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本课堂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研究

2021-09-26李欢

课程教学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学情语文设计

文∣李欢

以教师、教材为中心是传统师本教学模式的典型特征,与当前我国新课改相背离。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部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1]这是站在国家教学大纲的立场上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其核心观念在于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与新课改理论相得益彰,郭思乐教授提出了生本教育理念,这是为了学生乐于学习而设计的一种教育,突出学生地位,突出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2]生本课堂即以生本理念为基础展开实际教学活动,而教学设计直接影响课堂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把生本课堂的核心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最大化地利用。

笔者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去年的树》《落花生》《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为例,在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索如何在教学设计中有效地渗透生本理念,以有效搭建生本课堂,将知识点转向思维点,把课堂的主动性还给学生,提升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在自主建构知识过程中成长。

一、生本课堂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原则

生本课堂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有一定原则,它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根据学生差异,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一)以学定教原则

以学定教,顾名思义,教师的教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学情定义教学,以学法制订教法。随着生本理念的推广,诸多教育者积极展开了与之相关的探索,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邱学华老师的“先试后导、先练后讲”,杜郎口中学建构的“三三六”教学模式。“以学定教”原则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地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个性,并以此为基础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技能。[3]语文教师要在充分把握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语文教学设计。将“以学定教”的原则落实到教学设计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意料之中”的教学情境,还应当将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料之外”的事情考虑进去。实际上“以学定教”的原则也强调了教师的作用,也就是说展示学生的学习个性和各种能力与习惯的培养过程;创造学生自主、有效的生本课堂离不开教师的科学教学环节设计和引导。

(二)知情合一原则

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目标主要包含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三维目标并非互相分割的独立的个体。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以认识为基础,反过来,情感的发展也会推动学生认识的发展与提高。学生有着鲜活的生命和无限的求知欲,在生本课堂中教师要把学生的求知欲推向顶峰,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知情合一原则强调教学设计除了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取与积累,也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的具体状况,力求在课堂中促使学生知情共振,以情促学。

(三)创新性原则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促进学生的发展应当注重教学设计的创新与学生思维的创新,这一原则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拘泥于教学大纲。正确的做法是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各个阶段积极运用创新思维。在教学设计时,教师有必要对手中的教材进行二次开发,通过取舍、简化和拓宽等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序列化组合以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并精心设计教学,积极开发生活中的新资源,给学生带来课堂以外的新知识。教师要充分运用新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指导学生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但是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创新的度,过度的创新超越学生的可接受度反而不利于生本课堂的建构。创新性原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打破常规,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

(四)反思求是原则

生本课堂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设计中思考生本教育,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反思生本课堂,依据现实课堂上呈现出的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况设计教学。在这里强调教师进行反思,主要目的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专业的教师运用专业的知识和专业的能力进一步推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及全面发展。这一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语文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及时反思,并结合所学经验探索在生本教育理念下进行全面审视,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提供保障。语文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全面、全程收集与教学相关的各种信息。除了课堂上的观察,还有教学前的计划和教学后的反省、思考。于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而言,反思求是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回顾”,它要求教师借助先进教育理论和行动研究,经常性地反思教学设计,积极探索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努力提升教学设计效果。

二、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不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尽如人意,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学情分析存在偏差

了解和研究学情是教学设计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生本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精准分析学情。多数语文教师肯定学情分析在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教学设计中却存在着学情分析出现偏差的情况。以阅读教学为例,小学语文教师在潜意识里总认为学生没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因此在他们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也存在一定的偏差。[4]于是就造成了这样的结果:教师费尽心思地引出课文,试图让学生有新鲜感,但于学生而言,却是毫无新意。影响教学设计实际效用性的其中一项重要因素就是了解学情,然而有的教师固守教学参考书,或过于低估学生的已有基础或过分拔高学生的基础。例如《去年的树》这一则教学设计片段:

通过阅读文中四次对话,点名朗读和教师范读体会童话中角色的情感,初步接触拟人体童话的特点。思考问题:

1.结合故事背景想一想小鸟和大树、树根、门先生及小女孩对话时的语气是怎样的,结合人物角色揣摩对话语气。

2.大树、门先生和小鸟本是不会说话的,这则童话中它们开口说话、唱歌,想一想我们已学过的童话中还有没有类似的情节,联系这些童话总结拟人体童话的特点。

教师在设计《去年的树》的深入研读部分时,从四组对话切入童话角色情感,这既符合学生的实际,也是有必要的。本来让学生结合故事背景,通过朗读总结拟人体童话的特点并不难,多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都能做得到。可是这名教师为了体现这一环节是深入研读,在教学设计中提出了“拟人体童话”这个新知识点,新知识点的提出与之前的教学环节衔接并不恰当。这是小学三年级一篇课文,显然这样的教学设计对学情的理解有偏差,所以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设计过于被动

教学目标决定教学设计效果,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目标设计以高度凝练的方式规定了教学的基本要求,影响教学设计中教学的深广度和教学策略的选择。每一堂课都必须有清晰而明确的教学目标,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只想着照搬参考书上的教学目标而不是依据学情主动设计,于是就出现了比较普遍的、不合理的教学目标呈现。

例如《落花生》的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课7个生字,会认1个生字,会用“居然”造句2.领会课文内容,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详略写部分,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这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段教学目标设计并不合理。首先,教学目标中的行为条件和程度的设计是宽泛的,这就使得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可检测性不强、难以评估。我们难以知道学生是否掌握了生字词,是否领会了课文内容,掌握与领会的度是难以把握的。其次,公式化地套用了三个维度,忽略了其合理性。《落花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学情境中的教学目标是有一定差异的,乡村地区的学生对花生的了解更多,他们在理解这篇课文时相较于城市学生的文化背景是更为丰富的。最后,教学目标的主体由教师变成了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详略写部分,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符合生本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的要求。

(三)教学设计理论缺乏更新

生本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了解学生如何学习语文,学习语文的过程是怎样的,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及时更新教育理论,如小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左、右脑的发展特征,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综合性学习等不同知识类型的学习过程和特点等,关注最新的语文教学研究成果并在教学设计中吸收新的教学观念。[5]

有一些小学语文教师没理解教学设计真正的内涵,把教学设计和传统备课相等同,认为教学设计只不过是换了种说法。还有部分经验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师认为教学设计是新教师的事情,自己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无须进行教学设计。这些现象表明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及时更新教育理论,将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相等同。此外,有关教学设计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之间的矛盾是比较突出的,即使有些教师掌握了最新的教学设计理论,也意识到了新的教育理论的重要性,却因为缺乏教学设计操作层面的技能,他们没有办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切实贯彻和落实新的教学设计理论。

(四)作业布置缺乏层次性

作业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部分,是对学生学习完这节课之后的知识强化,作业还承担着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作用,人的发展具有差异性,不同学生学习基础和能力也是不一样的。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忽视了这一点,在布置作业时以同一标准要求全体学生,在作业难度与数量上缺乏区分度,运用同一层次作业标准要求所有学生。例如下面这则教学设计片段:

师:课文的学习马上就要结束了,我想给大家留个小作业。文章中出现了许多角色,文章外其实还隐含着许多相关的人物。请大家尝试站在不同角色(至少 2 个)的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思考或者看法, 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小短文。(多媒体展示:护林员、伐木人、大树…… )

这则教学设计片段为一名教师对《去年的树》的作业设计部分,笔者认为这个题目对于三年级大部分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讲,这个题目对学生的移情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约200字的小短文对于刚由写话阶段转向习作阶段的大部分三年级学生而言有难度,可能会打击他们学习语文的自信心。除此以外,语文教师布置的作业对于语文学习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可能过于简单,不能有效地激发学习欲望。缺乏层次性的语文作业设计不能满足生本课堂的要求,不利于学生学习成效的提高。

三、生本课堂理念下的教学设计策略

(一)学生参与教学设计

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学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和兴趣,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的过程必须通过学生自身活动才能得以实现。[6]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设计,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参与教学设计的机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积极吸纳学生意见,把文本对话中学生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到建构生本课堂的过程中来。

(二)创设教学情境

生本课堂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小学语文教师要创设以学生为本的语文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课堂思维活力,从而削弱学生对语文文本的疏离感。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为例,教师在分析教学背景时考虑到生本教育理念,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特别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的导向作用。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生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不同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也是不一样的。在语文课堂上要让学生真切地感悟生命的内涵和意蕴,把课堂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从而获得对人生独有的情感体验和有益启示。因此,这名教师采用一段视频导入,这段视频以学生的口吻诉说故事,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儿童语言表达的特点,以情感人,以此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促进了语文生本课堂的构建。

(三)教学设计层次化

教学设计层次化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设计过程中,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差异化的知识基础与理解潜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资料的选择、教学步骤的设计以及教学方式的设计有针对性,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又提优补差。例如,在教学设计中,对语文基础比较好的学生,除了设计一些比较简单的基础题让他们巩固知识,还应当让他们独立地探索思考有挑战性的题目。对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要考虑到他们在课堂上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预设有效方法应对。对中等生,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要求他们先独立复习巩固,认真完成基础题,然后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小学语文教师在生本课堂中面向每一位学生,需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生本课堂中观照自身的潜在价值,提高师生对话质量。除此以外,教师在作业布置上也应当具有弹性和层次性。例如下面这则教学设计片段:

A层:以“生命是什么”为题写一首诗,也可以写一段生命的感悟,还可以像作者一样写一件事,让大家感受生命的存在。

B层:积累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课外阅读推荐:杏林子《和命运较量》、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在这则教学设计中,教师布置了A层和B层两个层次的作业供学生选择,此外还有与《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推荐,其中A层作业更加适合语文学习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对于他们来说这个题目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符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能起到提优的效果,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这个题目可能会打击他们学习的兴趣。B层作业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来说也能完成,但是缺乏挑战,基础较差的学生做B层作业可以帮助他们积累语言知识。

(四)训练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依赖于师生的双边活动,在小学语文生本课堂中,教学机智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学机智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够依据事实上的教学内容,设计灵活、有弹性的教学方案,并能够灵活机智地应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训练教学机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地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发生的多种情况,在生本课堂中为学生留出足够空间。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给定一个情境让师生进行即兴互动,超越教学目标提前预设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加强教学设计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语文教师要在不断地积累经验中训练教学机智,使教学设计为动态生成而设计,将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有机结合。

生本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应当将“学生的学”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自主地参与课堂。生本课堂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科学化、艺术化的过程。教师要结合以学定教原则、知情合一原则、创新性原则以及反思求是原则针对教学设计中存在的学情分析偏差、教学目标设计过于被动等问题进行改善,构建有活力的生本课堂。

猜你喜欢

学情语文设计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让学情分析贯穿教学的始末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