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捷径

2021-11-20胡丽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1年11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核心素养

胡丽艳

[摘 要]统编语文教材特别关注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研读教材,发掘思辨阅读的素材,教给学生思辨阅读的方法,注重思辨在阅读中的运用等,使学生对文本的内涵产生深刻的体验、认识,获得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辨阅读;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31-0019-02

“思辨”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思考辨析”的意思。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但是,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不关注学生的思辨能力,有些教师虽然想到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但缺乏有效的方法,致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展。那在语文课堂中,怎样才能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提升呢?

一、研读教材,发掘思辨阅读的素材

要想让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选择适切的内容是基础。依据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教师可从课文、课后练习、学习提示等方面思考,选择恰当的内容,为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提供材料。

(一)选择具有思辨性的课文

统编语文教材在选文上非常重视思想性、艺术性。许多课文适合学生展开思辨性阅读。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选择好适合的课文,为学生的课堂思辨提供有效的材料。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的《我是一只小虫子》一课,课文开头就提出问题“当一只小虫子好不好?”接下来又写“我的伙伴们都说:‘当一只小虫子,一点都不好。”“我觉得当一只小虫子还真不错”。教学时,教師就可以以“当一只小虫子好不好”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再如,像《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只有一个地球》等课文也特别适合学生展开思辨阅读,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帮助学生找到适合思辨的话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课文在思辨方面的价值,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关注具有思辨性的练习

统编语文教材不仅选编的课文具有思辨性,有一些课后练习也具有一定的思辨性。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就这些课后练习进行思辨训练,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一封信》的课后练习:“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为什么?”这是引领学生进行思辨的有效话题。再如,五年级下册《景阳冈》一课的课后练习:“对课文中的武松,人们有不同的评价。你有什么看法?说说你的理由。”这也是引领学生进行思辨的好素材。为此,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揣摩课后练习所隐藏的编者意图,引领学生进行思辨训练,以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

(三)重视具有思辨性的提示

统编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排了一些略读课文。这些略读课文的题目下面都有阅读提示。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发掘阅读提示中的思辨性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思辨阅读,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我不能失信》一课的阅读提示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对这句话的理解,其实是一个极具思辨性的话题。教师要把握住时机,及时引领学生进行思辨。再如,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一课的阅读提示,让学生想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想一想青山与守护人之间有什么联系,作者为什么不以“青山的守护人”为题目而是以“青山不老”为题目。这样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提示进行思辨,简单易行好操作,有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

二、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思辨的方法

思辨是一种思维能力,而能力是需要培养的。为此,教师要教给学生思辨的方法,使学生能从有依据、有条理、多角度等方面进行思辨,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辨阅读品质。

(一)思辨要有依据

思辨是一种理性思维,它不是天马行空、无中生有的胡思乱想。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有依据的思辨,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得到有效培养,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如,教学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我是一只小虫子》一课的时候,教师让学生以“当一只小虫子好不好”这个话题为中心进行思辨阅读,进行有依据的讨论。有的学生认为,当小虫子不好,因为蹦蹦跳跳的时候要看准地方,不然会被苍耳刺痛,还会掉进深水里……有的学生认为当小虫子好,因为可以在树叶上伸懒腰,用露珠洗脸,还可以坐免费的特快列车等。这样,教师让学生联系文本内容有理有据地把当小虫子好与不好的理由说出来,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二)思辨要有条理

思辨不仅要有依据,还要有条理。没有条理的思辨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还会让学生感到没有头绪,影响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只有有条理的思辨,才能使学生思维的严谨性与逻辑性得到有效培养,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深处发展。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田忌赛马》一课,田忌赛马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孙膑为什么要让田忌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有条理的思辨阅读。这需要学生对当时孙膑的想法有一定的了解。为此,教师要把孙膑的思维过程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发现孙膑是这样分析双方马匹的情况的:齐威王与田忌的马差别不大,要想胜出就必须在马的出场顺序上做文章,最后田忌果然取得赛马的胜利。这样引领学生进行有条理的思辨,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孙膑的杰出才能有深刻的体会与感受,而且也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显得更加缜密和有条理,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倡导学生多角度思辨

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看,得出的结论不同。在引领学生阅读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辨,使学生全面思考,获得辩证分析能力的提升。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交流平台”,总结了对名著中人物进行评价的方法,并告诉学生每个人物都是立体的、多面的,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为此,教学五年级下册的《草船借箭》一课时,在读完课文之后,学生都认为周瑜妒忌心太重。为此,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读一读原著,了解周瑜的其他 故事。通过阅读,学生感受到周瑜羽扇纶巾、文韬武略等特点。这样鼓励学生以多视角进行思辨,使学生对周瑜的评价不再片面,而是走向全面、客观,提升学生思维的能力。

三、发展思维,注重思辨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统编教材特别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教师如何用好教材,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与发展呢?

(一)引领学生就文本矛盾处思辨

在阅读教学中,对文本存在的矛盾之处,教师要引领学生进行思辨,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唤醒学生的思辨意识,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穷人》一课,在描写桑娜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以后有这样的描写:“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句话中的“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非这样做不可”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就这一地方进行思辨,说一说:“桑娜不知道为什么,可为什么还非这样做不可?”结合桑娜把孩子抱回去的一系列心理描寫,学生可以看出桑娜在抱回孩子的时候身体的行动是先于内心的想法的。桑娜把孩子抱回自己家是本性使然,是她善良的本质所决定的;她内心的忐忑不安、紧张害怕等都与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样,在思辨中,学生对桑娜在自身经济条件已经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收养邻居西蒙孩子的这种精神的感受就会更加深刻,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引领学生就文本留白处思辨

教材文本常常会有不少的留白处。这些留白处为读者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教学时,教师可就这些留白处引领学生展开思辨阅读,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思辨阅读品质。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课的结尾处写道:“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后来他还托他的父亲给我一包贝壳和……我也曾送过他一两次东西。”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就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思辨:想一想“我”急得大哭,闰土也急得大哭,“我”和闰土还会说些什么;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闰土和“我”收到对方礼物时的情景。在想象中,学生看到“我”收到闰土送给的礼物之后,连忙拿过来,迫不及待地打开……这样教学,可以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收获到意想不到的精彩。

(三)引领学生链接生活思辨

在语文教学中,对一些课文,如果只是根据文字来理解,学生会感到一定困难,很难真正有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对一些思辨性很强的话题,教师如果能让学生链接生活进行思辨,就能深化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使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等得到有效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的《池子与河流》这篇寓言故事,以童诗的形式表达了池子与河流的不同观点。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结合生活说一说自己更赞同谁的观点,理由是什么。这样,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增强学生对文本中河流观点的认同感,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思辨阅读的重要性,并善于发现与挖掘教材中可供学生进行思辨学习的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有依据、有条理、多角度的思辨,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核心素养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