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历史解释素养培育的几点思考

2021-09-30苏红霞

高考·下 2021年5期
关键词:历史解释核心概念因果关系

摘 要:新高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在新情景下发现问题,调动、整合、应用主干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历史解释能力。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案例,阐述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解释素养培育的要点与方法。

关键词:历史解释;核心概念;因果关系;历史评价

新高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在新情景下发现问题,调动、整合、应用主干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如何辨识不同的历史语境含义,如何理解并区分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以及如何建构历史认识,这些都有赖于学生扎实的历史解释能力。历史解释作为最能体现学生历史学科综合素养的关键能力,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起着纽带和桥梁的作用。因此,培育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成为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首先要解决一个基本问题:历史解释要解释什么?历史解释的对象是“人类社会过往事物”亦即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历史事物(现象)往往是复杂的,包括多个要素,涉及诸多方面,不可能、也没必要一一进行解释。

何兆武指出:“一切历史解释可以说都是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某一事件何以是如此,即它是由于什么原因,这可以名之为‘何以’(why)的问题;(二)某一事件如何是如此,即它是由于怎样的演变历程而来,这可以名之为‘如何’(how)的问题。”[1]邓京力认为,“历史解释通常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概念、方法,以史实为依据、探明历史因果、阐释历史意义和客观评判”[2]。冯一下将“探明历史因果”、“分解历史事物”、“阐明历史意义”、“进行历史评判”作为历史解释的四个要点[3]。

综合专家、学者的看法,结合个人的体会,笔者认为,高中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明析历史核心概念、探明历史因果、正确评价历史价值。

明确了历史解释的重点后,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解释历史。下面笔者结合日常教学案例,简要的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由表及里,明析核心概念,解释“是什么”

核心概念是指能够组织和整合学科自身内容的关键性概念、原理和方法。它能引领学生整合知识体系,把握事物之间本质联系以看清事物本质的重要价值,进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因此对核心概念的精准解读与把握就直接关系到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正确历史认识,从而使教学目标真正得到实现。

解释历史核心概念,需要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即通过对繁杂的历史现象进行归纳总结,理清潜伏于历史现象背后的内在规律与逻辑关系,进而把握其内在的本质。

例如,“人文主义”近代西方思想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教材中有如下阐述:“‘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旗帜,其核心内容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而不是教会强调的灭人欲,以便死后升入天堂;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从盲信的愚昧思想。”很显然,这只是“人文主义”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内涵,并不能完整的体现这一概念的内涵。事实上,人文主义贯穿西方文明发展历程,其具体内涵也随时代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古希腊时期,主要是提倡怀疑精神,强调用人的观察、思考、需求出发去认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而不是简单的归结于“鬼使神差”,进而树立人的尊严与人的价值。宗教改革时期,主要表现为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出人拥有精神自由与灵魂救赎自主权,要求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由思想领域深入到政治领域,提倡自由、平等,天賦人权,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与等级压迫,提出建立一个自由、民主、法治、博爱的理想社会。由此可见,人文主义是一种人类自我关怀的哲学思潮与世界观,其基本涵义就是:强调人性,强调对人的生命与尊严的高度重视;张扬人的理性,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其动机与目标是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使我们更加悦纳自己。理清了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近代新航路的开辟,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与资产阶级革命都是人文主义思潮在经济、政治领域的反映,可以说,人文主义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乃至整个世界近代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的作用。

在准确把握人文主义的核心概念后,学生还认识到“人文主义”不是西方独有,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仁者爱人”,道家的“顺应自然”等都闪烁着人文主义的光芒,进而对中国知识分子重道德修养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了更深的认识,这对学生今后更好的理解分析一些历史与社会现象无疑是极其有帮助的。

二、前后联系,探明历史因果关系,解释“为什么”

探究历史因果关系亦即解释某一历史事件如何是如此,即它是由于什么原因而产生的,这是历史解释着重要解决的内容。在解释历史因果关系时,往往存在着“知因求果”与“由果逆因”两种情况,在现在高考考查中,更侧重于后者,即“由果逆因”,以此来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在“由果逆因”时,时间性是历史解释中至关重要的维度。历史的发展往往具有连续性与延续性,某一历史事物(现象)往往是之前历史发展演变的结果并深深地影响着以后的历史。因此,运用历史的时间轴,从时间因素方面进行逻辑解释是探究历史因果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

例如,在分析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原因时,引导学生以构建历史时间轴的方式回顾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期间中外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如下:

通过回顾,学生对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原因有了较为清晰认识:鸦片战争以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相继失败表明西方资产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一战的爆发进一步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就在中国人民不知该走向何方之时,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并建立了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给处于迷茫的中国人指明了新的道路。与此同时,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无产阶级力量逐渐增强,并在五四运动后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成为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阶级条件。

特别要注意的是,在运用时间因素进行历史解释时,不能简单的将历史事物(现象)之间的先后关系等同于因果关系,也不能仅仅格式化的列举政治、经济、阶级、思想、文化等角度的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其各历史事物(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

例如在分析文艺复兴兴起的原因时,学生往往做这样的解释:基督教会垄断西欧文化教育千年之久,人们生活在缺少理性思维和人文精神的蒙昧之中;14世纪意大利工商业城市兴起,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为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新兴资产阶级崛起与大力扶持,为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阶级基础;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保存,为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文化条件;黑死病的流行,促使人们反省,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导火线,加速了文艺复兴的到来。

这样的解释看似已经解决了问题,但事实上没有真正解决两个关键性问题:(1)社会思想往往具有延续性,基督教会垄断西欧文化教育达千年之久,为什么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就将矛头指向了基督教神学?(2)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什么敢于向垄断一切的基督教发起挑战?为此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补充:

材料一基督教神学观点:上帝创造了世界和人,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证明肉体是罪恶的王国。上帝将人类的始祖逐出伊甸园,罚其终身劳苦。人只有抑制情欲和欢乐,忏悔错误,走完人生痛苦的历程,才能接近上帝,获得永恒的幸福。人本身是鄙贱的,应该消极处世,把一切寄托于来世。

由此可见,基督教神学宣扬的神权主义,蒙昧主义,禁欲主义,来世主义与资产阶级的积极进取、追求财富与物质享受的需要产生了矛盾,为发展资本主义,资产阶级需对教会宣扬的理论进行批判,构建为其发展服务的理论体系。

材料二1054年,基督教在经历了第一次大分裂,分裂为罗马天主教与东正教;

1096-1291年罗马天主教先后发动九次十字军东征,不仅使罗马教廷建立世界教会的企图完全落空,而且期间的一系列强盗行径,充分暴露了其宗教的欺骗性和虚假性,教会的威信大为下降。

1309-1377,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强制罗马教廷迁至法国阿维农地方,并受法王控制,史称“阿维农之囚”。

学生通过上述材料认识到,14世纪时罗马教会势力已经式微,西欧的王权日益强大,在摆脱教会控制方面与新兴资产阶级利益一致,也增强了新兴资产阶级挑战教会的力量。

三、运用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历史,解释“怎么样”。

历史解释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道与理解史实,更重要的在于通过与历史的对话,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可以说,认知是历史解释的最终归宿,唯有形成了正确的历史认知,历史现象中所蕴涵的精神内容、价值取向才能成为人们知往鉴来的历史依据,历史学才实现了其真正的价值。

在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评价时,不能简单的归结为“一分为二”,而必须以唯物史观为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基本历史事实为锚,以正确的价值取向为舵,进行客观分析利弊得失,理性评判是非善恶,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

例如,在学习完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学生充分肯定这场改革的积极作用后,认为其汉化措施,使鲜卑族失去了本民族骁勇的特性,导致其迅速灭亡。

这样子的评价看似遵循了“历史评价应该一分为二”的原则,但如果简单的“各打五十大板”,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显然是不利的。对此,我简单的补充以下几段材料:

材料一: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凡历史上有一番改进,往往有一度反动,不能因反动而归咎改进之本身;然亦须在改进中能善处反动方妙。魏孝文卒后,鲜卑并不能继续改进,并急速腐化,岂得以将来之反动,追难孝文!——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正由于鲜卑等民族的不断加入,才为汉民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汉民族的人口数量日益增加。今天汉族能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离不开鲜卑等民族的貢献。而鲜卑族本身,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而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

——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元(拓跋)弘及其迁都和汉化》

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到,北魏政权的覆灭是由于之后统治者的腐化与内乱,并不是改革的结果。而且孝文帝改革是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改革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推动了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大发展、大进步。这样的评价,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

总之,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应注重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历史核心概念,揭示历史表现背后深层次的因果关系,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与客观评判。当然,这绝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也不仅局限于文中的这几种方法,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何兆武.历史理性批判论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邓京力.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辨析[J].历史教学,2016.6(上)

[3]冯一下.试论历史解释的内容要点——“历史解释与历史教学”专题研究之二[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3)

本文为苏红霞老师主持的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基于学科哲学的高中历史解释素养培育的探究”(立项批准号FJJKXB20-545)阶段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历史解释核心概念因果关系
原因的原因的原因不是原因
做完形填空题,需考虑的逻辑关系
探究刑法的因果关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从官商关系角度解读民族资本主义兴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从新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探讨初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衔接
利用微课辅助高三生物核心概念的理解
有效掌握科学概念的教学实践
挖掘核心概念,发现潜在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