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出价值

2021-09-11潘书颖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潘书颖

内容摘要: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以读为本,读用结合”。本文试从朗读指导的策略、朗读的点拨与评价、以及读用结合几方面谈低年级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把朗朗的读书时间真正还给儿童,进而扎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朗读指导策略 点拨评价 读用结合 核心素养

崔峦老师曾指出:“朗读教学,要体现这样的过程:由读得不完全正确到读正确,读得不通顺到读得通顺、流利,读得平淡到读出感情。”[1]。以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课文为例,无一例外地提出“朗读课文”的要求,有的指出“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的要求“注意读好对话”或“注意读出恰当的语气”。教育部在新《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朗读是让孩子热爱阅读的唯一而重要的方式。”[2]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以读为本,读用结合”。只有确立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更多的读书时间真正还给儿童,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立体对话,才能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让阅读教学更有“价值”,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朗读的指导过程:以学定教,体现扎实有效

陶行知1919年曾在《新教育》杂志撰文指出: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教学也应追寻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笔者在教育实习的教学实践中梳理了朗读指导的教学模式:

初读激趣 整体感知——精读感悟 情感共鸣——携法吟诵 回归整体

朗读指导过程中,在落实“以学定教”,体现扎实有效性方面,我提出了以下几方面思考:

1.朗读训练内容的确定与取舍。二年级的文本不再采用注音的形式,段落也在逐渐加长,这给孩子们阅读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朗读训练上要考虑有重点突破,做到取舍有度,不能面面俱到。例如:《沙滩上的童话》一文,主要抓住小伙伴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进行扎实的朗读训练,在读中积累语言,感受情感的熏陶。其余内容不必精雕细琢,否则分散了朗读的重点,事倍而功半。

2.朗读策略的指导扎实有效。在教学中,教师结合课文特点,结合学生的朗读实际,梳理了八个可操作的朗读指导的策略:(1)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2)抓提示语,揣摩人物的心情;(3)抓标点,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4)抓关键词,体会句子的含义;(5)观察插图,捕捉人物的神态和动作;(6)想象画面,丰富内心的体会;(7)角色转换,感受人物内心的情感;(8)比较句式,发现用词的准确。

以上朗读的策略在逐渐的训练过程中要综合运用。第五单元的《小马过河》一文对话很多,老马说话亲切,老牛说话沉着,松鼠说话急切,小马说话时的心情变化比较复杂等,不同人物说话时的心情和语气要符合人物特点。课堂上,教师要用多种策略进行朗读方法指导:“如果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抓住提示语和标点,想象当时的画面,体会他们说话时的心情和语气,就可以帮助我们读好对话。”在此过程中,学生朗读技巧的形成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倾听中领会,在模仿中习得、在理解中感悟、在比较中发现、在运用中熟练。

3.朗读的形式多元与全面。一般来说朗读的形式有自读、指读互评、示范读、模仿跟读、教师引读、进入情境伴音乐读、全班齐读、男女生轮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比如《我是一只小虫子》一课中,都可以运用多种方式,读出小虫子生活的烦恼和有意思。这些朗读的形式不是一遍遍无意义的机械朗读,而是随着教学内容的推进,感悟的深入选择恰当的时机,个性飞扬的读。

朗读形式并不意味着朗读只局限在某几个孩子身上。我们常常看到一节低年级的语文课,学困生的朗读机会少之又少,逐渐学生朗读能力的两极差距加大。究其根源,是老师在朗读指导中没有体现机会的均等,没有本着“尊重每一个,发展每一个”的教学理念,导致学困生失语。久而久之,他们不愿举手发言,不爱上语文课,语文成绩显而易見。因此,教师要耐心地予以指导、帮助和鼓励,通过多种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张开口大声地朗读,为每一个学生搭建展示自己、与人交流的平台,使每一个孩子都有向全班同学大胆表达自己情感的权利。

在对话课文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策略的运用,让每个学生在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中,都享有展示自己朗读的机会,从而情趣盎然地读文。

4.教师的朗读浸润心灵。人有一个特殊的器官,即能在听话的时候进入讲话者的思维,感应讲话者的思维。小学生阅历浅,感悟能力相对弱,不能一下子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那么,范读就能够减少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摹仿也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情入境,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平静的文字也会变得鲜活和立体起来。摹仿久了,审美鉴赏能力得以提升,语言得以积淀。薛丽萍提出:教师要做一名朗读者。教师的朗读不仅带给学生身心的愉悦,更使学生形成井然的秩序和良好的修养。[3]

值得指出的是,教师应该把握范读的内容和时机,这既需要教师的提前预设、选择,更体现课堂的生成。《彩色的梦》一课中,孩子们对“大片的天空,蓝了,蓝—得—透—明”一句中的破折号会读不好,教师适时进行范读,不留痕迹的引导学生发现:“蓝、得、透”三个字声音适当延长,体现出赞叹、惊叹的语气,读出诗歌的音韵美。教师通过融情的范读,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进而模仿老师的朗读,读出语气、重音和停连。后在婉转柔美的配乐中,教师以轻柔的语气、舒缓的语速朗诵全诗,把学生带进彩色的画面中,沉浸在美好的梦境之中。

俗话说:说十遍不如做一遍。教师范读一次比单纯的技巧指导十次要现实得多,有效得多。同时建议教师不要用过分夸张的声调,而应该用平缓、自然、亲切的语调给孩子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

二.朗读的点拨与评价:顺读而导,体现“三化”

1.体现“适时的艺术化”。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尤其天生喜欢鼓励和赞美。当学生的朗读不尽人意时,教师应适时地从其它方面给予鼓励诱导:“你真有毅力,这一次终于读对了!自己练习读的时候,也要这样坚持一遍遍地读,好吗?”只要教师对学生满怀着期待与爱意,总能从不同的学生身上,及时找到值得表扬和鼓励的地方。

当然,适时的鼓励性语言更要体现艺术化。如“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绿茵茵的草原,你听出了什么?是啊,我们仿佛看到了红艳艳的花朵,蓝莹莹的花朵,我们都陶醉其中。”等。在教师真诚的赞美中,成功的喜悦一定会涨涌满孩子们的心房。

2.体现“适用的科学化”。虽然肯定与表扬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与喜悦,但教育心理学认为,过分的表扬会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因此,教师要有严谨审慎的科学态度,充分肯定读得好的地方,巧妙指出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

如学习《枫树上的喜鹊》有位同学在读到“喜鹊弟弟一起快乐地回答:‘鹊!鹊鹊!鹊鹊鹊!我懂得,喜鹊弟弟很快给出了答案:‘妈妈,那是太阳!太阳升上来了!”这一段时,教师评价:“你读得很认真,我能感受到你心里的快乐,但不只是心里偷着乐,要通过你的表情和声音将这份欢喜传递给大家。”第二位同学有进步,教师评:“快乐多了,但还差那么一点小喜鹊看到太阳升起时的欣喜与自豪。”第三位读得非常好,老师表扬道:“读得多好啊!谢谢你让我们分享了喜鹊阿姨与喜鹊弟弟之间的那份亲密与欢喜!不过,你的成功有前两位同学的一份功劳呢!”

教师的点拨作用就在于关键的时候“扶”一把,要扶得精巧,要扶在学生的难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最好的发展,最后实现不仅是“读会”且是“会读”的目标。

当然,恰如其分的评价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有极强的分析判断力,有敏捷的思维力才能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这就是教师的“理答”。它体现的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机智,更体现的是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情感的丰厚。

3.体现“评读的立体化”。在倡导“课堂转型”的过程中,朗读的评价不仅应来自于教师,而且来自生生间的评价,体现评价的“立体化”,达到“美读、倾听、鉴赏”的结合,在保持个性的基础上获得趋于相同的审美情趣。如,“听了你的朗读,我有不同的感受,我想这样读……”“我感觉你‘怎么不能这个词读得特别好,但‘我很愿意这个词我觉得应该重读,‘连蹦带跳这个词也要读得稍微快一点,读出小马特别乐意帮妈妈做事的心情,我想读一下……”等等。评出语言文字的韵味,将所感知的情感升华为理性状态,使评读成为内化语言的一个基点,起到“疏导”和“触类旁通”的功效。

三.朗读训练的落脚点:读以致用,体现读用结合

俗话说: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怀。教师在引领学生借助朗读丰富阅读体验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习得语言、借鉴语言、运用语言,这是朗读指导的最终目的。“现在众多的语文课淡化了‘训练,惟‘朗读是尊,于是‘默读被取消了,‘动笔被封杀了。一堂课下来,总觉得热闹有余,言语训练不足”。[4]

为解决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在“读以致用”环节中应贯彻“读读想想、读读背背、读读写写”的原则,既可以仿写范句,也可以仿写片段;既可以做迁移式训练,也可以扩展想象。学生边想象,边兴味盎然地动笔写。教师要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将自己想象的画面写下来,写完后自己读一读,可以请小伙伴帮忙一起读,一起改。学生在想一想、读一读、写一写中逐渐学会积累语言、使用语言、欣赏语言。

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与评价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更不能局限在课上40分钟。我们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就是这个道理。作为低年级老师一定要激发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学生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愿意捧着书,大声地、兴致盎然地,甚至是摇头晃脑地读。唯有热爱才能够坚持,唯有坚持才能最终形成朗读的习惯,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才会最终得以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崔峦.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2004.

[2]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Ⅱ.南海出版公司.2011.

[3]薛丽萍.做一名朗读者.人民教育2010.

[4]钟惠芬.寻找语文教学的“平衡点”.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08.

(作者单位:辽宁師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