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赛事+城市旅游融合发展研究——以西南三省地区为例*

2021-10-25

体育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体育赛事体育产业赛事

贺 波

体育赛事+城市旅游融合发展研究——以西南三省地区为例*

贺 波

(重庆邮电大学体育学院,重庆 400065)

文章对重庆、四川、云南三省每年举办的大型体育赛事进行统计,分析各城市特色、城市文化和城市品牌,解析体育赛事+城市旅游的群众性、观赏性、休闲性和开放性;提出发挥体育赛事+城市旅游融合的能动性,提升两者融合的互补性,增进和培养其融合的高效性和精准性。

体育赛事;城市旅游;融合发展

国家体育总局2019年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将有力促进体育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助推体育强国建设和健康中国建设;2018-2019年相继印发了《自行车运动产业发展规划》《马拉松运动产业发展规划》等通知,指出开发体育产业,支持体育产业和鼓励体育产业,将体育赛事有效结合旅游,构成“体旅”一体化产业建设;同期公布了2017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数值,其中体育竞赛和健身休闲活动增长迅速,增长速度达39.2%和47.5%。2019年重庆公布2018年市内体育产业总值达423.99亿元;接待游客59723.7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344.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13%和31.32%;与此同时培育了一批“体育旅游精品赛事”“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体育旅游综合体”,实现了体育旅游产业较高质量发展,响应重庆体育“1+5+1”行动计划,推动全市体育和旅游深入融合发展,开启创建体育强市新征程。2020年四川省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强调体育赛事与城市旅游有效结合,带动当地经济平稳恢复。2020年昆明入围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积极发展体育旅游,多个项目入选全国精品体育旅游项目,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形成规模,以“体育+”创造产业新活力,激活体育产业发展新动能。体育赛事+城市旅游已不在是两个单一体,从宏观而言,国家需要两者有效结合;从中观而言,人们对传统的旅游缺少新鲜感;从微观而言,单一的体育赛事和单一的城市旅游缺少创新,不能吸引世人眼球。体育赛事+城市旅游融合碰撞出双方在实际发展中的共性,提升体育赛事威望,打造城市品牌,树立城市形象,促进城市经济效益逐步增长。

1 西南三省体育赛事+城市旅游存在的问题

1.1 体育部门与旅游部门协调发展机制不健全。

西南地区因职能部门划分不统一,导致不同地区部门划分不一样,有的地区体育与旅游统筹为一个部门,有的地区体育与旅游为平行部门,相互独立,导致整体缺乏协调机制和合作机制。统筹部门地区体育赛事+城市旅游能较好的指挥、统一,而独立部门地区两者仅停留在表面的接待服务等外围层面,在赛事旅游、赛事推广及赛事旅游融合方面并未深入合作。当新颖有创意并且观赏度高的活动开展时,主管部门以治安、稳定等问题对其配套活动进行限制,扼杀了活动开展,阻碍了两者融合发展。

1.2 整体经济水平不高,限制体育赛事+城市旅游发展

西南地区相比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无论从办赛质量、办赛数量、旅游建设等方面相比沿海地区还是有一定差距。随着社会发展,体育赛事、城市旅游对科技含量需求更高,科技含量需要经济做支撑。

图1 2019年沿海地区与西南三省旅游外汇收入对比

由图1得知,西南三省总体旅游外汇收入小于沿海地区,可开发空间有待提升。2019年广东省旅游外汇峰值最高,达205.02亿美元,西南三省总和小于广东省。

图2 2019年沿海地区与西南地区国内比赛体育获奖牌对比

由图2得知,2019年广东获奖牌数仅金牌就有122枚,上海在第二届青运会奖牌数达221枚,表明沿海地区在体育比赛获奖方面不仅数量多,且质量高。2019年上海市承担国际国内大型赛事达163场,业余联赛达6000场[6]。

1.3 体育赛事+城市旅游互动程度低

体育赛事与城市旅游属于不同部门,分别代表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两者运营模式匹配度不高。一方面,当前传统型、粗放型以及单一型的城市旅游运营模式已不满足当今经济时代背景下人们对高品质城市旅游的消费需求,城市旅游应结合多方面城市特色、赛事和文化底蕴转变职能和运营模式;另一方面,传统的体育赛事组织和赛事策划、赛事营销等形式已不能吸引当今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年轻人,不新颖、不创新、不吸引眼球的赛事逐渐被市场淘汰。对已经开发的体育赛事+城市旅游试点区研究得知,体育赛事策划中并没有兼顾到城市旅游环节,导致体育赛事不能满足城市旅游市场需求,两者策划环节脱轨,游客看完体育赛事后没有其他获得感;不能将体育赛事与城市旅游这两个独立部分有效结合,发挥更大效益。西南地区处于体育赛事+城市旅游开放的初级阶段,急需一批既懂体育又懂旅游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又急需开发一系列体育赛事+城市旅游产品。

2 体育赛事+城市旅游的融合发展

纵观全球,体育赛事+城市旅游品牌地区分布在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将体育赛事特征与城市旅游特征有效融合,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打造了城市品牌、宣扬了城市文化,为世界各地体育赛事+城市旅游融合发展提供宝贵经验。文章通过收集、梳理、分析欧美国家、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相关做法,归纳并总结了体育赛事+城市旅游两个行业有机融合的共性包含群众性、观赏性、休闲型、开放性;归纳了体育赛事+城市旅游融合发展的背景,即市场是其发展的主体,优化资源配置是其稳定的途径,制度保障是其巩固的前提。

2.1 体育赛事+城市旅游的群众性

西南地区即三省一区一市,占全国旅游面积的1/3。近几年以重庆、成都、昆明为主的省会城市逐步承办国内外大型赛事,并取得良好效果与反馈。体育赛事的举办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综合实力的体现,赛事的主体是参与者,客体是观赏者,其主体与客体都属于群众范围,需要群众参与,具备群众基础性。特别是群众体育赛事,其规模、规格、辐射面积都需要雄厚的群众基础,重庆马拉松从2011年1.5万人参与到2019年10万人报名,展现了该城市文化魅力、赛事魅力和经济实力;西昌马拉松从2014年的1.8万人到2019年2.7万人开跑,体现了凉山彝族文化风情和群众基础;昆明马拉松从2016年25个国家的1.6万多名选手参赛到2019年35个国家和地区的2万名选手参赛,展现了“春城”的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国爱跑人士聚集于此。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官网报道,2019年四川全省共举办大中小型体育赛事共18700余场(次),直接吸引4400余万人次参加,创当前四川体育赛次场数最多、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体育历史工程量。

图3 渝、川、云近三年国际比赛场次

由图3得知,西南地区三省每年承办的国际赛事逐年增加,成都将打造“世界赛事名城”,建立国际赛事体系,2020年将2018年的21场国际体育赛事增加至24场;重庆、昆明每年对赛事投入也逐年增加。2020年昆明入围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直接带动了昆明体育赛事增长和城市旅游,促进经济增长。

2.2 体育赛事+城市旅游的观赏性

体育赛事举办需要观众欣赏,城市旅游需要游客体验,两者具备共生性质,观赏性将两部分有机结合,促使产业融合、带动城市经济、宣传城市文化、弘扬城市精神。2018年重庆提倡“体旅融合”,结合当地原有特色,建设100多项体育赛事+旅游活动,包括跑步、赛车、水上运动、空中运动、羽毛球赛、极限运动等。体育赛事的举办为当地城市旅游带来别具一格的风情,如彭水阿依河国际漂流大赛、开州汉丰湖国际摩托艇公开赛、江津中国白沙长江龙舟公开赛、哈弗H9汽车挑战云阳登云梯等。从2018年起四川每年承担20余项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数百项国内赛事和其他赛事,在2018年两博会上提出了“体育+旅游”四川玩出新花样的主题;2018年云南省共计14个项目入选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在云南安宁打造“体育+旅游”特色小镇,宣传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弘扬民族团结精神。赛事举办的数量累积促进城市文化、经济、面貌质量的提升。重庆承办的体育赛事呈现出逐年增多的特点,为重庆承办更高级别的体育赛事奠定夯实基础,另一方面体育赛事作为城市旅游的吸引物,为体育赛事与城市旅游互动发展打下牢固根基。

2.3 体育赛事+城市旅游的休闲性

体育赛事举办体现着城市综合实力,从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凸显城市的包容量;城市旅游基于人类历史文化基础,对自然风光、社会风情、人文情怀有纪念、怀旧意义,体育赛事与城市旅游都体现了两者的“休闲性”,也体现了城市的综合实力。云南省安宁市结合国家政策努力建设“体育+旅游”特色小镇,该市目前具有亚洲规模最大的红土地网球运动中心,承担着国内外大中小红土网球赛事1200余场,体育赛事根基雄厚。网球+温泉是安宁市当地特色,打球、泡温泉、游山玩水成为安宁市赛事举办和城市旅游的特色环线,将网球作为引领,充分运用温泉自然坏境,在高原地区打造一个赛事活动多、人流大的体育旅游小镇,对“春城”的宣传和推广起着支撑作用,2017年仅温泉接待人次高达150万,实现旅游收入共计2854亿元,其中大健康产业收入达2.27亿元。昆明以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独特的气候资源和高原湖滨生态优势,正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打造“中国健康之城”。

2.4 体育赛事+城市旅游的参与性

群众体育赛事与城市旅游的主体是参与者,两种产业具有共同属性。参与人数的量反映城市宣传的力度,体现城市文化魅力和城市风土人情。重庆马拉松赛事每年吸引上万名跑者、游客;成都马拉松将国宝“熊猫”作为logo,结合本地旅游资源,开发体育赛事+城市旅游市场,赛事自2017年承办以来,每年人数逐步增加。体育赛事举办和城市旅游不仅增强大众参与感、体验感和获得感,更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宣扬城市文化、展现城市面貌、彰显城市实力。

图4 重庆马拉松参赛、报名规模

从图4得出,重庆马拉松参赛、报名人数增加,为保证社会治安稳定和其他安全因素,参赛人数控制在3万人左右。2015年参赛规模高达3.5万人;2019年通过8年时间努力,报名人数高达10万人,创历史新高,展现了重庆体育赛事魅力、都市风情和城市文化。

表1 重庆市体育旅游区

序号示范区 1都市体育旅游示范区 2体育旅游.万盛示范区 3武陵山区户外运动.武隆示范区 4三峡库区体育旅游示范区 5现代时尚体育旅游.龙兴示范区

2018年重庆市体育局发布《重庆市体育产业加快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力争三年策划、设计、开发出10条体育旅游精品路线和创10个市级体育旅游示范区,促进重庆市“体育+”“+体育”产业发展,宣传城市魅力,为一带一路战略铺好开发之路,为增强成渝经济圈打下夯实基础,为重庆整体经济贡献力量。

3 西南地区体育赛事+城市旅游的战略思考

3.1 发挥体育赛事+城市旅游融合的能动性

体育赛事组织部门与城市旅游组织部门是两个独立系统,转变两者思想,推进两者互动,使体育赛事+城市旅游结合,展现城市魅力。体育赛事部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摆正位置,由内而外进行改革,就体育产业而言,改革其模式,以满足广大群众消费需求。旅游部门积极配合体育赛事部门,升级旅游产业职能服务,放眼高度,促进交叉行业融合,提升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高度,保证“大产业、大融合”的理念落到实处,从旅游策划、路线设计、形象打造等方面着手,营造良好的旅游产业氛围。借助当前“一带一路”战略部署,重庆、成都、昆明等西部网红城市快速发展,在西部、全国乃至世界大力展现城市魅力,让群众认识、了解、喜爱体育赛事+城市旅游的新模式、新风貌、新未来,让体育赛事+城市旅游成为体育与旅游的新路径,并得到相关部门认可和支持。

3.2 提升体育赛事+城市旅游融合的互补性

体育赛事是周期性活动,给群众生活增添色彩、释放压力、提高动力。周期性活动必然引起体育基础设施闲置,造成资源浪费,不利于场地设施可持续发展。城市旅游具有连续性特征,与体育赛事周期性特点恰好互补,从性质上诞生体育赛事+城市旅游新模式。体育赛事规划于城市旅游中,开发城市旅游新内容、感受城市旅游新风景、体验城市旅游新活动,充分发挥体育+旅游的新动力。通过体育赛事举办吸引参赛人流量,进一步宣传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特色,带动城市旅游业发展;城市旅游将体育赛事举办后闲置的场地有效利用,通过带领游客参观、介绍、体验相关体育活动增加闲置时间体育场地的利用率,提升体育赛事的知名度、提高体育赛事经济效应和体育赛事的文化特点。体育赛事丰富城市旅游发展内容,城市旅游缓解体育赛事中场馆闲置、名誉度不高等问题,两者相互衔接,相互弥补,合力展现城市魅力。

3.3 增进体育赛事+城市旅游融合的高效性

体育赛事举办涉及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关联城市规划建设,融合体育+旅游必须放眼城市整体建设规划,具备超前性。在新一轮城市规划中将体育赛事和城市旅游考虑其中,充分发挥两者潜力,提高两者融合效率,确保两者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格局、时间格局和经济格局。体育+旅游融合发展需要多方面支持和验证,包括公安、交通、财政、税务、土地、文化等部门。结合西南三省特有属性和实际情况,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科学方案,保证体育赛事+城市旅游得行有效执行,保障两者融合的高效性。西南三省各具特色,重庆的火锅、成都的小吃和熊猫、昆明的洱海和花卉等特色鲜明,体育赛事+城市旅游必须结合当地特色,制定特色方案、规划特色路线、打造特色文化,将特色内容包含于体育赛事+城市旅游中,形成高端化、专业化的城市休闲旅游地。

3.4 培养体育赛事+城市旅游融合的精准性

体育技术、能力、强度体现出人体美,体育赛事因技术、能力、强度的外在表现具备观赏性、娱乐性、学习性。健康的市场环境是体育赛事成功举办的无形帮手,将无形的宏观手段和有形的监督手段实施于体育赛事管理中,规范体育赛事运营机制,保证体育赛事干净运营和健康有序发展。西南三省地区的自然条件优越,旅游以原生态的风景为根基,结合人文景观传递城市特色。将体育赛事举办时间放置生态环境保养期间利于缓解自然景点承受的压力,保证生态景点和谐发展;利于增加观赏的人流量,增加体育赛事的认知度,升华赛事精神的饱和度,助力体育赛事与城市旅游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赛事+旅游的科学规划综合构成体育赛事+城市旅游各因素的精准性。

[1]郭眉辰,陈林华.“一带一路”体育赛事发展困境与优化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0(5):16-22.

[2]姜付高,曹莉.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影响及其优化研究——以日照打造“水上运动之都”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11):38-44.

[3]张永韬.四川省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6):99-104.

[4]黄海燕,徐琳,骆雷,等.体育赛事与上海旅游业互动发展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37(5):37-41.

[5]申丽萍,王跃,朱洵韬.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旅游的促进机理分析[J].城市问题,2012(9):55-57.

[6]2019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district.ce.cn/newarea/roll/202003/10/t20200310_34455281_2.shtml.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Sports Events and Urban Tourism--A Case Study of Three Provinces in Southwest China

HE Bo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 China)

2020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SKGH076。

贺波(1991—),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产业、田经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体育赛事体育产业赛事
本月赛事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基于“三次售卖理论”我国体育赛事营销模式研究
体育赛事项目管理对体育赛事形象及其管理的影响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体育产业之篮球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