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成都女性的电影参与

2021-09-22游佳

今古文创 2021年35期
关键词:电影

游佳

【摘要】 民国时期,电影作为一种新的休闲娱乐方式传入成都,丰富了成都女性的文化娱乐生活,促使成都女性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由传统走向现代。同时,传统的与西方的两种文化发生碰撞,并且持续发展,丰富了成都的城市文化。另一方面,从社会舆论以及政府对女性追求时髦的批评与限制可以看出,成都的社会观念在近代转型中呈现复杂性。

【关键词】 成都女性;女性文化;电影

【中图分类号】J9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5-0085-02

女性的休闲娱乐生活是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女性休闲娱乐活动的变化反映了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女性的自我认知和社会对女性的认知都在发生变化。成都地处西南内陆,开放时间晚,工商业经济不发达,城市化进程缓慢,女性的休闲娱乐方式单一。民国时期,成都的近代工商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电影作为一种全新的娱乐方式传入成都,对成都女性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使女性在外观和思想观念上由传统走向现代,推动了成都女性的现代化进程。

一、电影为女性提供了全新的休闲娱乐方式

由于成都近代工商业发展缓慢以及受传统礼教的限制,女性休闲娱乐活动的范围狭小,传统的公共娱乐场所仅限于茶馆、戏园、庙会等场所。1903年,傅崇矩将电影引进成都,开启了近代成都人的电影生活。1924年,新明电影院开业,随后又建成了智育、蓉光等十多家电影院。随着电影院数量的逐渐增多,去电影院看电影逐渐成为成都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

进入民国后,社会风气渐开,女性的休闲娱乐活动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不断更新。电影作为一种新式的、摩登的娱乐方式,深受成都女性的喜爱。新闻报刊中有不少针对女性顾客的电影广告宣传,例如《新新新闻》刊登的广告:“当此春光明媚之际,正系及时行乐之时,尚希各界女士,惠临观赏是幸。” ①除此以外,影院的女客票和女宾楼座也能反映出当时成都女性的电影参与情况。例如《新新新闻》刊登的电影《三个摩登女性》宣传广告:“包厢座,十四千文;男女宾堂座,七千文;女宾楼座,五千文;幼孩,四千文。” ②1904年,《成都日报》刊登的电影广告:“美国活动电戏:本月初三开演,售女客票、男客票,初四愿观者速来买票,每位五角,仆童减半。” 而且,根据电影院收票的工作人员观察,“看电影的观客中,有百分之五十是女性” ③。由此可以推测,在近代成都,前去电影院观看电影的女性数量较多。④

在有关民国时期成都电影的文献资料中,也可以找到反映女性去电影院观看电影的文字描述。成都市技工业同业工会向政府反映电影院的工作人员态度恶劣的报告中也有提到女性观众,密报称影院的招待人员“且对于雇主,尤其女客,行为言语,诸多傲慢,纠端时生,以致动武者,日必数起……”

近代电影的引入为成都女性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休闲娱乐方式,娱乐活动种类增加,女性的休闲娱乐生活由传统性、单一性走向多样性、新颖性。而逛庙会、听戏等传统的休闲娱乐活动依然长期存在,并且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持续发展,传统的与西洋的并存,使成都女性的文化娱乐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二、电影传播的摩登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民国时期电影的引进,对成都女性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于当时的成都女性来说,看电影是追赶潮流的方式。反过来,大量的西方电影也使成都女性受到了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为了追求电影里的摩登生活,“在茶馆酒楼,在剧场,摩登妇女,往来如织” ⑤。正如《成都竹枝词》里描述的:“款款西装蹬蹬鞋,昂头独步走花街。戏场观罢难消遣,还要搓圈麻雀牌。”对此,时人感叹道,“电影也是相互介绍坏处之一的最厉害物”,电影里的时髦女主角“总是好跳舞、交际、讲恋爱、奢侈、豪华”,引得成都女性争相效仿。⑥电影里的女演员也成为追求时髦女性的模仿对象,“明星们穿什么样式,她们也穿什么样式,明星们梳什么发型,她们也梳什么发型”,在妆容、发型和衣饰上追求时髦。⑦

除了带来摩登的生活方式,民国时期电影也向成都女性传播了有关自身解放的思想观念。例如,成都电影院放映的《现代一女性》《女性的呐喊》《新女性》《女性的仇敌》等影片都聚焦于女性解放的问题。其中,1934年上映的影片《女性的仇敌》就讲述了女主秋子在丈夫的压迫和蹂躏之下,最终忍无可忍,鼓起勇气决定脱离家庭,走向社会自谋生路的故事。这些以女性为主题的电影向成都女性传递了新的自我观、家庭观、婚姻观,呼吁女性走出家庭,勇敢地进入社会奋斗、追求自我,实现自身的解放。电影的传入也促使民国时期成都女性积极地投身于电影事业中,成为谋求自身解放的新道路。成都的第一部本土电影《峨眉山下》就是在成都女性的推动下拍摄完成的。黄侯是这部电影的主角之一,也是这部电影的编剧。她创办了大同电影学校、筹办了四川影片公司,为近代成都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成都女性树立了争取女性权利、谋求女性解放的新榜样。

三、关于女性看电影的社会舆论

在近代成都,一些持“男女大防”观念的人对女性频繁出入于电影院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现象是非常抵触的,对女性地位的认知也趋于保守。民国初期,成都的茶馆和戏园向政府申请准许女性进入公共娱乐场所观看电影,如可园“以‘女界同胞无不向隅之歉所请,在演戏的女宾之日,于戲毕或中间添演活动写真’,并采取了‘售票及服役人等,概行照旧用女仆,毫无男仆一人夹杂期间的措施’。警方仍以‘演电戏之人竟为男子,终难免另滋流弊,所请却难照准’,只得作罢。民国三年祠堂街剧部,同样所请,警局批:‘满堂女宾在座,忽而黑暗无比,而从事演放及售卖饮食一切,仍不免有男丁混杂,必滋扬议’,而不允准。到民国八年,这项陋俗禁令,才有所松动,但仍限有女宾专场,且多在白昼开场。” ⑧民国初年,成都女性进入公共场所看电影必须做好防护措施,要确保过程中无与男子接触的机会。同时,影院售卖女宾票须向当局报备,请求当局的同意,女性进入公共场所观看电影须处于当局的监控中。

电影传播给成都女性的摩登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与近代成都的社会观念相悖。这些追求摩登的女性受到人们的嘲讽,被人指责肤浅、奢侈。《成都国民日报》上有位作者这样形容成都街上的时髦女性:“电灯作了光,春熙路上,乌烟瘴气地女人们,正式开赛会了。明明满街都是些骷髅,她们偏要替自己遮丑,甚么?摩登呀!浪漫呀……我流泪,我作呕,我只好连忙逃走。” ⑨一些时髦女性模仿电影明星的妆容,被时人嘲笑为“蓬头血口画双娥,似找冤家到处梭。怪道连朝阴气重,只因赴会女妖多” ⑩。女性热衷于剪发和烫发,时人也对此表示反感,形容她们“不梳螺髻乱如麻,满首蓬飞似夜叉” ⑪。他们认为传统妇女的“委地青丝七尺长,天然美丽焕容光”,不明白时髦女性为何要学外国人“剪断蓬飞乱,烫起鬈鬈色黯黄” ⑫。总之,当时社会舆论对于成都女性追求新生活大多持批评的态度。

综上所述,近代电影传入成都,为成都女性提供了一种新式的、现代的休闲娱乐方式,丰富了女性的文化娱乐活动种类,满足了女性的精神层面的文化娱乐需求。电影带来的现代文化生活方式推动了近代成都女性的外观以及观念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推动了成都女性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传统的和西方的两种休闲娱乐方式代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新旧文化产生碰撞并且持续发展,西方的娱乐消遣方式成为近代成都大众文化的一种,丰富了成都的城市文化,体现了成都城市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是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志。另一方面,从社会舆论和政府对女性进入公共娱乐场所的批评和限制,以及对那些模仿电影明星追求时髦,走在女性解放意识前列的女性的嘲讽和讥笑,可以看出,由于成都近代化进程的缓慢,新旧思想更替具有复杂性。

注释:

①《新新新闻》1934年5月9日,第6版。

②新明电影院:《新明电影院九月十九日至廿二号开映联华影业公司巨片三个摩登女性》,《新新新闻》1933年9月20日,第12版。

③草今:《电影对女性的好处》,《新新新闻》1934年10月8日,第14版。

④《密报》(全宗号38,目录11-2,案卷号994),成都市档案馆,(年份不详)。转引自冯传珍:《20世纪30-40年代成都电影院研究》,四川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49页。

⑤博言博士:《摩登妇女》,《新新新闻》1938年5月23日。

⑥鄉坝老:《老实话》,《新新新闻》1935年6月14日,第16版。

⑦铁波乐:《电影来了——成都的早期电影》,《西部广播电视》2010年Z4期,第131-133页。

⑧张亚戎:《成都电影志》,成都市文化局、成都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2003年版,第58页。

⑨志原:《春熙路上》,《成都国民日报》1935年6月18日,第7页。

⑩徐重蕃:《成都青羊宫花会竹枝词》,载《成都竹枝词》,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45页。

⑪王晋庥:《新女界竹枝词》,载《成都竹枝词》,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44页。

⑫锦庵:《成都竹枝词》,载《成都竹枝词》,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42页。

参考文献:

[1]李微.娱乐场所与市民生活——以近代北京电影院为主要考察对象[J].北京社会科学,2005,(4):55-61.

[2]袁家菊.民国时期四川人眼中的“摩登女”[J].文史天地,2016,(12):66-68.

[3]郑格.民国时期电影对成都女性都市文化的构建[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8,(4):139-146.

[4]郭玉芹.晚清时期上海女性走上社会之风考究[J].考试周刊,2009,(5):56-57.

[5]袁家菊.民国时期社会对女性时尚的认知——以成都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0,(34):266-267.

[6]曲洁.民国时期青岛的文化娱乐消费初探(1912—1937)[D].青岛大学,2013.

[7]冯传珍.20世纪30—40年代成都电影院研究[D].四川大学,2007.

[8]操慧,高敏.《新新新闻》中的“看电影”——报刊与现代文化生活方式的互动[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9,(04):26-38.

猜你喜欢

电影
徐克电影的视觉风格解读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1980—1983年电影中的审美体验
电影《飘》中的女权主义意识研究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
从小说到电影:看《推拿》的改编
论胡玫《孔子》编剧艺术得失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