火烧赤壁、官渡之战等。在这样的氛围下,连女生或没怎么看过的学生也表现出了阅读的兴趣。这样的场面下,教师就不用刻意推荐大家去看《三国演义》了。

(三)阅读指导

1.阅读指导课

为了更体系地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课外书,提升阅读力,我们可以发动班级学生共读一本书,在学生阅读期间开设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课程的设置可以按学生阅读的速度来推进,可分为导读课、推进课和交流课。

(1)导读课

导读课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指导学生怎样读整本书。读整本书,对小学高年学生来说,十分重要,也是提升他们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学生开始阅读作品前上一节导读课,让学生对文本有初步的认识,激发阅读的兴趣。笔者在指导《骑鹅旅行记》的导读课中,主要通过介绍主人公尼尔斯,让学生看到他调皮捣蛋的一面,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他的善良,这样介绍了书中内容,学生会产生疑问:尼尔斯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的呢?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读书的方法很多,但一些基本的方法如果学会了,对于以后的读书会更有帮助。尤其是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很多时候都是独立的行为,他们需要更多的是方法的指导,懂得了方法,阅读自然事半功倍。

读整本书前,学生应先对书的封面、封底、作者介绍、内容提要、目录等先进行阅读,这有利于学生对书内容和其他信息的掌握,有利于后面阅读的理解。还可以根据书本的内容或特色,在导读课中与学生作个初步的感受,也让学生感受到作品的魅力,也提示了学生在阅读中关注点。

(2)推进课

推进课,顾名思义就是继续推进学生阅读作品。在这节课里,我们要调查阅读进度,同时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阅读困难。那么,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解决,扫清学生暂时的阅读障碍,让学生更有信心和兴趣读下去。

推进课的上课时机一般在学生看书一两周之后,这时学生已经阅读了一部分的作品内容,对书本有一定的了解。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这节课,可以让他们分享一下自己在阅读过程中读到的有趣的、难忘的故事情节,这样既能共同分享阅读内容,分享阅读感受,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师还能从书本中抽出一些有鉴赏价值的语句,让学生学着赏析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等,并加上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样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骑鹅旅行记》中的“后来男孩子勉强朝地面上瞄了一眼,他觉得在自己的身下铺着一块很大很大的布,布面上分布着树木多的叫人难以相信的大大小小的方格子”这句话是对斯康耐的环境描写,作者通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耕地、牧场比喻成方格子布。让人感受到在天空看到的景致与地面是完全不一样。虽然是尼尔斯熟悉的地方,但在天空俯瞰的角度,让他也认不出来。学生不管赏析得怎样,他动脑筋思考了就是好的,阅读的习惯慢慢养成,阅读能力也会不自觉地提高。课堂上,赏析、感悟的时间是相当有限的,但通过引导,总是有部分学生会习得这种阅读方法。

(3)交流课

上交流课的时候,应该是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读完整部作品了,这时学生对整个故事的了解已经比较透彻,人物性格特征也对文本的理解也比较深入了。这节课可以共同来梳理作品中的人物关系、梳理故事脉络等。更重要的是要进行作品的分享,教师根据所阅读的文章的特点,设计分享、交流的内容,如,分享你在这本书中最喜欢的故事,说说喜欢的理由;在读书过程中,你有哪些疑问自己解决不了的呢?让同学们帮忙解答;故事中,哪个人物你最喜欢(或最讨厌),讲讲原因等。

课前,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作品的故事或某方面的内容表达出来。这些方式教师可以给予启发,如,读书报告、思维导图、画像、读后感等。交流课的末尾,要给学生做一个阅读延伸,推荐一些与这书相关连的书籍,让学生选择阅读。如,读《骑鹅旅行记》,与之相关的冒险类的小说就还有《鲁滨逊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爱丽丝漫游奇境》。

2.设计阅读单

高年级学生的阅读量是十分大的,学生阅读书籍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作为教师学生每读一本书都上阅读指导课,既不现实也不科学。但我们也清楚,并不是阅读量上去了,学生就会成为一名阅读好手,要提升阅读能力,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还是要有所指导的。

教师或家长平时所关注学生阅读时大概都是问:“你读完了吗?”“你喜欢谁?”“你懂得了什么?”等简单的表明问题。但是,作为一个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他们阅读的书目已经不是图文并茂的绘本或是内容简单的读物,高年级学生阅读的书目已经有了一定的长度和深度,作为专业的教师,我们推荐学生阅读后就听之任之,可想,阅读效果绝非理想。要把学生的阅读量转化为阅读力,教师就要做学生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都要参与其中。当中比较让学生接受的就是阅读单。

阅读单是用图文的形式呈现阅读问题和阅读任务。阅读单的形式是比较直观的,也让学生容易接受。作为教师,在设计阅读单时,也要有注意的地方。阅读单的使用,比较适合共读一本书这样的阅读活动。当然,设计书单前,教师必须对学生阅读的书籍也要十分的熟悉,要多角度去阅读,多侧面地了解这本书,丰富自己的阅读感受,设计的书单才会更加有广度,才能让书单带领学生进行思考。如果教师对书本的认识也是粗略的,缺少阅读感受,设计出来的书单也必将是停留在书的表明。

读不同的书,阅读单的设计也不一样。每一个文本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它要表达的内容、所涵盖的故事、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手法、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尽相同,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和我们要通过书单让学生掌握什么内容而精心设计书单。好的书单要直击书的核心价值,当然,书单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读书,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引发他们的思考,在设计书单是尽量降低难度,毕竟还是小学生,如果太难会打击他们的阅读兴趣,适得其反。书单也不能滥用,不是用得越多越好,一本书笔者一般会用到两到三个书单。

以下是笔者设计《骑鹅旅行记》整本书阅读中的书单设计,阅读前一份,阅读中一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学高年级学生要提高阅读力,阅读量是前提,学校、家庭创设的阅读环境能大大提高阅读的兴致。在学校,教师适当的阅读指导也必不可少。相信学生在日积月累的有方法的阅读中,自主阅读能力定能逐渐提高。

参考文献:

[1]蒋军晶.和孩子聊书吧:让孩子爱上阅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2]蒋军晶,刘双双.如何设计閱读单:让孩子成为阅读高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3]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李  源

猜你喜欢

高年段阅读小学
未成曲调先有情
高年段习作多元化评价初探
“研学后教”理念指导下的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探索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