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

2021-11-30茆悠悠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医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模式

茆悠悠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必修课,教学上存在一类较为突出的问题:有些问题长期存在且从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灵活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和能力的发展。高校必须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医学专业基础知识、精湛的医学专业学术技能,还要具备优秀的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这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医学院校学生常见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及表现进行分析,探索医学生日常心理健康问题教育管理对策,主要包括强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结合、应用阶段式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几个方面,希望本文的简单分析能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医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B8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7-0134-03

医学生的心理健康专业教育起源较早,经过多年研究和快速发展,我国心理健康相关专业的本科教育与时俱进,逐步壮大,成为许多高等医学院校的重点教育学科之一。然而,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和专业技术课程并不完善,难以进一步提升我国在校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因此,进一步解决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建设问题,成为医学院校与医学行业共同努力的重要战略目标[1]。

一、医学院校学生常见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及表现

(一)环境因素引发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表现

当学生刚进入校园时,会面临诸多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新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自己进行研究和解决。医学专业不同于其他学科,面对新的学科、新的同学、新的起跑线,学生会逐渐发现,自己突然失去了以往“优等生”的光环,不再名列前茅[2]。部分学生不仅因此性格逐渐变得缺乏自信、沮丧,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甚至大大降低。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家庭环境及条件,虽然学生在学校都一起努力学习,共同享受生活,但不同家庭的经济状况并不相同,容易使部分学生产生自卑或焦虑等心理问题。还有一部分学生會受性格因素影响,有些学生天生性格开朗、热爱交友,但是有的学生却性格腼腆,难以交到朋友。这就导致性格开朗的学生社交圈广泛,性格腼腆的学生经常形影单只,很容易产生自卑和消极心理。

(二)心理因素所产生的心理影响

在正式准备进入大学之前,医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然而,正式进入大学后,部分不切实际的大学生往往会被现实击败,理想与现实差距过大,会影响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其逐渐产生消极的心理认知,严重的话还会直接阻碍其对理想及未来人生价值的追求,使其消极对待所学的知识以及课程[3]。

当新生步入校园,踏入陌生的环境,在不断尝试新的人际关系、尝试与社会触碰的过程中,难免产生摩擦和不愉快。如果这些人际关系问题处理不当,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焦虑、心理退缩、社会抵触等负面情绪,继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4]。最重要的是,现在的大学生基本没有经过挫折教育,一旦面临逆境或者不顺心的事情,就容易思想偏激、走向极端。人与人交往的过程本就比较困难,心理因素控制不好,极有可能让学生产生排斥和厌倦心理,从而拒绝和他人交往,甚至出现孤僻不合群的情况。

二、心理健康教育形势研究分析与教学成效预估评价

(一)大学教育概论理念

目前,各高校就推进我国心理教育的教学概论理念体系建设展开了激烈讨论。然而,大多数高校在不断探索积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过程中,未能真正建立和完善一套系统性的高校心理教育学科教学概论体系;教学活动发展目标的准确性不足、制定过于短视,缺乏具备可行性的心理课程指导方针,难以促进、心理教学的长远发展。许多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具体设置仍存在诸多争议,对心理课程的指导作用持怀疑态度,仍处于对新模式的摸索阶段。

(二)教育模式

关于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概括性地分为三种教学类型:自我治疗型、保健型和自我改善型。心理健康教学研究工作者长期致力于学生心理教学模式的研究、创新和构建[5]。然而,基于传统心理学为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支持教学的基本理论,学生的心理健康得益于教学模式的不断优化,但研究者在实践过程中为了有效实现心理教学模式的创新,总是盲目或者随意跟风,没有把握心理教学应有的特点,引入的新的心理教学模式虽然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短期心理教育学习和生活质量,但却难以保证心理教学的长期发展。这种短期心理健康教学模式往往认为只能广泛应用于普通高校短期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辅导教育,而不能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三)心理教育领域问题

据调查,许多高校只重视在校学生的基本心理专业知识和基本业务技能的训练掌握,忽视了对在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教育。目前,我国健康心理保障教育的深入研究不多。首先,科学的健康心理教育教学理论框架相对缺乏,目前我国高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展开的一些研究,还处于早期理论探索或起步阶段,没有形成一致的科学研究结论。大学生早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也未完全达到当代我国健康心理学家的专业技术水平标准要求[6]。

(四)教育发展途径

对一些没有计划开设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基础教育专业课程的高等医学院校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虽是一项重大的学术项目,但高校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对目前医学学科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的各种教学方式,没有相对正确的知识把握,不同的医学学科教材也不尽相同,只有在医学课堂上,教师才能真正有效地向医学生灌输一些基本的医学理论知识,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在实际社会生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三、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如何创新构建课题研究

(一)健康教育咨询理念

结合当前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和多年来对高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教育的一些深入理论研究,在教学实践成果探索中发现,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不仅是针对单一个体的心理咨询,也是针对高校学生、教师、家长,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各类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的系统的新型综合个性心理咨询。要想做好高校学生综合心理健康素质教育,首先应明确健康素质教育体系的发展指导理念,建立良好的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服务体系,帮助学校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疑难问题。

(二)教育模式

我国目前医学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主要分为心理矫正和持续发展两种教育取向,从实际教学情况上来看,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专业教育发展导向以为学生纠正错误为主,发展指导为辅,过度关注解决当前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忽略了学生心理健康的持续发展。根据目前医学生心理健康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高校应心理矫正和持续发展两者并进,二者应相辅相成。医学院校应积极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有效开展教学模式创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7]。

(三)教育领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心理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学校传播的心理健康知识内容,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而不断变化,应根据经济社会不同发展时期的不同发展需要对心理学科的基本研究任务和主要功能及时进行系统的组织调整,为学生提供学习心理咨询、职业咨询、生活心理咨询和学生人格发展咨询等服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四、医学生日常心理健康问题教育管理对策

(一)强化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首先,高校要引导学生不断提高心理抗压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为其健康成长发展创造积极环境;其次,应建设专门的医学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基础教师队伍,对每个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发展情况进行实时分析,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组织成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部门,加强组织规范,组织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

(二)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结合

学校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具备一致性特点,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以及相互促进。

第一,相互渗透。事实上,心理问题和观念问题属于“你中有我”和“我中有你”的關系。个体产生思想问题,不仅与认知、道德及实际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还与心理问题存在一定联系。个体的部分思想问题能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疏导,进而实现思想教育想要呈现的效果。基于此,即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在疏导医学生心理时,不仅要解决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将心理健康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医学生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指出努力方向。

第二,相辅相成。学校思政教育的部分内容,如时事政策和路线方针教育等,是思政工作人员的重要责任,但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却极少参与。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心理健康教育中所涉及的心理咨询方法,给予医学生帮助、启发与教育,解决医学生的心理障碍,帮助医学生改变看问题、想问题的角度,建立全新的思维模式,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对解决医学生心理问题具有极大帮助。

(三)应用阶段式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医学生正处于不同的学习阶段,高校应有针对性、方向性地开展心理教育,帮助医学生摆脱心理困境和问题,恢复心理平衡,加强对学校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对挫折困难的承受能力,始终保持心理健康。针对新入学的医学生,高校心理教育可侧重培育其环境适应能力以及人际关系能力。新生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和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适应是新生面临的主要问题,不仅包括对师生关系的理解,还包含与其他学生的沟通与适应。针对医学生在环境适应和人际协调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高校应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调适,提高医学生思维能力,激励医学生充分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积极自主适应,以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面对新生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医学生调节心理并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创新学习方法,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和作用,为医学生更好地学习心理知识奠定扎实基础。

五、结语

综上所述,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压力过大的问题依然存在,产生心理健康压力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医学院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医学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推广,增强医学生的医学专业理论知识教育,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此,将有利于医学院校真正培养出一批适应新社会的新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方高剑. 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实践研究[J]. 黑龙江科学,2020,11(19):104-105.

[2] 刘小松. 线上线下新模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09):62-65.

[3] 黄勇明. 研究生心理健康“三段体验式”教学改革探析[J]. 教育教学论坛,2020(36):171-172.

[4] 刘颖,沈伯雄,王敏达,等.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高校心理健康通识教育模式改革与探索[J]. 大学教育,2020(07):79-81.

[5] 黄伟君. 高职特殊教育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我的情绪我做主”为例[J].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40(05):123-124.

[6] 段好宁. 论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J]. 卫生职业教育,2021,39(16):153-155.

[7] 郭兰. 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法实践研究——评《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08):1281.

(荐稿人:王晓莉,江苏医药职业学院护理专业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医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医学生职业道德毕业论文考试的实践与思考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状调查报告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