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多元场域下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内涵与培育路径

2021-09-14张玥

职教通讯 2021年8期
关键词:培育路径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文化多元化场域下形成了各种文化间交融互鉴的条件,但同时也营造出了冲突矛盾的态势。文化软实力是精神文化的动力源泉,是人与社会存在发展的重要基础。厘清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内涵,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形成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的培育路径,即坚持科学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影响力;传承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凝聚力;赓续红色血脉,提升革命精神感召力;统筹校园文化,凝练劳模匠心品牌力;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创新创意竞争力。唯有如此,高职院校才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他们具备客观研判事物和理性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提供文化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文化多元场域;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价值内涵;培育路径

作者简介:张玥,女,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21)08-0060-05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国际间信息、技术、资本及劳动等生产要素的配置流动越来越迅疾,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资源、文化消费与文化市场都已突破本国界限,成为世界文化协同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节点。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交流和冲突加剧,形成了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多元文化。信息技术为文化多元化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更是伴随着不少隐患。正如奥地利海尔默·谢弗曾提出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声效战场,人类在与自然环境的战斗中步步溃败,越来越多的现代人逐步失去“健康感”[1]。的确,当今社会人们借助于信息媒介,将虚拟化的数字空间同所处的真实空间相结合,形成了虚与实、假与真、无与有的文化接收矛盾体。一方面,面对极度膨胀和汹涌而来的混沌文化,人们很难集中而准确地获取到有价值的内容,往往变得更加踟蹰;另一方面,各种信息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导致人们的注意广度无限延伸,在关注社会文化发展问题的时候随波逐流,这种现象对易受外界言论影响的高职院校青年学生显得尤为突出。

青年學生正处于一生中思维最为活跃的发展阶段,对于信息的接纳速度较快,且相较普通高校,高职院校的学生感性认知较强,但理性思维弱;好奇心较强,但探索能力弱;执行能力较强,但分析能力弱;组织能力较强,但总结能力弱。他们在接收信息不全面、推演过程大量简化、内在逻辑不完整的情况下,情绪极易受虚假性、浮夸性言论的影响,这就会主动地陷进“异化”的、失去“健康感”的多元文化场域中,以偏概全、人云亦云、思想动摇,甚至对国家意识和民族观念形成认同危机。因此,在新时代加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认知教育和理性批判教育的方式,培育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这样才能将优秀的文化精神力渗透到高职学生的心灵深处,引导学生在文化多元场域下形成正确的主导价值观,坚定文化之信、筑牢文化之魂。

一、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内涵

(一)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内涵

文化软实力是通过民族历史、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法律体系及主流意识形态蕴涵的整体价值取向,渗透到社会运行的各个方面发挥特定功能,并给其中的个体或社会运行提供精神驱动力。文化软实力价值思想在古今中外都有所体现,如《孙子兵法》中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道德经》中的“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也有布热津斯基提出的“控制人类共同命运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哲学和文化观点”;黑格尔提出文化的精神性理解,即“任何一类的东西都能够归属于文化领域……一切事物都是以思想的形式发挥出来”;泰勒也指出,“文化为复杂的精神整体,反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精神力”,由此可以看出中外学者普遍认为文化精神力是能够指导人类社会行为的重要观念。[2]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内涵,是从积淀着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挖掘文化价值、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创新发展优秀文化,对外表现出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纪律约束、人文素养等文化的认同力和吸引力,是具有指导性价值的意识形态因素,为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供给着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二)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内涵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没有高职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就没有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发展。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培养优质创新型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体现在高职院校文化资源的隐性运用中,为重塑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文化软实力起着不同方面的作用力,本文将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主要分为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

1.物质层面的文化软实力是指全部物质性的产品和设施,涉及校园功能区域的整体规划、建筑的形态和功能、设备设施的配备和展示、楼房教室的设计与装点等,这些物质层面的文化软实力是以最直接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如美丽宽敞的校园规划,能够帮助建立健康的人生哲学、乐观的人生态度;湖景山色、花草树木、雕塑壁画,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象只要设置合理,就可以收到很好的熏陶效果。物质层面的文化软实力通过隐形的方式,赋予文化软实力发展性的改造功能,将依附隐藏其中的影响力发挥出来。

2.制度层面文化软实力是指被全体师生员工共同认知并遵守的,各种规范性体系和管理要求。它通过制定、约束、实施校园的各种规章制度要求,影响人们内在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通过发挥柔性的作用力对接受者产生影响,外显在行动上表现为自愿服从的主观倾向;规范着学校的办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从学行为,是最能做到“文化约束人,文化造就人”要求的一部分。制度层面文化软实力促使人们在感知外部环境创设、逐渐同化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向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转移,并最终依从于心。

3.精神层面文化软实力是指人们内在观念的作用力,逐渐积淀下来的类本质对象化、价值观和内在认同。这些精神内核借助于受众,对外展现出巨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如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校风、校训等内容,都是高职院校文化沉淀的提炼,可以使全体师生员工都能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染,引发共鸣,日积月累逐渐地内化为自己的价值标准和尺度,并由此出发自觉地衡量和校正自己的外显行为。这些包含了物态化在内的精神性因素,也能够同时对他人产生影响,具备指引他人遵循某些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的能力。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软实力的三个层面融入融合、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体现在环境、器物、制度和意识等方面,是校园文化发展积淀的结果。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软实力具有内化外溢的特性,能够渗透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运行过程的各个层面,提供给个体活动或者集体运行的精神推动力。发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内涵,保障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平稳有序开展。

二、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的培育路径

在当前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心理蔓延、西方价值观念的强烈渗透、历史虚无主义盛行、民族文化认同度不高和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等一系列负面因素的多元文化场域下,高职学生的意识形態和价值观念遭受着巨大的冲击,导致他们出现信念混乱、价值取向腐化、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滋生矛盾等各种问题。这种异质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维持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高职院校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既要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又要挖掘整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中的时代精神资源,坚持改革创新、以文化人,积极培育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

(一)坚持科学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影响力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它是一种文化,是在中国居于指导地位的科学理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的有机结合,与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联系,形成了民族的、具体的和特色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3]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运用马克思主义将实践经验及历史经验进行理论性总结,并植根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进程、全领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新时代先进文化的代表,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培育的科学指导。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理想信念建设,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党史国史教育系列课程、马克思主义大讲堂、信仰公开课等项目为载体,利用教室、宿舍、图书馆、运动场等物质文化创设来传播正能量,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让高职学生感悟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新时代魅力,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坚实的文化根基,以开放积极的心态参与到社会文化活动中,在交流互鉴中扩大文化沟通的范围和规模,建构科学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的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

(二)传承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凝聚力

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民族精神就是民族发展伟大事业的灵魂,正所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4]。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血脉中流淌的时代烙印和文化基因,积淀着、流变着共同的价值要素,主要包含有人文伦理、中庸和谐、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等“德性”文化模式。李泽厚曾对我国民族精神的心理结构描述说:“表层看是孔门学说和自秦、汉以来的儒家政教体系、典章制度、伦理纲常等,从深层看却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态度和思维定势。”[5]由此可见,对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种族认同、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方面产生好感的基础上,是能够引领其中的深层价值观、信仰理念及因袭习惯等文化软实力,以民族精神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凝聚力。

新时代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的培育,要做到扬弃地传承民族精神的文化精髓,“因时而兴,乘势而变”,使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既不与传统断层,也不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在文化多元场域下,高职院校应把主体性精神作为凝结学生群体心理状态的焦点,传承自强不息、积健为雄、天下为公、救危济困、厚德载物等优秀民族精神;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实现优秀民族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认同感提供文化向心力。

(三)赓续红色血脉,提升革命精神感召力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全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6]高职院校培育文化软实力,需要加强红色教育,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辉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增强开拓奋进的精神力量。

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丰富教育教学形式,努力打造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教育模式。强化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围绕中国共产党发展各时期的重大事件、重大成就,讲好党的故事、改革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弘扬五四精神、西柏坡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创新采用“互联网+课堂”“校内理论+校外实践”“线上+线下”“教材+虚拟VR”或挖掘地缘红色基因等新形式,设计符合高职学生认知特点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开展富有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红色理想,激发他们在红色资源中汲取滋养,生动传播红色文化,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入行”,提升革命精神感召力。

(四)统筹校园文化,凝练劳模匠心品牌力

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从“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到“航天精神”,再到“抗疫精神”,正是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劳动、踏实工作、无私奉献,创造出了不凡的业绩,才成就了中国制造业迈向中高端价值链的发展步伐。

高職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应大力营造崇尚劳动精神、尊重劳动者的校园氛围,向学生展现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的品牌力。挖掘颂扬身边的优秀案例和模范行动,激励学生们学习劳模工匠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优良品质,让一种思想变成一种信仰。例如: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陈亮和胡东方,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获批“江苏工匠工作室”;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全国首例公开招聘院士及大国工匠,引进优秀团队和个人充实到高职教育资源建设之中。近年来,江苏省共培养了296万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其中有70%以上都来自高职院校[7]。只有让高职学生在职场竞争中收获获得感、在社会上得到更多的认可度,高职院校的竞争力才能更强,高职教育才能发展得更好,在“中国制造”的进程中推动“中国智造”才能早日成为现实。

(五)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创新创意竞争力

作为上层建筑最核心的精神文化软实力必须建立在物质文化基础上,精神文化软实力是以“隐形”的约束力,推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共同繁荣。高职学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力军,但是他们普遍存在着创新意识淡薄、创新思维狭隘、创新精神欠缺、创新能力不强和创新实践较少等问题。为提升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这就需建立一种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模式。高职院校应通过激发学生的个体创造性、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创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型活动,柔性地改变其实践能力。

教育工作者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甚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将成为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突破口。例如,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的“海科众创空间”、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蓝岛创客空间”、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Maker space-弄潮客”等,都是借助于显性的物质文化平台,从知识教育转变为认知教育,将创新创意的隐性教育依附于其中,发挥文化软实力柔性的作用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创新创意的竞争力,凸显教育的产出成果。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发展模式已经由数量上升到品质、由外延特色上升到内涵特质、由口碑传播上升到品牌建设。在文化多元场域下培育文化软实力,从内部环境考虑,能够形成认同惯性和路径依赖的价值取向、能够构建汇聚人才力量的有效渠道、能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外部环境考虑,在各种文化信息纷繁复杂的环境下,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成长方向,能够引领他们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年力量。只有那些富有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的文化软实力才会大放异彩,才会对内形成感召力、对外产生影响力。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和使命,培育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为改革和重塑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新的理念,必将引领高等职业教育朝着高质量方向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聪.从“神圣噪音”到“世俗寂静”——噪音政治及其反叛[J].探索与争鸣,2021(3):141-149,180.

[2]张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实施架构研究[J].学理论,2014(5):230-231.

[3]聂伟.改革开放40年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J].职教论坛,2019(6):23-29.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50-352.

[5]李泽厚.己卯五说[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173-174.

[6]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N].人民日报,2021-06-27(1).

[7]蒋玲.新时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逻辑架构与理论蕴含——学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论述[J].学术探索,2019(11):26-34.

[责任编辑 秦 涛]

The Value Connotation and Cultivation Path of Cultural Soft Powe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Multicultural Field

ZHANG Yue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has become a new engine of soci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multicultural field, the conditions of blending and mutual learning among various cultures have been formed,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also created a situation of conflict and contradiction. Cultural soft power is the power source of spiritual culture and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and society. Clarify the value connotation of cultural soft powe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form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cultural soft powe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theory, that is, adhere to scientific theory and innovate Marxist influence; Inherit the national spi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cohesion of national culture; Continue the red vein and enhance the appeal of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Coordinate the campus culture, condense brand model workers and ingenuity;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and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Only in this way ca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nrich the channel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cultivate their ability to objectively study and judge things and deal with problems rationally, enhance their cultural identity and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provide cultural cohesion, appeal and influ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on spiritual home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multicultural field; cultural soft power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value connotation; cultivation path

猜你喜欢

培育路径
校本文化资源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培育路径研究
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律素养及培育路径调查研究
医学生道德人格现状及有效培养路径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素质培育路径研究
大学生创业项目商业化运营的培育路径
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文化的作用及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