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组 融合 拓展

2021-09-16王永燕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重组整合策略拓展

【摘要】本文论述整合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的方法:重组教材,优化教学;融合资源,“串联”教学;拓展教材,充实文本,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重组 融合 拓展 教学资源 整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5-0085-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深入领会语文课标的精神,并根据实际学情,敢于打破常规,合理地加工教材或重组教材,科学地补充教学内容,就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学实效。

一、重组教材,优化教学

(一)调整顺序,创设合适的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有时教师稍微调整一下教学顺序,将课文内容进行重组,突破教材的时空局限,就能降低教学难度,更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

例如,教学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小鹰学飞》一课时,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虚心学习,不断进取。在揭示道理这一环节,笔者顺势出示了本单元《练习4》中的成语: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学无止境、一往无前。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很快就明白了这些成语的意思,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如果按照教材的顺序来教,那么在学完本课文之后,学生还得再学3篇课文,才会接触到这些成语,而此时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记忆已经有点模糊了,教师不得不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耗时费力。

又如,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练习4》中安排了这几道练习题:看清笔顺、学用字词句、写好铅笔字、做做读读、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在教学本次练习时,笔者把这几道题目的顺序进行了调整:在第一课时先教学“学用字词句”(第二题)、做做读读(第四题)和写好铅笔字(第三题)。鉴于低年级学生对美好的童话世界充满了向往,笔者设计了一个童话故事情境:“秋天到了,小鸟果园里的水果丰收了,咱们去看看吧!”一开始便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虽然笔者只是出示了一张画有各种水果的图片,但是学生已经沉醉于这个情境中,兴致盎然地叫着自己看到的“果园”里的各种水果。接着,笔者以“不光你们喜欢吃水果,小动物们也喜欢吃。你们瞧,水果的香味引来了一大群小动物,你们认识它们吗?叫叫它们的名字吧”自然地过渡到第四题。“这些小动物看着又大又红的水果,闻着香味,馋得口水直流,可是果园的主人——小鸟给它们出了一个难题:谁能把旁边的名字读准确了,并在里面找出自己的名字,写在自己手中的四线三格里,谁就可以吃到又香又甜的果子!写得漂亮的,还可以多吃几个。你们能帮帮它们吗?”学生一笔一画地“帮”着小动物将音节抄在相应的地方,抄完后还细细品味一番,生怕由于自己的失误而让小动物们少吃果子。最后,笔者让学生写几个字(第三题)送给小动物们。整节课,学生自始至终没有做练习的感觉,而是在“果園”里与小动物们畅快淋漓地“玩”。

有的时候,如果按照教材安排的顺序进行教学的话,有些内容已经错过了恰当的时机。如果能在对的时间里教对的内容,会事半功倍。例如: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安排了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散文《荷花》,讲述的是作者到公园去玩,看到了荷花池中的美景而产生了联想,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在小学阶段,比较难教的就是写景类的文章,因为学生只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文章的语言文字本身去感受情感,很难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近作者。教师如果按部就班地教学,教到这一课时大概是十月中下旬了,而这时的荷花早已凋谢,荷叶也枯败得差不多了。此时教《荷花》,学生只能通过图片来欣赏荷花的美,对文本的感受自然会削弱不少。对此,在开学第一周笔者就布置学生在周末去公园、荷塘欣赏荷花,第二周便教学这一课。学生带着亲身体验来学习这篇散文,很容易就走进文章的情境中,引起共鸣。

这样教学,只是稍稍调整了一下教学顺序,就能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提高,何乐而不为呢?

(二)着眼整体,进行单元的整合

传统的语文教学一般都是一课一课孤立地教,缺乏一定的体系性。其实一册书中有很多内容都有一定的联系、有相似的主题,但是它们比较分散,需要教师将同一主题的内容整合在一起,以精读课文为主轴,把听、说、读、写、综合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主题单元,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实现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使学生由过去的“学这一篇”过渡到“会这一类”,进而“能写此类”,最终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中多个单元涉及秋天的文章或练习:《识字1》《练习1》中的“读读背背”、第一课《秋游》《练习2》中的“做做说说”。如果按照教材的顺序来教,学生对秋天的印象不会太深。因此,笔者将这几个内容整合成一个主题单元,集中教学。在学生学习了《识字1》、“读读背背”和《秋游》,对秋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且充满了向往之情后,笔者再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感受秋天带来的变化;最后,教学“做做说说”,让学生将自己找到的秋天画下来或写下来。这样教学,水到渠成。

二、融合资源,“串联”教学

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在进行单篇作品或单个知识点的教学时,如果能根据教材文本的特点融合相关知识点,把与其有关的知识或相关学科联系起来教学,就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像我校使用的与教材配套的《补充习题》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学时教师可以把该资料上的一些题目与课文教学相结合,及时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例如,笔者对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蚕姑娘》一课进行备课时发现,课文从第二自然段开始便用相似的语言记叙了蚕四次变化的过程,如果一段一段地讲,难免有点琐碎,甚至会出现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担心的“‘肢解语文导致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对语文兴趣丧失”的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如何找到一条线将这节课串起来呢?看到《补充习题》中的第四题后,笔者茅塞顿开。于是,整节课笔者以这一题为主线,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该题的答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四次有什么共同点?提醒学生注意每一个自然段中表示动作的词。这样一来,教学脉络非常清晰,学生在充分朗读、寻找答案的基础上,发现了课文第3至5自然段与第2自然段的异同之处,知道了蚕“吃—睡—脱—醒—变”的成长过程,同时抓住“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等关键词语,了解了蚕四个不同时期的外形、颜色,发现了蚕的生长规律。

三、拓展教材,充实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为了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充分尊重小学生“黄金阅读期”的年龄特征,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仅仅局限于一本教科书,而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近经典的机会,使他们在经典文学的浸润下茁壮成长、从阅读中获得成长的快乐。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将教材与课外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后续阅读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知识量。

比如,教学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夕阳真美》一课时,教师可以选择三篇与夕阳有关的写得非常有趣的儿童诗《夕阳》《夕阳赞歌》《夕阳红》,丰富学生的阅读量,并让学生在阅读后说说自己眼中的夕阳,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兴趣,最后让学生将自己眼中的夕阳画下来,并配上一段话或一首诗。

将教材与课外内容联系起来,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笔者补充了《呼兰河传》里写祖父的笑的精彩片段,使學生进一步感受到祖父的慈爱和宽容,体会到萧红在园子里自由、快乐的生活。正当学生读得高兴时,笔者话锋一转,向学生介绍了萧红长大后的生活经历,并且朗读了《呼兰河传》“尾声”中的一段话:“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借助《呼兰河传》中的原文,学生更能深切地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对文本的理解更深了一个层次。同时,学生也对萧红的作品《呼兰河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言概之,合理整合小学语文教学资源,需要教师摒弃“以教材为本”和“教教材”的旧观念,确立“以人为本”和“用教材教”的新理念,真正做到:既遵循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凭借教材,又能跳出教材,使教材内涵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曹国庆.谈小学语文教材的重组与创新[J].学周刊,2011(1).

[2]曾勇.设计课文语感训练点的基本思路[J].湖南教育,2002(13).

【作者简介】王永燕(1981— ),女,汉族,江苏扬州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江苏省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重组整合策略拓展
小学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整合策略浅析
关于新形势下公证业务拓展的一点思考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英语阅读策略与课堂教学的整合研究
论公共服务政府购买范围之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