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语文课程隐性育人功能探究

2021-10-29王倩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人文价值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王倩

内容摘要:文以载道决定了语文课程的素质教育作用,尤其是高等教育阶段,大学语文课程不仅要传递语文知识,更重要是以文学作品为载体,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处世情态,在润物无声中引导学生全面成长。宋代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因人生经历使得词作风格鲜明,以其作品《点绛唇·蹴罢秋千》为例,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从文本思想、词人经历和创作风格扩展开去,深入探究大学语文课程的隐性育人作用。

关键词:隐性育人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文价值

隐性教育是引导学生在学校教育性环境中,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1]隐性教育可以是设计在教学中的既定目标,也可以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偶然获得,表现为非预期的知识、经验、价值观念、规范或态度。

作为文化素质教育课,“文以载道”决定了语文课程兼具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虽然不是思政课程,但是与思政课程“同宗同源”,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大平台。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大学语文课程主要是以文学作品为载体,在学习知识、赏鉴文本的过程中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极大影响、修正作用,甚至重塑学生的处世之态,最终引导学生健康、全面成长。

语文课程所依托的文本本身具有较强的发散性,蕴含着巨大的隐性育人力量。大学语文课程在教材的选取和编订都相对于中学课本更倾向于选取人文性和思想性更强的文章。[2]作家的人生经历、作品的精神内涵、文本的现实意义都足以产生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关键在于挖掘。

本文将以宋代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词作《点绛唇·蹴罢秋千》为例,优化教学设计,拓展教学内容,挖掘人文价值,以期从以学生为中心的角度,深入探究大学语文课程发挥隐性育人作用的有效途径。

一.优化教学设计,融入隐性育人思想

(一)发布预习任务

预习是发生在教师课堂教学之前的学生自学活动,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在预习任务的推动下进行主动思考,对于文本的感知是原发的,更容易产生思维的火花。

设计预习任务要科学,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佳效果是能够抓住愤悱点,另一方面要为课堂学习打基础,最佳效果是居于学习与学会之间。制定文选类课程的预习任务,要关注作者和作品两个方面,包括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等,以《点绛唇·蹴罢秋千》为例,预习任务可考虑如:第一,整理关于词人李清照的文学常识类知识;第二,了解词人李清照人生的主要经历;第三,尝试归纳李清照作品的创作风格;第四,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通过本词上片的内容你在头脑中构建的画面;第五,思考下片中“却把青梅嗅”的深刻含义。

(二)调整教学形式

传统的文本赏析类课程,以教师“赏”为主,学生个别会发出声音表达个人见解,教师灌输得多,学生思考较少,甚至在教师“赏”的基础上,学生可能会放弃主观努力,头脑中直接打上教师解读文本的烙印,这种课堂学生比较被动,缺乏深入思考,文本价值没有得以充分发挥。

隐性育人理念指导下的文选赏析类课程,以学生“赏”为主,教师仅起到引导和启发作用,组织学生在预习基础上阐发阅读体会和思想认知,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获得精神世界的成长。

从《点绛唇·蹴罢秋千》来看,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前提下,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交流为主,教师补充为辅。比如关于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完全可以由学生进行预习成果展示,不足之处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从而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形成对于该词人的整体认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身临其境的了解李清照的颠沛流离,才能准确把握其作品风格并深刻体会其创作风格发生变化的原因,从而引导学生自觉联系自身实际,感受生活真谛,感悟家国情怀。比如关于“却把青梅嗅”的含义,本词清丽明快的节奏、娇羞之意的情怀,无不表现出南渡以前易安居士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怀春少女对于爱情的渴望,与靖康之变以后词人的创作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创新评价方式

对于文学作品的品读,重点体现在感知的深刻性与否,因此从评价方式来看,本着鼓励学生自主赏析、深度思考的目的,可以采用扣分制,即先给出基础分数,然后酌情予以分数的加减。

具体给分方式为:首先,将班级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以组为单位,课前进行组内预习和交流;其次,课上抽签决定汇报组,其余小组则为对抗组。汇报组派代表根据具体问题陈述小组意见、汇报预习心得,获得基础分数;再次,对抗组以抢分的形式针对汇报组的内容进行评价、补充、纠正,抢得的分数从汇报组扣除;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并公布分数情况。由此激发全员参与、梯度得分、共同进步。

该种评价方式之下,学生真学习,在课前预习与课上学习中获得知识;学生真交流,在汇报与碰撞中理解巩固知识;学生真成长,在学习与交流中培养参与意识与团队合作意识,激发表达的勇气与胆量;延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理解文本的思想主旨,互动交流中发现个人思考能力的不足,启发学生联系实际思考文本的现实意义,最终获得全面成长。

二.拓展教学内容,突出隐性育人主题

(一)把握文本本身的隐性育人点

《点绛唇·蹴罢秋千》节奏轻快、风格清丽,通过上下两片,寥寥数笔,生动地勾勒出一位少女形象。娇俏、羞涩却又显现无比美丽,以此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含羞之美。表达同样娇羞之美的诗句我们还能联想到唐代朱庆馀的“妆罢低声问夫婿”,借新婚之妻梳妆之后想要得到夫婿肯定的娇羞心理表达应试之人对于未来的忐忑与期待。“低声”一词,生动地描绘出此时少妇的含羞之态。我们还可以联想现当代诗人徐志摩的那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诗人结束访问回国,日本女友人前来送别,举止温柔、步履轻盈,挥手告别的表情中带着几分羞涩和不舍,以神传情的效果发挥的淋漓尽致。

(二)结合现实突出隐性育人主题

在赏析文本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关于“美”的理解。时代不同,文化环境不同,对于美的认知也不相同,比如环肥燕瘦,同为美,汉代以瘦为美,唐代则以丰腴为美。随着现代文明的到来,人们对于美的理解又添加了新的评判标准,比如心灵美、行为美等,才会出现“最美妈妈”“最美教师”等等。

结合本次课内容,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关于美的理解,提升认知高度,确立审美标准,进而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塑造美、追求美,努力成为内外兼修的“美”人。

三.挖掘人文价值,实现隐性育人目标

文学作品的主题与社会背景、作者经历有着密切关系,往往是蕴于文字之内,溢于篇章之外。就《点绛唇·蹴罢秋千》来看,词人李清照的人生经历與作品风格的改变都具有教育意义。

(一)透过作者经历看世间百态

李清照的一生以南渡江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生活闲适悠然,后期经历了靖康之变,南北宋更迭,国破家亡。

前期生活,嫁与赵明诚之前,李清照以其才情早已名动京城,牵动了多少青年才俊的青睐目光;新婚燕尔的李清照,在《减字木兰花》中表现出了婚后生活的甜蜜、幸福;随后因为政治因素,夫妻二人蛰伏青州,十年缱绻是李清照一生中最为安宁的时光;蔡京被罢相后,夫妻开始异地生活,但维系在二人之间的仍是割不断的爱。

后期生活,靖康之变的爆发,盛极一时的北宋王朝覆灭,动荡中赵明诚夫妇南渡江宁为母亲奔丧,从此开始远离故土、漂泊在外的生活。赵明诚病逝,李清照错信张汝州,再嫁的失败加剧了词人对于生活的冷淡,最终冲破了婚姻的枷锁,开始了一个人的夕阳岁月,孤愁余生。

通过李清照的一生,我们不禁感慨世事无常。鼓励学生要有勇气、有胆量去迎接瞬息万变的生活,主动跟随社会前进的步伐,画地为牢、驻足不前只能被无情淘汰。

(二)透过创作风格看家国情怀

靖康之变、南渡江宁使得李清照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由幸福美满、闲适悠然转而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人生境遇直接影响了词人的作品风格。

以早期作品《点绛唇·蹴罢秋千》来看,词人勾勒出来的是一位对爱情充满美好憧憬、对未来充满殷殷期盼的少女形象。再结合其早期作品《浣溪沙》《如梦令》等,可以归纳出早期易安词的主要风格为清丽柔媚,以幸福为基调,展现人生的美好。

从后期作品《永遇乐·落日熔金》来看,此时词人身处南宋临安城,看上去社会已经回归平静,但从“人在何处?”“春意知几许?”“次第岂无风雨?”三个问号我们可以发现端倪,大有南宋林升《题临安邸》中“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的味道。再结合其后期的作品《武陵春》《声声慢》等,可以归纳出后期易安词的主要风格为凄婉哀怨,以思念为基调,表达内心的孤寂悲凉。

对比易安词前后两期的创作风格,从以幸福为基调的清丽柔媚转变为以思念为基调的凄婉哀怨,根本原因就在于国破家亡。准确来讲,从李清照南渡江宁以后,这种内心的苦闷与失落就已经开始出现了,所以词人消极避世的根源主要在北宋覆灭,晚年所有的纠结与痛苦也都是因为故国不堪回首。

由此来看,李清照不仅是千古第一才女,更是忠贞不二的北宋臣子,这种坚贞的爱国之情是通过词人内心的纠结与执着体现出来的,值得后人感叹与学习。

不同时代爱国的具体表现不同,处于物质充盈的和平年代的我们,爱国之情应该更加浓厚。但爱国不是唱赞歌,而是落实在实际行动中,从点滴做起,节约资源、爱护环境、努力学习、文明修身都是热爱祖国的实际行动。

综上,文选类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隐性育人资源,从教学环节、形式与内容都可以深化隐性育人,因此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科学选择教学形式、深入挖掘文本的人文价值都是实现隐性育人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贾克水,朱建平,张如山.隐性教育概念界定及本质特征[J].教育研究,2000(8):41.

[2]柴玉蓉,张虎.将课程思政融入到大学语文中的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20(9):37.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项目,名称《大学语文课程发挥隐性育人功能的途径研究》,编号GJB1320393。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人文价值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人文价值在中学物理教育中的体现
原生态音乐的价值体现
构筑高中语文人文价值的实践策略思考
人文价值理念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