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目化学习中培养高中生学习能力

2021-09-29刘晓燕

中学历史教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弄堂研究型上海

刘晓燕

项目化学习是学生在复杂、真实问题的驱动下,规划和实施项目的任务过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项目化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在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能动性,获得新知。

研究型课程是高中课程体系中一部分。在研究型课程中,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与传统课程相比,研究型课程更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学习方法、研究思维的培养。那么,项目化学习如何在高中研究型课程中进行实践,尤其如何在人文社科类的研究型课程中实践,成为我经常思考的问题。

一、项目简介

开设《上海弄堂》这门研究课,其原因一方面和我所学方向、平素兴趣相关,另一方面更希望学生从民居方面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上海的历史,从而认识并保护自己的家园。

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名片,弄堂作为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它伴随着上海近代化的历程而产生,随着上海的成长而发展。它记录了上海民众生活的点点滴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写照。时至今日,很多老上海人,尤其是在弄堂中生活过的人,都对它有着特殊的情愫,对他们来说,弄堂是家,是温暖的港湾。对很多年轻一代的人来说,弄堂是上海的标志。一提到上海,人们就会提到弄堂。但是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高楼大厦逐渐取代传统弄堂,成为人们居住的选择。

弄堂,在当今时代,如何得以保存?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这些历史悠久的民居建筑?这些建筑在当今又可以获得怎样的新生与发展?……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我们开始了探索之旅。

二、项目设计的基本要素

《上海弄堂》这门研究型课程主要面向高一、高二学生开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修。在一年中,以小组的方式进行项目化学习。项目涉及的内容大致包括几个部分,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弄堂的形成与分布;弄堂的主要类型及功能;弄堂的现存状况及保护措施;现存弄堂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弄堂的未来发展及其展望。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这些问题细化,进行讨论和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自主结成小组,进行课题研究。他们要查阅与课题相关的书籍与资料,并要进行实际走访,进行问卷的设计与分析,亦或是进行访谈。通过上述实践,最终以论文的形式呈现。

在阅读与实践的过程中,大家对弄堂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对上海弄堂、弄堂的存续与发展有了自己的见解。而这些认识和观点,不同于仅仅从教科书中获得的知识,而是结合了实践,其中凝结着自己的思考。对于学生来说,保护弄堂不仅是份责任,同样也是一种传承。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对弄堂的体验和感受中凝结着深深的家国情怀。

三、项目實施的过程

学生课题的研究实践时间为一学年,课上交流与课后实践探讨相结合。在此期间,将分设八个课时的课堂学习与讨论。在课上,大家将研究进展和成果进行及时交流和讨论,并明确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第一、二课时为每年10月初,课上主要进行研究课方案申报,学生确定课题小组,讨论课题的方案,如选题、研究目的、方法、内容和过程。在这两个课时中,经过讨论,大家形成了《上海市中心部分地段弄堂、石库门的保留及未来发展研究》、《上海上海弄堂与洋房文化的对比》、《新式上海弄堂——以田子坊为例》等题目。研究方法以查阅资料与实地走访、发放问卷等形式相结合。在课后,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先了解所研究课题的研究现状。

第三、四课时为每年11月份,大家交流现阶段研究成果,并且讨论假期的研究计划。如陆逸杰、杨承臣在课题《上海市中心部分地段弄堂、石库门的保留及未来发展研究》的研究过程中发现,虽然目前针对弄堂未来发展的论文有很多,但是只是针对郊区零散街巷的分类研究,对于市区复杂结构的弄堂居民区却没有进行分类,也没有具体、长远的分类评估标准。在此基础上,学生明确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力图找寻区别于郊区的市区密集型弄堂的改造利用方案。在假期,大家将进行问卷的设计及其发放,并进行实地访谈。

第五、六课时为第二学期开学初,大家将寒假成果进行交流,将所发放问卷结果等进行分析。如陆逸杰、杨承臣组发现,在15到20 岁间的青年人对弄堂的保护工作有关注且有自己的看法,但同时受访群众也认为造成弄堂在现代社会被逐渐忽视的原因是弄堂的历史用途并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之下,学生的研究目标更加清晰,他们认为如何合理地保留弄堂的文化并且改造开发其新用途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第七、八课时在第二学期六月份左右,主要进行论文写作的指导,讨论学生在已有材料基础上,如何形成文章,如何把握框架性的结构,如何更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而形成较为规范的论文,实现实践和学术的结合。

此外,除了课上交流,学生有任何问题可以线上线下与老师进行及时交流和沟通。可以说,老师全程对项目进行跟进。这样便于准确了解学生课题的进度,并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

四、项目最终成果

经过一学年的研究,研究成果最终以论文的形式呈现,如《上海市中心部分地段弄堂、石库门的保留及未来发展研究》、《上海上海弄堂与洋房文化的对比》、《新式上海弄堂——以田子坊为例》等。在项目化学习中,同学们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现将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一)弄堂的形成与分布

万佳乐、盛郁文组在研究中了解到,“最早的弄堂位于宁波路、河南路和北京路的交界处,被称为兴仁里。19世纪50年代,许多在租界的外国人仿照当时伦敦工业区的工人住宅的样式,建造起了一栋又一栋的房屋,用来租给当时因小刀会起义而流离失所的上海人,这就是上海租界弄堂的起源。一直到1872年,玛意巴建起了如今的兴仁里,上海人民开始了真正的弄堂生活。”[1]

“早年,上海的弄堂主要分布于黄浦江以西、如今的黄浦区内,后来,它逐渐从市区东部向市区西部发展,现存的弄堂主要分布在虹口区、徐汇区、黄浦区等。”[2]

(二)弄堂的主要类型及功能

万佳乐、盛郁文在《上海上海弄堂与洋房文化的对比》中写到,自19世纪末开始,弄堂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萌生了很多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早期较低矮的广式里弄、中西合璧的新式石库门里弄、造型别致的新式里弄、更为近代化的公寓式里弄等等。但是这些造型不一的弄堂有共同的特点,层高在2—3层,排列分布上整齐有序、错落有致。她们认为弄堂的功能性特点主要表现为生活、娱乐、做买卖,留下了人们美好的回忆,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作者笔下描绘了一幅动人明媚的生活情境,使人置身其中,感同身受。

(三)弄堂的现存状况及保护措施

陆逸杰、杨承臣经过实地走访调查,在《上海市中心部分地段弄堂、石库门的保留及未来发展研究》一文中认为,弄堂的现存的问题有:居住环境较差,建筑质量令人堪忧;空间利用效率与土地价值的利用并不相符。且了解到,“目前上海中心城区50年以上的历史建筑约为2559万平方米,用于居住类的约有1477万平方米,其中里弄房屋813万平方米。这部分里弄房屋一成左右将考虑拆除,九成以上都将保留。”[3]进而结合问卷,了解到如何合理保留上海弄堂并且进行改造开发出新用途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在调查中,他们了解到政府目前公布了風貌保护街坊的声明,该项声明“以完整街坊为单位,街坊内拥有一定数量具有风貌保护价值的花园住宅、新式里弄、公寓、公共建筑等历史建筑及其群体。除了建筑以外,街坊内拥有历史形成的道路与巷弄系统、古树名木、历史形成的构筑物、地面铺装、绿化庭院、广场等公共空间,特色鲜明或独特。”[4]且里弄类风貌保护街坊的规划管控应遵循3个原则:一是强调整体保护与肌理保护;二是实现分级保护,明确差异管控;三是兼顾更新利用,探索活化利用。具体的保护措施应该以整体保护为原则,构成风貌保护街坊风貌形态的各项要素可分为建筑与构筑物、空间格局、景观环境、非物质要素这样的四大类。

(四)现存弄堂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尽管现存弄堂进行了一些保护,但仍然有很多问题,弄堂的安全问题需要格外关注(图1、图2)。陆逸杰、杨承臣小组在实地走访的时候发现“弄堂建筑有许多排布不合理,内部狭窄,公共区域的使用,卫生及电线的随意铺设,有些甚至还垂到了地上,与一旁的排水沟和水龙头紧贴,极容易造成安全隐患。而且有些建筑用途性质不明确,如豫园一带老城区,一楼为商铺,为住宅的都有,有些会很大程度影响居民的进出和生活。”[5]

此外,有些居民自发组织的管理保护措施并未受到专业人士的指导,自发修缮间接损坏了弄堂原貌。有些弄堂甚至改造成了现代风格,内部装饰风格遭到破坏,失去了弄堂的本真。有些弄堂进行了商业化处理,且这种趋势愈演愈烈,使得弄堂越来越成为商业化的标志,而没有真正体现上海的文化生活。这些处理方式都使得保存下来的弄堂徒有其表,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弄堂造成了破坏。

既然已知过往,未来便可期。小组成员创造性地提出将弄堂按照不同类型进行评估,分为生活用途类弄堂、商业类用途弄堂、人文历史类用途弄堂、综合类用途建筑以及其他类用途建筑。将弄堂按照不同类型分门别类,加以开发和利用,这不失为未来的弄堂发展提供了方向。看到同学在实践中有了这样的认识和设想,我非常的开心,认为项目化学习在研究型课程中进行了很好的实践。

(五)弄堂的未来发展及其展望

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记忆。弄堂作为上海的名片,如何使她保留本真,而又和当今的时代发展相适应?

陆逸杰、杨承臣小组将弄堂进行分类,不失为一种创造性的尝试。将弄堂清晰定位,既满足了商业活动的需要,也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又可以进行人文活动的参观。万佳乐、盛郁文小组认为改建弄堂需要相应政策的保护和改建,同时认为单单是政府保护远远不够。里弄的保护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当然,弄堂的未来之路该如何走,我们还可以有更多的尝试和探索。

在《上海弄堂》这门课中,我将研究型课和项目化学习相结合。当看到学生通过实践得出的认识和结论,我是欣慰的。在实践过程中,他们进行了自主学习和思考,我想这可能也是项目化学习的本质所在。文科性的内容很难通过具体的实验数字,进行成果的量化,但是这一篇篇文章无疑是他们的思想结晶。关于《上海弄堂》这一话题,其实包含的内容很多,这次只是讨论了其中的一部分议题。在之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探索,探索如何更好的进行项目化教学和学习,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新知,探求未知。

【注释】

[1][2]万佳乐、盛郁文:研究型课题成果《上海上海弄堂与洋房文化的对比》,内部资料。

[3][4][5]陆逸杰、杨承臣:研究型课题成果《上海市中心部分地段弄堂、石库门的保留及未来发展研究》,转引自https://www.sohu.com/a/221613404_747944。

猜你喜欢

弄堂研究型上海
研究型教学在职业院校的应用困境及原因探析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弄堂里
弄堂里
小学数学单元研究型整合学习的探究
基于研究型大学视角下数学课程学习初探
欢乐上海迪士尼
弄堂
弄堂记忆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