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与策略

2021-09-13李建新姚惟怡

对外传播 2021年7期
关键词: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现状

李建新 姚惟怡

【内容提要】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与国际环境的变化为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面对新的时代要求与国际形势,为增强国家对外传播软实力,掌握国际话语权,国家开始通过出台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来大力发展国际传播事业,不断对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研究发现,我国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密苏里新闻传播研究生教育为鉴,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可以从以下两点出发:一是积极推进以实习实践和专题教学为导向的“工作坊”教学模式;二是开拓学校与媒体平台、政企、国外院校联合培养的实践教学新模式,为全媒体时代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平台。

【关键词】国际传播 人才培养 现状 问题 策略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新闻传播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同时也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面对新的时代要求与国际形势,为增强国家对外传播软实力,掌握国际话语权,国家开始通过出台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来大力发展国际传播事业,不断对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自2009年起,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正式上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性层面,①2010年正式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随后,在2011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抓紧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以及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②这表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已经刻不容缓。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对我国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③在此之后,教育部、中宣部发布《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 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对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这一思路中明确提及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需要我们对当前国际新闻传播教育的定位及办学理念进行深入思考,并体现了构建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新范式的紧迫性。④

那么,面对当前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刻不容缓的形势与新的时代要求,目前我国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现状究竟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做出哪些调整?对于国外优秀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何借鉴之处?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一、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以全媒体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为导向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5G、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全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渠道和方式更加丰富和融合,全媒体呈现多元化、移动化、细分化、社交化、全能化等特点。正是这些在全媒体时代呈现出的新变化、新特点,对我国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面对全媒体的时代背景和新的国际传播环境,当前我国设有国际传播专业的高校主要是形成了“专业知识打底+实践能力辅助+新媒体技术赋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现有的新闻学专业就是以国际新闻和全媒体国际传播创新班等為主要培养方向,并秉承“专业+外语+全媒体技能”的人才培养理念,着力构建“全媒体国际传播学科体系”。⑤

(二)以培养国际传播复合型人才为大趋势

我国的国际传播专业初设于1983年。自创设时起,就形成了以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为代表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即“外语+新闻”,在外语专业中复合新闻传播技能。随后,为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宣部、教育部部署实施了国际新闻传播硕士培养工程,旨在为国家主流媒体输送高层次、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于2009年在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五所高校试点开展国际新闻传播硕士培养,并由此形成了“国情教育+融合新闻业务+外语+媒体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⑥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也已进入一个相对完善的发展阶段,且更加注重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少高校的国际传播专业学生,除了需要修习好新闻传播专业与英语专业之外,还需额外修习社会学、计算机科学、国际关系等专业的内容。整体看来,我国的国际传播专业已经形成了模块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注重培养国际传播人才的话语权意识

“中国国家形象工程”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命题的提出,使“国际新闻传播”及“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成为学界近年来关注的焦点之一。⑦近年来,我国的国际传播教育也着眼于国内新闻传播领域“走出去”的发展趋势,将眼光瞄准国际话语权。⑧例如,我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胜利表现,不仅在全世界人民的面前彰显了我国卓越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并由此加强了我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通过此次抗“疫”,我们总结了许多的经验,其中,增强传播意识、争取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展示战胜危机成就等是对国际传播人才话语权意识培养的新要求。⑨不少高校也通过设立国家形象传播相关课程、成立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等形式来进行对国际传播人才话语权意识的培养。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为清华大学于2014年12月14日成立的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专注于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为探寻如何打造好“国家形象工程”,构建“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自2015年起开始举办每年一度的“清华国家形象论坛”,并邀政府相关部门、企业专家、高校学者、媒体行业共同就“国家形象构建”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等议题进行对话。2020年,“清华国家形象论坛”主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家形象建构”。

二、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求变在后:迟滞于市场需求之势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

从本质上看,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主要应为国家形象的塑造服务,相应的学术团队、研究项目、教育模式的设定都应围绕这一根本要求来开展。从社会环境来看,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最显著的变化表现为新闻传播由原来的从传播者到受传者的单向传播模式转变为传受两者之间的双向传播模式,在多种媒介间实现信息的有效互动和融合已成为新闻传播人才的“必修课”。⑩当前的市场需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语能力+国际话语权意识+新媒体技术的全方位国际传播人才。而从目前我国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现状看来,人才培养机制缺乏应对市场需求的前瞻性及长远目标定位,将很难承受国际局势变动与新时代变化所带来的考验。11

(二)泛泛而谈: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并且缺少层次性

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目标应适当多元化,本科生教育、硕士生教育、博士生教育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划层次区分培养,而非整体而言都是新闻传播+外语能力+国际视野的通才教育培养模式。而且从目前我国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来看,一直在注重对外语和新闻传播教育的专业教育,这一传统人才培养的惯性思维贯彻始终,使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呈现出培养目标不明确、各学位培养方案的制定缺少层次性的问题。

(三)坐而論道:缺乏培育“全媒体”国际传播人才的实践平台

目前,从我国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来看,为应对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虽然整体的人才培养都是偏重于实践应用,但是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仍是当前较为显著的一个问题。从实际情况看来,部分高校无法与媒体、政企等单位建立校企联系,学生积累的理论知识并无可以进行实践的平台;而更为紧要的是,在教学队伍的组建上,很多高校缺乏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国际传播实践的专业团队与教学队伍。

三、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策略分析

1908年,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密苏里新闻学院由美国教育家沃尔特·威廉创立,其提出的新闻教育的“密苏里方法”——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被称为世界新闻教育的样板。从1908年密苏里新闻学院建院以来存在至今,其不仅注重新闻理论学习,更强调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目的是培养真正具有实战经验的记者。12这个法则不仅适用本科教育,同样适用研究生教育。

综合笔者的研究发现,密苏里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从入校资格的取得、培养目标的确定、导师的选择与更换、教育计划的落实等诸多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地方。

(一)求变在前: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要走在市场之前

当今社会的变化一日千里,传媒与新闻教育的变化也处于急剧的变化之中。密苏里新闻教育在100多年的历史中能够始终站在世界新闻教育的潮头,能够始终处于领跑位置,其始终求变在前的理念与做法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每一个新媒体的出现,他们都能够迅速把握并迅速体现在他们的教育之中。如近年来,密苏里新闻教育的变化比较集中地体现在更加聚焦和重视新媒体。尤其是过去十年中,无论是开设课程的内容、学生实践的硬件条件,还是在教学中的应用,新媒体和科技始终贯穿在他们所提倡的新闻教育中。在教学过程中,也更多地结合了科技的运用。新媒体越来越重要,密苏里的新闻教育始终正视它、研究它,像发现过往媒体的发展变化规律一样,希望能够尽早找到新媒体的发展变化规律。

此外,他们求变的做法还有:着眼于未来的考虑,在目标的设定、理念的更新、方法的选择、内容的调整等方面都希望能够走在市场的前面。

因此,基于前文所提到的,对于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所存在的迟滞于市场需求的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以密苏里新闻传播研究生教育为鉴,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将科技为我所用,虚拟现实、移动互联、融媒体等新技术、新手段都可以运用至国际传播的教学中去;二是关注、紧跟市场需求,适时调整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思路方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

(二)有的放矢:应在“策略教育”的引导下实现多层次的分野

美国新闻教育强调的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其中应用与实战技能的培养是他们主要的追求目标。“密苏里方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并不断完善、丰富其内涵并且不断地被光大的。因此,密苏里新闻教育中大多数本科生课程是高度职业化的,而硕士生项目则是半职业化的。

其本科生的侧重点是“怎么样”,也就是技能。基础的课程让学生掌握怎样在真正的媒介机构做记者的手头经验。新闻教育研究的领域都会有一个总结性的经验,这会给学生一个机会去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本科教育中,学校会成立30多个兴趣小组供学生参与,以便学生把所学和将来的职业兴趣结合以来。另外,如果学生对学校设立的兴趣小组不满意,可自行组织兴趣小组。学校设立的兴趣小组有:文化艺术新闻报道、商业经济新闻报道、会议摄影报道、会议广播报道和制作、会议电视报道、新媒体、企业家新闻报道、策略传播等。

其研究生教育侧重于策略,也就是“为什么”。学生以理论和研究为基础,主要解决一个实践到理论的升变的问题,让学生在感悟了新闻学的基本要义与操持技能之后再摸索与再提高。硕士研究生在注重技能的同时,加强理论学习的基础,如新闻传播理论、研究方法和新闻伦理法规等方面的学习。硕士研究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方案,比如可以选择更多的理论学习或实践学习。

因此,基于前文所提到的,对于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所存在的培养目标不明确且缺少层次性的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密苏里新闻传播研究生教育为鉴,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层次的设置方面注重以下两点:一是要契合加强国际传播人才的国家利益观念和政治敏感性的培养要求;二是在培养层次上,将本科生层次、硕士生层次、博士生层次进行较为明晰的划分,本科教育应该以新闻传播、外语等其他相关基础知识的通才教育为主;硕士生教育应注重实践化、专业化,并注重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博士生教育则应更注重国际传播的研究能力,培养创新性、应用型、研究型的高层次人才。

(三)躬行实践:培养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

密苏里新闻学院拥有一整套真实媒体实践系统,也有着非常丰富的媒介实践的方法、模式以及在此基础上积累起来的经验。其中有商业广播公司之一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分部,以及社区日报,同时还运营四个主要网站,一本当地杂志和一本国际杂志。策略传播专业的学生为当地和全国客户设计媒体竞争策略,并已与苹果、杜邦、陶氏化学公司、联邦快递金考、伊士曼柯达公司等一些国际知名品牌开展了广告和公关活动。

密苏里新闻学院对于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最大的特色就是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接触到传媒机构。这些机构以社区为根基,他们的学生和专业记者一起去报道民众感兴趣的新闻,而该院拥有的多达7家面向社会的公共传媒可以作为他们的新闻媒介平台,如:科莫(KOMO)、哥伦比亚密苏里人(Columbia Missourian)、Vox杂志(Vox Magazine)、KBIA公共电台(KBIA Public Radio)、數字新闻报(Digital News)等。这些媒介平台作为新闻教育的“实验室”让理论得以在真正的媒介中接受检验。另外,研究生可以从中获得实践技能和经验,学生可以一个毕业生或教学助理的身份来学习策划和指导的技能。

因此,基于前文所提到的,对于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所存在的缺乏实践平台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密苏里新闻传播研究生教育为鉴,从以下两点出发:一是积极推进以实习实践和专题教学为导向的“工作坊”教学模式;二是开拓学校与媒体平台、政企、国外院校联合培养的实践教学新模式,为全媒体时代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平台。

此外,密苏里新闻学院入学资格的取得比较灵活,比较看重学生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奋斗目标,没有两名硕士生或两名博士生会在求学期间修习完全一样的课程。学术导师与论文导师的随意更换、确认三个有兴趣的研究选题并从中选择一个作为论文选题等方面的做法,也是我们在寻求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策略中,值得思考和借鉴的。

本文系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新闻传播教育100年的文献资料整理与史论理析”(项目批准号:17BXW003)的研究成果之一。

李建新系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姚惟怡系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张恒军、章彦、宁晓晓:《加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考》,《新闻界》2013第3期。

②刘笑盈、赵卓伦:《关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考》,《对外传播》2012年第2期。

③张龙:《新时代国际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与作为》,《现代出版》2019年第3期。

④范东升:《探索创新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范式》,《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年第S1期。

⑤陈博菲:《全媒体时代基于第二课堂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为例》,《教育现代化》2019年第67期。

⑥张恒军:《全媒体时代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传媒》2017年第11期。

⑦戴佳、史安斌:《“国际新闻”与“全球新闻”概念之辨——兼论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⑧章彦、张恒军:《全媒体时代国际新闻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索》,《传媒》2019年第20期。

⑨李辽宁、张婕:《论危机背景下的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 ,《第三届意识形态与舆论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2020年,第13页。

⑩陈小茹:《试论全媒体时代国际传播人才的创新培养路径》,《新闻研究导刊》2020年第24期。

11张尧:《全媒体时代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创新培养探析》,《西部广播电视》2020年第20期。

12Missouri School of Journalism Web site.http:// journalism.missouri.edu/ jschool/.2021.

责编:谭震

猜你喜欢

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现状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