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跨学科活动设计
——以“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活动为例

2021-09-26甘靖源蒋慧芳

课程教学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跨学科抗疫培育

文∣甘靖源 蒋慧芳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全民投入疫情阻击战中。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涌现出一批令人敬仰的英雄人物,见证了万众一心的中国力量,同时,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进行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真实情境。本文力图挖掘各类核心价值观培育资源,着力将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观教育融入跨学科活动中。

一、设计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1]。疫情防控是一场没有旁观者的全民战争。在这个特殊阶段,疫情就是最好的课程,伟大的抗疫精神和一线的抗疫典型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生动教材和鲜活案例,跨学科活动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可能路径。

(一)抗疫斗争为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丰富资源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应然诉求,也体现了学校教育的价值立场,更是疫情之下课程建设的旨归。疫情发生不久后,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部署开展“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宣传教育和网络文化成果征集展示工作。[2]通知强调,要结合不同阶段的特点和要求,将抗击疫情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主题贯穿起来,切实把共抗疫情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实践和生动教材。

(二)跨学科活动成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可能路径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非常战役,它来势凶猛、传播迅猛、范围宽广。如果要将其引入教学过程,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培育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单一学科教学已难以满足要求。 因此,结合疫情素材,开展跨学科活动,是实现价值观培育的有效途径。

二、设计依据

1926年,“跨学科”一词首次在西方提出,至今已有90多年历史。[3]以具有中国特色的“跨学科教育”为蓝图,取其之神;再结合STEM模式,对其中出现的“跨学科概念”(Crosscutting Concepts)进行解读和改造,取其之形,从而整体设计跨学科活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框架。

(一)取“跨学科教育”之神,绘制蓝图

“跨学科教育”有别于“跨学科教学”,从命名上可以看出前者更倾向于价值观的培育,侧重“育”的功能。跨学科教育主旨是帮助青少年学生确立人生目标,理解中国语境下的问题及中国社会核心价值。其中有两个观点值得关注[4]。其一,跨学科教育强调个体在面对当下社会所发生的困境时有所体悟与思考。其二,跨学科教育的终点强调的是“了解之知”与“体悟之知”的有机融合,即不局限于读书与聆听之“学”。由此可知,“跨学科教育”的起点体现了对中国社会问题的关注,把个人情感与道德情操置于较高地位;终点则是让心性获得自由,培养独立“思”的能力,这与通过跨学科活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目标有相通之处,值得借鉴。

(二)借“跨学科概念”之形,勾勒框架

如果说“跨学科教育”从“道”上给予我们指引,那美国的STEM模式,特别是其提及的跨学科概念则给予我们“术”上的启发。2012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颁布的新一轮的科学课程改革领航文件《幼儿园到12年级科学教育框架:实践、跨学科概念及核心概念》(以下简称《新框架》)将STEM教育纳入国家标准。[5]《新框架》中科学课程的三个维度——实践、跨学科概念和核心概念紧密联系、互相促进,将以往的科学课程中线性、零散、互不相关的内容系统串联,并与社会生活其他领域息息相关。[6]其中,跨学科概念是涉及科学、数学和技术等各个领域的最基本的概念。这些概念超越了学科界限,反映出不同学科的内在统一性,并且相对稳定,它侧重跨学科内容的组织;核心概念是组织整合某个学科自身内容的少数关键概念,它多用于整合某一学科内的知识。

由此,中小学生跨学科活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框架的三个元素得以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社会问题和彰显核心价值观的各学科内容。

活动框架三要素紧密结合。最内核的是国家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环是基于中国语境下的问题探讨,最外围则是探讨这些问题所需要的跨学科知识,三者构成课程有机体(见图1)。

图1 培育国家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跨学科活动设计框架

三、活动设计

依照中小学生跨学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框架,选取“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作为活动主题,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并践行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跨学科意识,形成良好的融合视野和整合思维,掌握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见表1)。

表1 “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学习活动

(一)子主题一:宣传“战”疫驱毒,你我共同担当

学生通过了解此次疫情实况,应当更加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主要包括以下活动环节:①收集数据,追踪疫情。通过网络等多种方式调查疫情数据,制作成疫情表格和条形统计图,包括确诊人数、疑似人数、重症人数、死亡人数、治愈人数等,学会从数据中分析疫情。②科学探究,追根溯源。提供科学的读物,组织学生探讨:新型冠状病毒与之前的SARS-CoV、MERS-CoV有什么异同?这些病毒是通过什么途经进行传播的?③号召动员,敬畏自然。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设计各种科学合理、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写一份《人与自然和谐》的倡议书。

(二)子主题二:团结抗疫,体现政治文明

教师通过展示团结抗疫的种种表现,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政治文明。主要包括以下环节:①手绘地图,援鄂实况。学生用画地图的形式展示全国19个省份对湖北省武汉市以外其他地区的对口支援情况,这是党中央统一指挥下全国一盘棋的具体实践。②图文介绍,雷火神山。组织学生查阅雷神山、火神山建设的资料,感受“中国速度”与“中国实力”,解读其命名的由来,展现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战胜疫情的信心。③激发情感,传递文明。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也对我国的制度优势给予了高度评价,要求学生写一篇英语短文,把抗疫中的动人时刻记录下来,向世界传达中国政治制度的文明。

(三)子主题三:群防群控,体现民主力量

学生通过此次抗疫体会民主的力量。该主题活动环节为:①理性思考,何谓民主。1991年国务院发表题为《中国人权状况》的白皮书,指出中国民主具有广泛性、真实性等特点。民主,特别是在武汉暴发疫情期间,是人民群众身边的民主,是广大人民群众用来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有效方式和手段。②搜索提炼,民主事例。群众参与意识的加强、参与方式的多样、参与力度的增大都是基层民主发挥力量的重要体现。教师组织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武汉社区集中民智、发挥民力抗击疫情的具体案例并进行分析。③推广典型,宣扬民主。学生把观察到的社区的优秀做法记录下来,弘扬当中的优秀事迹,凝练主题,配上照片,写成一篇通讯稿,宣扬民主自治的精神。

(四)子主题四:武汉,一个英雄的城市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钟南山院士含泪说‘武汉本来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体会家国情怀:①钩沉往事,架设桥梁。首先进行快问快答,哪个年份终结帝制?哪个城市热血首义?什么事业扭转乾坤?什么遗愿既悲痛欲绝,又鼓舞人心?(参考答案:辛亥年;武昌;革命;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然后,讲解武昌起义在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和革命党人的巨大牺牲与伟大贡献,向先辈致敬。②叩问现实,抒发情怀。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理解在抗疫中“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中国胜”的原因,理解祖国的安宁应当由我们一起守护。③成风化人,润物无声。学生制作海报,表达对武汉必胜、中国必胜的信心。

四、设计策略

在培育学生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当中,需把握以下设计策略。

(一)以主题引领跨学科教学,提升教育效能

恰当的主题是串联不同学科内容的“桥梁”。在教学设计中,应始终以选取的现实主题为引领,将跨学科教学实践活动作为载体,采取多种方法,指向核心价值观培育。此外,在跨学科培育核心价值观课堂中,需要把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要发展目标。如果在实践的过程中,把学科教学置于首要目标,弱化核心价值观的地位,那么就会陷入“无教育的教学”的困境。

(二)以个人—社会—国家为框架,形成完整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除了利用跨学科活动培育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还可设计相应主题活动培育个人和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之间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互补性。此外,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差异,要结合实际,挖掘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为不同学年段找准不同的切入点,然后进行设计,实现学习进阶,使得整个课程内容开发具有层次性、系统性。

(三)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改善对话体系

在具体的选材和组织形式上,要充分考虑学生学情、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以及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脱离学生实际水平的任务会让学生心生厌倦,重复浅层的活动无法直达学生内心,机械乏味的说教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在教师设计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四)理解核心价值观现实性,获得心理认同

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主要包括理性认同、情感认同和自觉践行三个维度,三者有机统一。[7]在进行跨学科活动设计时,首先,需要以培育理性认同为切入点。例如,教师鼓励学生搜集防控疫情相关资料,根据资料进行自主分析并形成理性判断,以及自己的价值观念。其次,以形成情感认同为关键点。如教师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抗疫过程中承担责任,用责任感承载情感认同。最后,开展跨学科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猜你喜欢

跨学科抗疫培育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