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核心素养的落实路径
——以人教版“等高线地形图”为例

2021-09-26缪细英

课程教学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等高线核心素养

文∣缪细英

随着《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发布,“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核心素养并非与生俱来,核心素养的达成依赖各个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和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地理核心素养是体现地理学科价值的关键素养,主要由“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要素构成。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能力、地理方法、地理观念和地理思维的凝练与升华,是中学地理课程的核心目标,中学地理教学应该围绕这个目标展开教学。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视角精心整合、设计各种素材,充分利用地理素材创设性地开展系列探究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渗透地理核心素养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让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地理课堂中得到真正的落实。

地理图像作为地理教学中的第二语言,是地理学科特有的信息综合载体,也是学习地理的必备工具。作为立体地貌形态投影在平面上的等高线地形图,学生往往对等高线的特征、判读及等高线地形图与实际地形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缺乏过程的理解和思考。针对教学中的问题,笔者在教授本课时,以电影《攀登者》素材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看动画视频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设计“山体部位我来辨”实践活动,让学生课前亲自动手制作立体模型,课中通过在立体模型上插放小旗子和贴上标签等操作实现空间的转化,突破本课难点;通过“攀登者真人秀”活动,把等高线地形图应用到关于攀岩、漂流、路线选择、大坝选址、道路的修建等生活、生产布局,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实现以“人地协调”地理思想为统领,落实课程标准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具体教学流程见图1。

图1

一、结合生活案例,核心概念“情境化”

杜威提倡“教育即生活”,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离不开生活,在教学中融入生活情境才是“真学习”。地理概念具有高度抽象性,把地理概念融入一个地理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信息的分析与解读、情境问题的质疑与解决中去学习和运用地理概念,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地理概念的学习效率与效果,而且是在新课程背景下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1]

本节课设计了以电影《攀登者》为主线的教学思路,不仅将分散的知识点相互融合,让课堂更加灵动顺畅,同时也使学生对地理概念背后所蕴含的知识有实际的感知和认知。在进行“海拔”“相对高度”和“等高线”等地理概念教学时,本节课摒弃了“讲、读、背”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直观形象的珠穆朗玛峰情境进行地理概念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地理事物,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并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发展。教学设计见图2。

图2

二、利用信息技术,思维盲点“直观化”

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把丰富的信息多视角、多维度地传递给学生,轻松突破思维盲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学生在平面图上进行地形的判读,构建抽象的等高线地形图与实际地形的联系,这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讲是一个思维转换的困难点。因此,在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中,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动画进行演示和讲解。首先,从侧视、俯视各个视角呈现山脉,并把山脉上相同海拔的点连成线,即绘制出等高线。然后,从俯视视角呈现山脉,并让山脉消失,呈现出各条等高线垂直投影至水平面,即形成等高线地形图。

短短几十秒时间,多媒体动画就全面、立体、动态地呈现了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和过程,降低了学生对抽象地理概念的认知难度,发展了学生的地理空间转换思维,初步建立了空间转换的观念。

三、设计动手实践,学习过程“体验化”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获得新知,顺应认知规律。由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不足而无法理解立体地形到平面地图的转换,思维障碍导致本节课难点的形成。这就需要通过设计有效的实践体验活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深刻的自我体验。本节课课前以小组为单位,用轻黏土制作了“等高线模型”学具。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山体部位我来辨”探究活动:第一步,在课前制作的模型有关部位上插上小旗,并对照模型,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贴上相应部位标签;第二步,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等高线地形图,总结地形部位特点。这种让学生亲自参与“立体到平面,平面推立体”的转换过程,不仅很好地帮助学生实现立体模型与平面图形之间思维的有效转换,通过感性认知建构理性思维,打破抽象思维不足的局限,而且学生所学知识源于自己的发现与总结,这种生成性的学习更有利于由浅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活动一:山体部位我来辨】

1.请在山体模型的相应数字位置插上小旗。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相应数字位置贴上标签。

3.判断B、C两坡的陡缓。

4.对比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观察不同山体部位的等高线特征。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面的表格。

地形部位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特征盆地等高线闭合,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中间,四周鞍部位于相邻的两个 之间的部位陡崖等高线山谷等高线弯曲部分向数值(高/低)处凸出 山脊等高线弯曲部分向数值(高/低)处凸出

这种实践操作的过程,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同时也是学生深刻体验的过程,深入感知三维立体地形和二维平面等高线地形图转化的过程,也是问题发现的过程。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错过、质疑过、合作探究过、体验过,所以有了知识建构、思维创新、探究乐趣,有效将等高线这一知识点化抽象为具体,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层面,掌握地理原理,建立一定地理空间思维,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四、巧设问题情境,知识构建“自主化”

指向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问题式教学,要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情境的创设与提出,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活动的设计,使其在自主构建的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深度理解。[2]在等高线的应用中,本节课设计“攀登者真人秀”活动,设置情境,利用问题引导,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活动二:攀登者真人秀】

A组任务:找到山体的最高处,进行日出风景拍照和自拍,但要注意安全。B组任务:和漂流运动员们一起去漂流体验,请从A、B、C、D四地中找到合适的山体部位。

(续表)

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在运用高等线地形图分析山体不同部位特征的基础上,不仅对区域地理环境有了整体的认识,同时也了解到区域内各个地形部位的坡度起伏、地形地貌、河流水文等自然要素特征差异,而且会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发展的观点,进行区域分析与评价,并进行合理的人类活动规划,把等高线地形图应用到关于攀岩、漂流、路线选择、大坝选址、道路的修建等生活生产布局。这样的教学活动,着眼于学生的素养提升,通过引导学生不断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逐步构建知识,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在探究活动的总结评价中,教师提出“真正的户外攀登还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逃生技巧”,并设计问题情境“在野外考察时遇到山洪,应该选哪条线路逃生”,让学生学会逃生,学会守护生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在人地之间构建了美好的状态,渗透“人地协调”的地理观念,有效落实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五、借助自制模型,抽象知识“形象化”

在地理空间认知方面,初中生的地理空间知觉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还不够健全,他们的思维形式多偏向于形象思维,认知过程易受具体形象影响。[3]本节课课前,教师尝试制作了探究活动所用的等高线地形图的模型,用实物最大限度地还原了该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环境。

在对学生的“攀登者真人秀”活动进行点评、总结时,教师借助直观形象的自制等高线模型教具进行操作演示,让学生通过多维度多感官感知,仿佛身临其境地感知地形部位,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活学活用地理知识和技能。

猜你喜欢

等高线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应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地形图的阅读
一种基于Fréchet距离的断裂等高线内插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