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背景下“人与环境”拓展式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2021-09-12赵维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28期
关键词:通识课信息资源

赵维

[摘 要] 当前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理念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介绍环境领域知识,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是环境类通识课面临的挑战。以“人与环境”通识课为对象,利用信息资源支撑环境领域经典知识与前沿热点渗透融合的教学体系,围绕核心教学目标,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线索连接知识体系,以拓展强化通识思维,以信息资源支撑教学拓展,形成信息化背景下“目标—线索—问题—信息”拓展式教学模式,激发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

[关键词] 人与环境;通识课;信息资源;拓展式教学模式

[课题项目] 2017年度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一般项目(2017-一般项目-55);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830642)

[作者简介] 赵 维(1977—),女,云南保山人,博士,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资源环境利用与全球变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8-0132-04      [收稿日期] 2020-11-27

一、引言

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旨在打破专业和学科壁垒,把单一、狭窄的专才教育转变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全面素质教育[1-3]。

环境类通识教育课是大学通识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当今世界的生态危机愈演愈烈,气候变化、空气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虽持续好转,但环境保护形势依旧严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意义重大且亟待深入[4]。为此,高校面向大学生广泛开展环境保护的通识教育,把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充分贯彻到本科教育全过程中。通过环境类通识课程让更多非环境专业的大学生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方法,实现科学素养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的双重人才培养目标[5,6]。环境类课程涉及领域广泛,内容具有广博性、复杂性、综合性、实践性,以及交叉性等特点,而通识课所面对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知识的差异使得课程的授课难度加大。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介绍环境领域知识,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是环境类通识课面临的挑战[7]。此外,传统通识教育多以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要内容,缺乏师生的多元沟通和交流,学生课堂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并不理想[8],环境类通识课同样面临这样的情况,如何解决通识课堂的沉默现象,实现通识教育下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也是当前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探索授课新模式是提高此类课程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9,10 ]。当今社会信息丰富且流通迅速,信息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除了传统的品德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外,还特别注重学习者支配资源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大学生对信息的获取积极性高,应用能力强,在这一时代特征下,结合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利用互联网资源支撑环境领域经典知识与前沿热点渗透融合的教学体系,激发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形成信息化背景下环境类通识课教学新模式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二、“拓展式”教学模式概念及图解

模式研究是教学论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学模式是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他场合的教学计划或类型[ 10 ]。教学模式通过一套操作的系统和程序,把抽象,复杂的教与学的活动变得具体简明和易于操作,便于教学实践主体理解、掌握和运用[ 10 ]。笔者通过多年通识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实践,探索了通识课“人与环境”的“目标—线索—问题—信息”拓展式教学模式(见图1)。

该教学模式围绕核心教学目标,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线索连接知识体系,以拓展强化通识思维,以信息资源支撑教学拓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依据教学逻辑和学生背景知识,通过问题不断从核心教学目标中牵引出新的知识点,结合互联网环保相关信息引领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理解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做好课前信息检索,课堂上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及时呼应教师的提问,反馈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见图1)。

下面以通识课“人与环境”中全球气候变化具体章节为例,详细说明这一模式在具体课程上的应用(见图2)。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气候变化的影响危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政治、经济和外交的突出问题[ 11 ],气候变化及应对的相关内容是“人与环境”通识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这一章节中,教师确定教学目标为了解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应对,教学线索为气候变化的现状、评估、变化机制和应对措施。根据这一线索,以气候变化的感知为切入点,让学生收集自身有体验的气候变化表现,进而解读天气、气候、气候变化和气候系统等相关概念。随后将内容拓展到线索中的知识点2——气候变化的评估,教师对不同对象和指标行进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思考评估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通过课前信息检索进行资料收集并分享(如遥感、自动监测、数学模型等),教师及时点评。在知识点2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变化的原因,分析自然原因和人为影响,重点解释增强的温室效应,引导学生收集互联网信息和现实生活中的发现,对温室气体人为源和天然排放源进行举例和比较。最后切入气候变化的适应及应对措施的教学内容,教师概述原理并讲解重点。这一部分相关信息丰富,视角多样,适合学生收集信息,结合专业背景分享实际技术案例(如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同时鼓励学生反思自身行为习惯,构想并倡议当代绿色生活方式。

猜你喜欢

通识课信息资源
高等院校环境教育通识课的优化策略探析
理工院校通识课程与学生跨文化竞争力培养探析
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深化改革的浅思考
大数据时代学校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于高等教育的研究
关于构建党校图书馆中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方案
谈云计算与信息资源共享管理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电子商务通识课程考试成绩多维度分析
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工具和技巧
视频公开课在通识课教学中的应用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