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类课程思政设计探索

2021-11-29孙蓉丽,李云晖,刘冉,梁戈玉,张娟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44期
关键词:案例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孙蓉丽,李云晖,刘冉,梁戈玉,张娟

[摘 要]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党中央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课程思政要求所有课程的知识传递及教学活动都能发挥立德树人的功能,全体教师都肩负起道德引领的职责,实现“三全”育人。本科生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的重点在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以环境类通识课程为例,分析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从课程思政改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案例设计思路、改革目标和实施方案等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生态观。

[关键词] 环境;课程思政;案例设计;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2020年度东南大学校级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实践项目“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人类与环境的教学案例设计”(2020-126)

[作者简介] 孙蓉丽(1985—),女,甘肃酒泉人,博士,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主要從事环境卫生与劳动卫生、环境毒理学研究;张 娟(1974—),女,山西大同人,博士,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环境与职业有害因素、环境基因组学与血液毒理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4-0106-04    [收稿日期] 2021-07-08

一、引言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关注点。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时期。守护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不仅需要头脑清醒的政府、称职的领导、有责任感的企业,更需要每一个具有现代文明意识的公民积极参与。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专业人才,是未来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材,培养大学生的生态环境素养,对于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又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校能够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对其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明确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目前,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存在割裂,并未能有机结合。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然很大程度上依赖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学生缺乏兴趣;另一方面,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等教育多侧重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对其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1,2]。

通过把日常课堂教学打造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趣味性和影响力,让学生时时刻刻都能接受到高尚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怀的洗礼,可以使每个人都能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二、环境类课程思政的意义与探索思路

“人类与环境”作为一门面向全校大学生的通识课程,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设计经典案例,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课程,可在通识教育中根植理想信念,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4-5]。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类是如何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及相应对策、社会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如何影响环境行为,以及人类如何能够实现环境上可持续的社会。

本次教学探索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思想政治教育主线,将其融入“人类与环境”的教育教学,针对课程内容中的环境污染专题学习,设计典型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等案例展开反思,进而分析污染的主要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污染问题就是人类过度活动导致污染超过自然自净能力的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问题。通过虚拟环境污染治理、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等案例,学生意识到自身对环境和子孙后代的责任感,从自己做起,主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通过生态城市建设、可持续性等案例,学生理解了“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理念。通过对课程内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改革,引导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思考,将专业理论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结合,在课程中挖掘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更为积极主动地构建隐性教育体系,体现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效果[6],以实现知识传授和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三、“人类与环境”课程思政的具体改革内容

(一)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人类与环境”课程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角度具有课程思政的基本条件和先天优势。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宜寓教于无形,而不是简单地讲授专业知识。为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将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改革为多种教学方式灵活并用,加强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使学生成为课程教学的主体,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其次,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混合式教学以及微课教学等新兴教学方式进行专业和课程思政的教学。如采用视频方式展示典型的环境污染案例,提出问题,同时将“量变引起质变”“人类命运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生态文明相关的课程思政点紧密联系,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专业知识,接受课程思政教育。

(二)课程思政案例的设计思路

1.课前:引入课程思政。课前准备阶段,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常见的环境问题入手,启发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环境,理解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如何从自身做起建设美丽中国,指出实现“美丽中国”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在逻辑,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生态观。

2.课中:课程思政贯穿授课过程。本课采用“问题牵引法”贯穿教学全程。在课程导入阶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挥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在人类与可持续性发展、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具体课程内容的学习中,通过具体案例和专业知识,深刻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体会环境被破坏后的灾难性后果,理解建立美丽中国对子孙后代的重要意义。

3.课后:课程思政得到深化。课后拓展阶段,学生在理解理论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自我践行环保节约行为,同时影响身边的大学生,珍惜美好环境,保护生态和谐,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本次课程思政的改革目標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要思想,同时辅以“量变引起质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理念,共同融入“人类与环境”的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在“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论的指导下提升教与学的实效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全面发展”的认知逻辑及其方法论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生态观,养成环保的习惯,践行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引导学生充分理解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深刻认识环境污染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生态观。

2.引导学生理解“美丽中国”对当代、子孙后代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培养学生养成环保的习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观。

3.引导学生面对环境问题,从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寻求更具可持续性的解决办法,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保护生态和谐,践行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

(四)实施方案

1.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1)让学生了解全球环境现状,理解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为进一步的专业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使学生掌握全球所面临的严峻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影响因素,并对未来的变化趋势做出推测;(3)使学生充分认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到“量变引起质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激励学生从自我做起,怀揣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感,努力建设“美丽中国”;(4)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科学素养与社会责任,对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做出批判性思考,深入考虑如何战胜挑战、应对全球环境污染,实现低碳、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2.教学内容及案例设计。(1)人类与环境:以“环境问题与人类古文明的消失”为案例,学习什么是环境、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问题、古代人类文明的消失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的关联,引导学生理解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认识到“人与环境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2)人类与可持续性:设计“2065年更具可持续性世界”虚拟案例,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愿景,由案例出发,使学生掌握可持续性的环境发展观,了解人类生存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如何影响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自然资本,激发学生探究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引导学生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建设美丽中国不仅是为当代,更是为子孙后代谋幸福。(3)生物多样性与进化:以“温带落叶林”为案例,引导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对人类活动造成物种的灭绝进行反思,理解生态系统及其物种多样性是如何与可持续性的科学原则联系的,认识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4)气候与生物多样性:以“为什么人类要关注珊瑚礁”为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进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改变,如何减缓气候的影响,使学生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一分子,我们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5)空气污染:以“南亚褐云”为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大气污染,学习大气污染的成因、主要的室内和室外空气污染、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认识“打赢蓝天计划”需要每个人的努力。(6)水污染:以“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为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水污染的起因、河流湖泊地下水等不同水体的主要污染问题、人类应当如何应对水污染,融入“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结合新时代思想内容,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主题激发学生的专业思考与情感共鸣。(7)固体废弃物污染:以“电子垃圾爆发式地增加”为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固体废物、有害废物为什么会造成污染,我们应当如何应对,人类应当怎样实现向更具可持续性、低浪费社会的转变,结合我国的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等现状,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职业素养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从垃圾分类等小事做起,践行生态文明建设。(8)城市化与可持续性:以“可持续城市建设”为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城市区域都有哪些主要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输系统会如何左右城市的环境影响,怎么才能令城市变得更具可持续性、更为宜居,理解“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理解只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美丽中国”。

3.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法:(1)教师授课: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方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结合,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注重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案例讨论:教师在每节课时提出1~2个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经典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结合实际、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行小组讨论,以头脑风暴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自己置身其中,探讨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3)学生自学:要求学生根据“人类与环境”课程的所学内容,再结合自身兴趣,课下通过网络或者查阅文献的方法,围绕某一感兴趣的话题查阅相关资料,为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做好充分的准备。(4)课堂展示:以小组为单位,通过PPT展示的方式,将人类环境问题中涉及的案例、已查阅到的有关资料以及小组成员讨论的最后意见或建议进行汇报。通过课堂展示,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大健康观的理念与全球健康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做“美丽中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可行性分析。“人類与环境”是在目前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人与自然矛盾凸显的情况下开设的一门大学生通识课程,核心内容是自然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课程内容主要涉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环境问题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探索如何进行污染预防、控制、治理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等。该课程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紧扣新时代发展需要,对接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和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便于开展课程思政的国内外环境污染案例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这样既能传授专业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观、社会责任感和思想政治意识。

四、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在专业教育课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重在于提升课程的知识性、引领性和时代性,而在公共基础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则重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环境类通识课程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应紧扣新时代发展需要,对接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和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便于开展“课程思政”的国内外环境污染案例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既能传授专业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观、社会责任感和思想政治意识。通过思政案例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积极主动地构建隐性教育体系,提升课程思政效果,可为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1).

[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9-11(1).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4]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5]张威.通识教育:高校课程思政的有效促进[J].中国高等教育,2019(2):36-38.

[6]冯梅,曹辉,李晓辉.以思政案例为载体的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2020(Z3):37-39.

Exploration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sign of Environmental Courses: A Case Study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Environment Course

SUN Rong-li, LI Yun-hui, LIU Ran, LIANG Ge-yu, ZHANG Ju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09, China)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s the new requirement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It requires that all curriculum knowledge transmission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should play the role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and all teachers should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moral guidance to realize the  “three-whole education”. The focus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dergraduates public basic courses is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stimulate their patriotism. This paper takes the environmental general courses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ntained in the courses, and proposes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sures, cases design ideas, reform goals and implementation plans and so forth, thereby imperceptibly improving student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and establishing the correct socialist ecological concept.

Key words: environmen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se design; teaching reform

猜你喜欢

案例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重庆市政府债务风险案例研究设计
案例教学法在VB中的应用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一对一个性化教学对高中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案例研究分析
案例教学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