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核心素养

2021-09-30杨建烨

青年文献·理论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高中核心素养

杨建烨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领会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所有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核心素养;策略

2017年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昭示着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发轫。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有其特有的学科特性。新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新课程标准要求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让学生成长为有效的技术使用者、创新的技术设计者和理性的技术反思者。激发学生开放、合作、协商的行动意识,鼓励运用计算思维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

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的教师而言,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深刻领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并在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是一个新的课题。

1.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含义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信息意识是指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计算思维是指学生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学生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开展信息技术学科学习,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信息社会责任是指学生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四个核心要素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共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从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入手,培养和提升高中生的信息素养。

2.培养高中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策略

2.1 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个体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均对自己赋予一定期许,渴望成为发现者、研究者。在高中信息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培养学生“发现者”的角色、身份。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保证课程教学目标的明确性,进而实现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方向的正确引导,始终以学科课程教学目标为中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究信息技术相关问题的欲望。在设计学习目标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紧随新课程培养学生素养的大方向,引导学生采用推理、思考等方式,实现对未知世界的深度性探究,进而提升自我对学科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力。

2.2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所有思维与理论的发展,均是以观察事物、分析经验等基础的。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为实现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周边事物、提取与分析经验性材料。为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积极性,教师可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感染与带动。但是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以高中生现有的认知能力、兴趣与爱好、学习能力等为基础,为其尽量创造最适的学习条件,进而保证他们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去参与信息技术教学、培养与锻炼计算思维能力。笔者认为,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贴近的教学情景,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观察、探究活动的兴趣,实现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有效促进,激发参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过程的主动性。活泼、生动的教学情景,能为高中生合作与沟通构建优良条件,挖掘潜在的思维能力,进而协助写生在抽象思維基础上提升计算能力。

例如,在《信息及其特征》的課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了与台风“维达”相关的视频资料,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列举与“信息”相关的事物,例如广播能传播音乐信息、报纸能呈现出文字信息等。在本次课程中,教师采用合理设置明确学习目标的形式,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周围事物、思考现象、分析客观事物等多项能力。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若能为学生创设良好教学情景,就能有效激发其对课程知识深度学习的能力,积极探寻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事物,最终培养与提升计算思维能力。

2.3 设计灵活的练习方式

“做中学、学中做”是现代教学体系中提倡的一种思想,为有效培养高中生计算思维能力,教师可通过随堂练习的方式,实现对学生思维发展方向的有效启迪。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计算规律、探析计算本质,进而促进计算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在设计课堂练习题目时,教师要保证其具体启迪性、层次性与引导性,保证处于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均能学有所得。同时教师认真分析学生的计算思路,有针对性地协助其不断完善计算方法,以实现对其计算思维能力的有效巩固与完善。在练习计算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相互沟通中,提升自身计算思维能力。

例如,在《使用循环语句解决数列求和问题》课程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计算输出1+1/3+1/5+1/7+......+1/25结果”的题目,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形式其解答,3min后,有学生发现,从s=s+1.0/1;s=s+1.0/3; s=s+1.0/S;w w s=s+1.0/25中,能确定for语句中的循环体、初值、条件和增量。可见,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实现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锻炼与提升。

总之,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深刻领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重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创设数字化学习情境,加强学生探究性学习,以项目整合课堂学习,把握项目学习本质,使学生逐渐形成学科核心素养,进而实现培养信息社会合格公民的总目标。

参考文献

[1] 叶嫣,李培国.计算思维导向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设计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9,29(02):114-118.

[2] 刘伟.计算思维与高职计算机课程融合的基本思路[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04):249-250.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教学高中核心素养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革新的探索与研究
运用“分层教学”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