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学前教育中引入更多优质文学内容的探讨

2021-11-18李菊华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38期
关键词:审美意识人文教育学前教育

李菊华

摘要:文学作为人文学科的分类之一,语言中蕴含的艺术与审美意识,最早源自人类的思维活动。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者都非常重视其对学生心灵的滋养作用。不过,当前的学前教育却顺应家长急功近利心理,因而在学前教育阶段中,文学内容教育很少发挥它的作用。本文就现今幼儿教育发展现状、文学对幼儿思维启蒙的价值和意义乃至文学如何融入课堂这一主题内容展开探讨,最后展望未来,希望在坚持人文精神的原则基础上推动文学更好地融入学前教育。

关键词:学前教育;文学;审美意识;场景教学;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8-430

一、现代幼儿教育发展现状

学前教育阶段是开发幼儿智力的最佳时期,特别是儿童正处于3-6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同时这一阶段也是小孩健全人格形成及审美意识萌发的关键时期,所以早期教育格外重要。在我国,教育部门及家长相当重视幼儿教育。就目前幼儿教育发展现状来看,老师及家长的侧重点在于通过有效引导,在游戏与体育中锻炼孩子健康的体魄,帮助孩子树立正确、健康的观念。不可否认,这对其终生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但我们也看到,目前幼儿教育阶段文学对儿童智力与审美启蒙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幼儿教育课堂上文学内容涉及不多,不仅因为我国适宜的文学作品数量不足,也与课堂设计和教师个人选择有一定关系。教育界对学前阶段教育普遍存在小学化倾向的诟病。在此,我有自己的看法。首先,对学前阶段教育小学化的定义并不明确;其次,我们并不认为让幼儿接触经过挑选的文学作品是超前行为。相反,适当增加课堂上的优质文学作品内容对其健全心智的形成及审美意识的萌发大有裨益。

二、文学对幼儿教育的价值意义

总的来说,教师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引入更多符合孩子特点的优质文学作品,有利于引导幼儿将来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实践,对其养成终生阅读习惯,审美的形成乃至身心健康成长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文学对幼儿三观的影响

文学作品的精神引领是其本身最为内核的价值所在。幼儿对文学作品中作者表现出来的以某种道德标准为基础的评判系统是有一定感知力的,其感知力未必比成年人迟钝。因此,教师的引导与选择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文学作品向幼儿展现真善美的崇高境界,帮助儿童对是非、对错、善恶和美丑等道德问题,形成直观、感性、初步的认识、思考和判断。这种独立思考与理性判断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今后人生规划、选择格外重要。

(二)文学的美学价值和对幼儿审美意识的影响

除了初步的理性层面,文学对儿童的影响还存在于感性层面。尽管成人与幼儿之间存在审美意识的落差,但人都有审美意识与审美的权利。同时,儿童作为人生的初始阶段,未来的可苏州性极大。审美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追求更高人生境界这样一种美好愿景的实现方式。

文学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它对现实的表现是间接的。但可贵之处也在于它的“间接性”与丰富性,语言文字为幼儿提供了一片广阔的探索想象力的空间。并且,文学语言也是“美”的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能更好的展示美的风尚。文学材料属于相对低成本且易获得的审美教材,在文学中“审视”美可以激发儿童更多的情感与灵感,促进其审美意识的萌发。即使文学作品承载的情感与人类共情没有在儿童身上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从长远看,只要文学在幼儿心里种下“美”的种子,对其今后人生轨迹的潜在影响都是不可小觑的。

三、如何将文学融入幼儿教育

(一)目标的人性化

首先,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明确目标的人性化,引导幼儿接触更多优质文学作品,我们的脚步不应该太“匆忙”,导致违背素质教育的初衷。如果教育者迫于升学压力或是家长攀比心理促就,我们的教育很难不走歪路。当今社会,家长普遍浮躁,但是,作为教育者,不应该延续这种焦虑情绪,必须清醒。文学并非逃避世俗功利的绿洲,它能够做到的是帮助儿童构建一个健全的精神世界,这是抵御今后现实挫折、磨难的力量源泉。

(二)重视幼儿的主动性

读写萌发理论的研究结果显示,幼儿在接触阅读和书写的过程中,总是表现出积极主动参与的特点。也就是说,在读写互动过程中,幼儿能够积极地给予反馈,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系统地建构起自身语言知识和阅读的策略。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流程与内容时应尽量把幼儿置于主动的角色上,既要清醒认识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又必须明白文学内容的重要价值,这样能够更好地引导孩子们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幼儿从良好的互动模式中感受到更多正面意义。

(三)创新学习模式:场景教学和沉浸式教学

考虑到幼儿园适龄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我们认为随着其生活范围的扩大(从单一家庭场景到公共性、社交性更强的幼儿园),幼儿的适应能力、生活能力和认知交往能力都得到迅速发展。但幼儿毕竟与成人不同,其思维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具体行动进行,甚至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幼儿的很多行为是无意识的。

在此基础上,让文学走进课堂需要我们创新学习模式,尝试场景化教學和沉浸式教学。我们可以为幼儿提供更适宜的阅读或“听故事”环境,鼓励他们参演文学作品改编的话剧,通过模拟场景让孩子们参与其中来加深印象,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创造力。同时,智慧课堂的普及也能帮助最大程度发挥优质文学作品的积极影响。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打造富有多样性的教学形式,在安全的前提下,教师引导幼儿展开室内交互体验活动,更形象生动地展现优质文学作品,通过富有趣味性,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方式,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总的来说,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存在,涌现出不少有较高审美价值的作品。这些作品融入学前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对幼儿健全人格、审美意识和三观的形成与完善有着深远的影响。文学内容对孩子们教育的影响,必须坚持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原则,本着从小开始塑造孩子们的理想人格,最终达到是帮助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目的。功利心和攀比心理形成的教育“剧场效应”,自然是危险的。

参考文献

[1]肖育林.试论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09):64-65.

[1]覃成利.对在幼儿教育中渗透文学教育的探讨[J].文学教育(上),2018(08):108-109.

[1]王玉.幼儿文学教育的新理念[J].学前教育研究,2009(02):31-35.

[1]张亚. 幼儿园文学教育活动设计的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审美意识人文教育学前教育
谈高中美术教学渗透健康审美意识之优化策略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于坚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意识价值体现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论师愉生悦的诗意教育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