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趣:小古文教学的应然策略
——让小古文教学“妙趣横生”

2021-09-26刘吉才

课程教学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古文古人情境

文∣刘吉才

从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部编版语文教材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部编版教材进一步优化选文,显著增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在小学阶段总共编排了129 篇古诗文,约占总篇目数的30%。篇目之多、比重之大,前所未有。这129 篇古诗文,包含古诗词、文言文、古典名著等多种形式,其中小古文就有14 篇。小古文,即篇幅短小的文言文,是古人日常生产活动的真实写照,也是古人文化生活的具体描绘。学习小古文,对于学习古人表达方式、培育学生家国情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古文由于篇幅短小、内容生动、语言精练、含义深刻,特别适合小学生阅读。我们在使用部编版教材的时候,要从部编版教材的这一特点出发,着力做好小古文教学工作,充分凸显教材传承传统文化、培育家国情怀、铺垫文化底色方面的价值取向。

纵观常态小古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无趣、少趣的现象,这和小古文教学所采用的学习流程密切有关。当下的小古文教学一般采用以下学习流程:一是解释型。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逐字逐句解释意思,做到字字落实。这种学习流程以单一的释意贯穿始终,造成形式上的无趣。二是资料型。教师根据小古文内容远离生活的特点,补充大量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资料远离学生生活,造成内容上的无趣。三是专题型。教师引导学生以课文为起点,从背景到个人生平,全方面呈现,将小古文的学习过程变成个人研究专题。这种学习流程学生参与偏少,造成过程上的无趣。这三种学习流程,没有从学生和小古文的特点出发,目标定位不准,学习内容单调,学习形式单一,导致整个教学过程无趣、少趣。

这就要求教师切实转变观念,从学生实际出发,着眼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传统文化的传承,着力寻找小古文和学生之间的连接点,古今衔接,古为今用,聚焦内容,聚力形式,在“增趣”上下功夫,让内容熟悉起来,让形式活泼起来,让小古文教学真正贴近学生实际。下面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具体介绍小古文教学的“增趣”策略。

一、品味词句,觅语言之趣

语言是组成课文的基本材料,也是课文表情达意的基本单元,更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基本立足点。小古文的学习也是如此。这就要求教师从小古文的特点出发,从读懂字词起步,引导学生了解意思、体会内涵,夯实小古文学习的基础。为小古文教学“增趣”,首先要从品味词句开始,引导学生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了解古人特有的表达方式,体会古代语言独特的魅力。

语言是小古文学习的起点,也是小古文教学“增趣”的起点。小古文创作年代久远,距离学生生活遥远,客观上造成学生理解较为困难。这就要求教师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拉近学生与小古文的距离,增强小古文学习的趣味。教师要立足小古文和学生实际,从字词入手,从“增趣”着力,在觅语言之趣中夯实字词学习的基础。一是觅字形之趣。古汉语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字形会发生很大变化。而这对当下的学生来说,知之不多,也产生好奇。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小古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词,通过溯源的方式,在研究字形演变中,感受古人造字之美,体会古代语言独特的魅力。像上例,教师通过“竞”的字形变化,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字词的意思。二是觅字义之趣。古人的生活和今人相比变化很大,表现在语言层面,就是古今意思会发生改变。这同样会激起当下学生探究的热情。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字词古今意思的变化,感受语言的丰富内涵。像上例,教师通过“走”的意思变化,帮助学生丰富字词的深厚内涵。三是觅表达之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今的表达方式会发生很大变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古今表达形式的变化中,体会古汉语独特的魅力。像上例,教师将小古文与现代文对比出示,通过古今对比方式,透过字数的明显变化,让学生直观感受古代语言的简洁之美。

二、创设情境,悟内容之趣

学习小古文,不仅要读懂字词的意思,更要借助字词,了解古文内容,走进古人的生活场景,感受古人独有的表达方式。为小古文教学“增趣”,需要教师从古文内容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创设教学情境,还原古人的生活场景,充分感悟小古文内容之趣。

执教《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师注意从小古文特点出发,着力在了解意思、把握内容上下功夫,引导学生跨越千年时空,进入课文情境,与古人进行直接对话。首先,自读了解内容。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由字及词、由句及篇,以“竞走取之”“唯戎不动”等关键词句为突破口,在字字落实中,了解词句意思,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其次,情境丰富内容。为拉近学生和课文的距离,搭建理解的桥梁,教师抓住“多子折枝”,通过图片出示等方式,把学生带到当时的场景,在“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中,还原故事情境,体会故事内容的有趣。最后,想象拓展内容。小古文语言简洁凝练,言简意赅。教师抓住“唯戎不动”,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此时,王戎会想些什么呢?学生通过角色互换,把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聪明机智的王戎带到大家面前。

了解意思是学习小古文的重点。为激发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理解,入选教材的小古文大多有具体的故事情境。教师要从小古文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还原故事场景,进入故事情境,充分体会故事内容之趣。一是悟意境之趣。入选教材的小古文一般都和具体事件联系在一起。这就要求教师基于小古文原有内容,通过图片呈现、视频播放、音乐渲染等多种方式,把学生带入课文的具体情境之中,体会意境之趣。像上例,教师抓住“唯戎不动”,在还原诸儿与王戎的不同表现中,形象体会故事的意境之趣。二是悟意象之趣。故事的意境总是由具体意象组成。其中有代表性的意象,往往在了解故事内容、领会故事主旨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从课文具体实际出发,抓住有代表性的意象,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读懂意象背后的深刻内涵,打开故事解读的突破口。像上例,教师可以抓住“多子折枝”,在想象枝繁叶茂果丰的同时,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王戎看到的仅仅是李子吗?这些“李子”正是呈现在诸儿面前的虚假表象。只有透过这些虚假的表象,才能领悟背后的深刻内涵。三是悟意蕴之趣。小古文一般通过通俗易懂的故事,表现古人的聪明才智,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教师在引导学生读懂故事内容的同时,需要透过故事内容,和古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进一步体会故事背后的深刻内涵。像上例,教师可以抓住“竞走取之”“唯戎不动”这些鲜明的对比,想象丰富具体情境,深入体会遇事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不能盲目跟从的道理。

三、优化形式,历过程之趣

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从这个基点出发,基于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小古文学习也是如此。为小古文教学“增趣”,不仅体现在品味词句、创设情境上,更需要引导学生优化形式,用儿童化的学习方式,通过游戏、手势、表演等多种方式,在读中觅趣,在演中显趣,享受小古文学习的乐趣。

执教《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师需注意从学生和小古文的实际出发,着力优化形式,改进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小古文学习的乐趣。首先,在读中起步。教师高度重视朗读在小古文学习中的作用,先让学生在文中画出朗读节奏,然后边读边拍打节拍,读出小古文应有的韵味。其次,在演中丰富。小古文内容丰富,情节生动有趣,特别适合学生表演。教师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自选角色,然后合作讨论表演细节,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练,在演中进一步丰富故事内容,彰显内容之趣。最后,在创作中提升。小古文内容不仅有趣,还给学生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在把握内容、领会主旨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或创作小漫画,配上简要说明;或续写故事,想象第二天诸儿又来到此地的情景,让学生在创作中进一步提升对故事的认识,放大故事的语用价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过程都要基于这个出发点、立足点。小古文创作年代久远,又采用古人的表达方式,往往比较单调、枯燥。这就要求教师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着力改进方法,优化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会小古文学习过程的乐趣。一是在读中觅趣。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大法。”小古文的教学更是如此。教师要从语文教学的这一基本特点出发,引导学生以读为手段,在读中了解内容、习得方法,在读中感悟形象、领会道理。对于小古文而言,优化读的形式尤为重要。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采取分小组读、分角色读、师生合作读、赛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享受朗读的快乐。像上例,教师通过画节奏、打节拍等方式,进一步丰富读的形式,让学生深度参与到朗读过程中。二是在演中显趣。小古文内容生动,往往富有童趣,特别适合表演。教师要从小古文的这一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在表演中丰富对故事的认识,深化对故事的理解,体会表演带来的愉悦。当然,教师需要加大对表演的指导力度,引导学生学会分配角色,明确表演的重点,充分发挥表演的语用功能。三是在创中觅趣。作为古代人的表达方式,小古文彰显着古人无穷的聪明才智,也给学生的二次创作留下了宝贵的空间。而且,小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能从故事中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教师要从小古文和学生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小古文的理解,体现小古文的张力,体会创作的乐趣。像上例,教师引导学生创作小漫画,就是将图文有机结合,形象展现;鼓励学生续写故事,就是习得方法后的二次表达。

小古文作为古诗文的一部分,是部编版教材的重要内容。只要我们一切从学生和小古文的实际出发,改进方法,优化过程,品味词句,觅语言之趣,创设情境,悟内容之趣,优化形式,历过程之趣,就一定能走出小古文教学无趣、少趣的误区,激发兴趣,夯实基础,走近经典,传承文化,凸显小古文的“大”价值,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猜你喜欢

古文古人情境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好玩的古人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古人怎么洗澡?
古人到底姓什么?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