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搭课内外阅读衔接点,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021-11-04蔡小环

考试周刊 2021年77期
关键词:课内外阅读衔接阅读能力

蔡小环

摘 要: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是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能局限于教材内的阅读,而是要以课内阅读教学为抓手,选择科学高效的阅读方法。以教材为桥梁,寻找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在拓宽小学高段孩子阅读量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其阅读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课内外阅读;衔接;阅读能力

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层层筛选的,教学时,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带领学生学好这个“例子”,根据学习需要,寻找教材中值得拓展的教学点,由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对课内文本的理解,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一、 补充资料,领悟文本情感

选入教材的课文是学生学习的好模板,因此课内阅读尤为重要。但是部分课文距离学生生活比较久远,学生很难理解作者的情感。这时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回归原著,适时引入适当阅读材料,对文本的某些内容进行深入地解读,恰如其分地做好课内外衔接,使课外阅读更好地服务于课堂,则有助于学生领悟文本情感,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古诗三首编排了《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由于时代因素,很多孩子对诗句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上,对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感体会不深。教学时,我们应借助相关的背景资料引导孩子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学《示儿》引导学生体会“但悲”的意思时,教师可以补充北宋灭亡的资料,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临终前究竟放不下的是什么?为何而悲?教学“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时,引导学生结合前两句诗的内容,深入思考:诗人知道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让儿子把祖国统一的消息告诉他,这样是否前后矛盾?在学生学有所思的基础上,再引入诗人陆游的生平资料。我们知道陆游幼年时正当金人南侵,长期过着逃难的生活,但是他从小就受到爱国教育,诗中的爱国情感跃然纸上,这样学生能深入地感受到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教学《己亥杂诗》时,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让学生了解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对人才不但不重用反而摧残,社会矛盾加深等现状。资料补充过后,学生能深刻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如此,有效完成了本单元“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教学目标。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文《慈母情深》描写的是六十年代我国物质匮乏的场景,而现在的学生衣食无忧,他们难以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他们尤其对“一元五角买本书是很不容易的事”难以理解。教学中,如果只是单纯地抓住文中母亲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学生难以依据文本中所描写的场景来理解人物情感,因此及时补充相关的背景阅读材料显得尤为重要。在引导学生理解“贫穷家境”时,笔者及时引入了时代背景材料,在学习母亲“辛劳”这一内容时,在学生感受了课文中母亲在工厂辛勤工作的场景后,出示作者小说《母亲》的其他片段,让学生了解因为父亲常年在外,母亲独自照顾六个孩子的生活,每天早出晚归工作,回家后还要利用晚上的时间做家务、缝补衣服等。通过阅读,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文本中表达的“慈母情深”这一情感。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流传千古,笔者在教学《伯牙鼓琴》一课时,对教材中的故事进行资料填充:“伯牙、子期在一个中秋之夜的雨后,因琴声偶遇,因音乐相知,他们彻夜长谈,不觉东方发白。伯牙、子期洒泪而别,他们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日再相见。春去秋来,当伯牙满怀期待赶来与子期相见时,万万没有想到,他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学生读完这些补充材料后联想到课文中“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的场景。笔者引导学生从伯牙的地位以及“破琴绝弦”的行动这两方面感受伯牙的内心之痛。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他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再看“破琴绝弦”的行为,伯牙“盘腿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面对此情此景,伯牙仰天长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笔者从古今各种材料中选取教学资源,让学生深切感受伯牙失去知音的悲痛。

二、 对比阅读,体会写法奥妙

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写作的手法,拓展延伸到课外文章,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拓宽知识面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能力。在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北京的春节》中,老舍先生以时间为线索,把最能表现北京独特春节习俗的“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天作为重点进行细致描写。其余内容,人们的活动没有特殊之处,作者仅用了精练的语言,课文很好地做到了详略得当。笔者根据课文内容详略得当这一特点,向课后“阅读链接”拓展,通过阅读斯妤的《除夕》,发现斯妤点面结合,对除夕这一天闽南老家的习俗以及人物的描写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相反的,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里侧重于“面”的渲染,只用一句话写了除夕夜“做年菜”和“吃团圆饭”。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懂得,同样写除夕,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写法,我们可以根据中心,合理选材,做到详略得当,从而拓展节日习俗知识,达到了本单元的单元目标,使学生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要求。

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两茎灯草》时,笔者进行了课外阅读拓展,引入了描写四大吝啬鬼之一葛朗台的文章《守财奴弥留之际》,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两位作家同样写的是吝啬鬼弥留之际的表现,但是写作风格却截然不同。葛朗台在细节描写中的语言、神情、举止这些方面比较丰富,而严监生临死前的表现重在人物的动作描写。写作风格虽然不同,但是我们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描写体会到人物内心世界,深刻感受到作者在刻画人物时的技巧正是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深入思考。好的作品用典型的動作等细节描写刻画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教师可引领学生课后去阅读《儒林外史》,透过书里更多精彩的描写方法感受人物的多面性。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为以后写作文章提供学习思路。

教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课文《少年闰土》时,笔者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稀奇”故事的看法与体会,学生结合了“海边拾贝”“雪地捕鸟”“沙地看鱼”以及“瓜地刺猹”的工具、时机、条件、结果等内容进行了思考。在此基础上,笔者补充了作家周国平《童年的价值》选段,通过对两则材料中所描述的童年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哪则材料描述的童年生活更感兴趣,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不同作者的思维方式以及情感,使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模式。

猜你喜欢

课内外阅读衔接阅读能力
浅谈农村小学课内外结合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高一英语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
书海无涯“读”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