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2021-12-10张蕾

天津教育·上 2021年11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培养

【摘  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新课程改革后,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都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语文教育。高中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是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阶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对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重要性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提出了把握教材,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创设生活化的教学场景,进行情境化教学等相关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对高中语文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31-0172-02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Chinese Thinking in Chinese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s

(Nanchang Yuzhang Middle School, China)ZHANG Lei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as people's requirements for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have gradually improved, afte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both schools and society have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Chinese education for students. Senior high school is a special period and an important stage of students' study career.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tudents in senior high school to cultivate students' Chinese think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ing.This article briefly explains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Chinese think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and proposes to grasp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design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pay attention to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highlight students' subjectivity; create life-oriented teaching scenes and conduct contextual teaching and other related teaching strategies, hoping to help se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Keywords】Senior high school;Chinese teaching;Thinking;To cultivate

新时期,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素养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高中是学生成长最关键的时期,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是单一地按照课本上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教学,而是应该从课本出发,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和更多可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能力。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重要性

人才是发展的主体和关键,做好人才的培养工作任重道远。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双翼,需要在实践中狠抓并落实。而语言训练建立在思维训练的基础上的,所以,思维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广东高考语文评卷组组长柯汉琳曾经面对作文中大部分考生思维混乱的现象有些无奈地说:“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变得聪明、灵活,而不是一味地生搬硬套。”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是教育部对现代高中语文教育的重点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对现代高中语文教育的重点要求。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可以让教师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形成语文能力,使学生能充分地理解语文、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和方法,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使学生在未来可以利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对我国高中语文的教学意义重大。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策略

(一)把握教材,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对于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在知识方面,他们对语文的知识结构尚未形成。在心理方面,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在开始形成自己的思维阶段,思维较为跳脱,一味地对其进行灌输式教育,机械地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只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把握整体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整体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整体目标,确定每节课的小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和高中生的身心特点进行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面向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发展。

(二)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有位学者曾经说过,教育是一个让人享受的过程。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到高中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任务型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语文教学,多樣化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加强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点拨作用,让学生有重点地进行知识的学习。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角色,突出对学生的引导与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尽量采取灵活、多变、多样化的形式进行教学,给予学生积极大胆尝试的勇气,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学,让学生自主地接受语文知识,达到全面发展的效果。

(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场景,进行情境化教学

思维是闪烁的星星,是跳跃的袋鼠,是黑暗中的火花,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生活化的情景教学必不可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将书本上的授课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在课堂上联系实际,将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对照,促使学生在课外生活中用语文知识进行举一反三,加强对学生知识的训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改变教学时间和教学地点。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春游、秋游等活动,让学生深入大自然,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与大自然的接触,愉悦学生的身心,另一方面可以在活动中布置任务,如让学生注意观察某些的特点,让学生用语文描述所见所感,让学生根据活动体验撰写关于自然、科学的小作文等,让学生有意识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阅读感受,相互交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对高中语文的运用能力及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探求发现问题

学问,关键在于问,然而由谁来问,大有研究。以教师讲析为主的传统教学中,重视的是教师的问,教师苦心经营的是如何设计更巧妙更有深意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学贵为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课堂上不仅要善于提问,巧妙引导,还应该留下一些空白和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这样一来,学习便迁移到课外,思考便成为习惯,能引导学生主动探求发现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五)利用作文教学,促进学生思维转换

在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方面,作文教学亦必不可少。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效把握作文指导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方法,可以采用让学生改写文章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思维转换。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润饰文章,把病文改写成美文;改变文体,把记叙文改写成议论文;故事新编,把名著中的人物放到新的时代背景中演绎悲欢离合等方式,让学生斟酌词句的选用,并在斟酌词句的基础上调整思维,让学生迅速转换思维,激发其对写作的兴趣,让学生在放松身心、张扬个性的宽松环境中写出好作文,培养语文思维。

三、结语

高中是学生思维养成和能力培养的最好阶段。相信教师只有多探究、勤思考,才能体悟教育教学上更多的乐趣,也更能发挥为人师者这一角色的价值。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教材,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创设生活化的教学场景,进行多样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积极利用作文教学,促进学生思维的转换,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知识点,让其学会思考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会自学,真正形成语文思维。

参考文献:

[1]李钦波.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新作文,2020(07).

[2]徐维涛.信息时代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中华少年,2020(12).

[3]李勇.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教育界,2020(44).

作者簡介:张蕾(1977—),女,汉族,江西南昌人,本科,中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责任编辑  袁  霜)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教学培养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