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对家庭社会工作的启示

2021-09-10张娜

客联 2021年1期
关键词:本土化

张娜

【摘 要】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以家庭为治疗对象,通过改变家庭互动方式解决家庭成员的问题,促进个人成长。本文通过阐述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原理,并对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在本土运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总结,以期为家庭社会工作提供启示。

【关键词】萨提亚家庭治疗;家庭社会工作;本土化

一、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概述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由美国心理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创立,该模式起源于1951年萨提亚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在治疗中,萨提亚发现家庭对家庭成员问题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萨提亚发展出联合治疗方法,即通过改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方式,达到干预整个家庭系统的目的。

(一)基本假设

萨提亚的人性观是乐观的。首先,人拥有各种内部资源和能力,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内部加以改变,相信人类可以从内在的力量中发展出自我成长的能力。其次,人对于世界的感知方式可以归入等级模式或成长模式中,可以通过四个方面加以评估:对关系的定义;对个体的定义;对事件的解释;对改变的态度[1]。等级模式下,仅有支配-服从式的关系存在,如父亲-孩子、老板-工人等。而个体对自己的定义取决于他人的准则,个体通过外部条件衡量自己,试图保持顺从来获得别人的接纳。等级模式对事件的解释是线性的,认为任何结果只有一个诱发原因。在这种等级关系下,以支配-服从模式为基准的人致力于保持现状,拒绝任何新的可能性,因而巩固和强化了事件的现有状态。而在成长模式下,每个人都具有平等的价值,都是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独特结合。个人可以释放内部资源并通过内部力量对自己重新定义。成长模式认为事件是一系列重要变量及其相互作用产生的综合性后果之间的关系。因此,人们并非寻求一个简单的原因,而是要认识各个事件当中的交互关系,了解人们的内部加工过程。在成长模式中,改变是重要且不可避免的。人们接受和欢迎改变的到来,甘冒风险的态度已成为他们尝试改变的意愿的一部分。

(二)理论内容

1、基本三角关系

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来源于其所在的家庭。当个体出生那一刻起,就成了基本三角关系,即父亲、母亲和孩子的一部分[2]。在这个三角关系中,个体形成自我概念和自我价值感,学习家庭沟通方式和家庭规则。基本三角关系是治疗过程的主要理论架构。

2、生存姿态

生存姿态也称为沟通姿态。沟通涉及到自我、他人和情境三个要素,沟通姿态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个体对自我价值的内心感受。表里一致的沟通是同时兼顾三者的良好的沟通方式,四种不良的沟通姿态分别是:讨好、责备、超理智以及打岔[3]。具体而言,四种生存姿态表现如下:讨好型个体缺少“自我”要素,漠视自己的价值和感受,对所有事情表示顺从而认为“我是不重要的”。指责型则与讨好型相反,个体缺少“他人”,为了保护自己,不断指责其他人或环境,不接受任何人的麻烦或辱骂,藐视他人。超理智型则缺少“自我”和“他人”要素,只关注“情境”,保持非人性的客观,不允许自己和其他人关注自己的感受。打岔型是超理智的对立面。打岔型个体认为“自我”、“他人”及“情境”都不具有任何价值,不断改变想法,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个客体上。

二、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对家庭社会工作的启示

(一)以系统的观点诊断问题

以往的治疗模式注重个人治疗,用单一的观点诊断案主问题。而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强调家庭体系,将整个家庭作为治疗对象。家庭是早期人们学习经验的场所,个体在家庭中学习自我概念、家庭沟通方式和家庭规则,然而在家庭中学到的这些互动方式并不总能在其他体系中良好运作,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对问题进行诊断时,要秉持系统和动态的观点,进入家庭系统当中,留意妨碍个人或家庭功能发挥的家庭规则或家庭沟通方式。

(二)强调希望与优势

在问题视角下,治疗师具有权威地位,而服务对象是“有问题”的个体,是没有能力的受助者。而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强调人具有各种潜在的资源和能力,任何人都可以在内部发生改变。社会工作者所要做的是帮助服务对象意识到自身的资源,并学习如何使用自身资源和优势,最终获得新的应对方式。在正向积极的信念下,服务对象能够发挥个体能动性,调动自身的资源和力量解决问题,最终获得自我成长。

(三)注重个人自尊和自我价值实现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关注问题背后的人,人对自我价值的认可程度或自尊高低影响人的行为。因此,社会工作者在接触期需要收集服务对象自我价值的信息,如服务对象如何评价自己的能力、在困难面前的表现、对重要事件的感受等,从中判断服务对象自尊水平的高低。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善沟通方式与家庭规则发挥服务对象的潜能,达到提高服务对象自尊和自我价值的目的。

(四)关注经验的整合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注重对过往经验的梳理,认为早期原生家庭的负面经历对个体造成深远影响,要将个人问题放在“现在-过去”的时间维度上进行考察,从新的角度看待过往经历,赋予负面经历新的意义和解释,从而将新的意义和解释运用到现在的生活中。因此,社会工作者要协助服务对象将问题带回到其原生家庭当中,发现问题形成的脉络和原因,從另外的角度看待服务对象的问题,帮助服务对象从过往经历中发掘新的意义。

三、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本土化问题

本土化是指外来的东西进入另一社会文化区域并适应后者要求而生存和发挥作用的过程[4]。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产生于西方社会文化背景中,而中国社会相对于西方社会具有诸多不同,要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运用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必然要考虑文化适应性的问题。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在本土运用过程中面临着介入和取得信任困难[5]、改变家庭互动困难[6]、对治疗师的要求高三方面问题。

(一)介入和取得信任困难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强调与服务对象生活的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到治疗过程中,将服务对象遇到的问题放到家庭场景当中,通过家庭历史的追溯与观察家庭沟通方式与家庭规则,改变过往经历对服务对象的影响。而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强调“家本位”,通常不喜欢外人介入内部家庭事务当中,注重在家庭内部解决问题,不愿意在陌生人面前透露太多家庭内部事务和个人隐私,可能会对社会工作者想要深入了解家庭情况产生抗拒心理。因此,如何取得家庭成员的信任,进入服务对象的家庭,获取更多关于家庭互动的信息是一项挑战。

(二)改变家庭互动困难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认为早期家庭经历对个体自我价值产生重要影响,强调进入家庭中发掘影响个人价值感的家庭互动要素,引导发生转变,从而促进个人自我价值的提升。然而家庭互动方式是长期发展的结果,家庭成员不仅在行为上,更在意识上形成根深蒂固的观念。因此,如何引导家庭成员意识到在家庭沟通或规则中存在的问题,产生改变动力,从而促成家庭在互动模式方面发生深层改变,这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困难。

(三)对使用者的要求较高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强调工作者的素质,工作者的个人能力和素质在治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使用该模式的工作者需要接受个体的独特性,相信人的潜能,帮助服务对象强化对自我的认知。要使用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帮助家庭发生改变,工作者需要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具备优秀的专业品质。因此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在本土中应用和推广有一定难度。

因此,社会工作者工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运用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中需要考虑上述三个问题。针对介入与取得信任困难,社工可先与服务对象建立起朋友关系,使服务对象放下戒备,从而顺其自然地接触到服务对象家庭。在一些情况下,也可以家庭的矛盾问题为切入点,帮助家庭解决突发性问题,取得可视成果以获取家庭的信任。针对家庭互动改变困难,社工首先需要让家庭成员意识到自己處理问题时的应对方式和隐藏在背后的家庭规则。可以采用互动成分技术,通过提问的形式如“你看到和听到什么?你对这些现象的解释和感受是什么?”来发掘潜在的互动模式和家庭规则。其次是针对互动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家庭一步一步发生改变。针对治疗师要求方面,社工可利用书籍、相关线下课程学习系统的知识,将理论内化到个人价值观当中,同时积极运用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开展实务,在实务过程中感受有关方法和技术的运用,根据服务对象具体情况相应改善具体操作,总结经验与理论,使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更适用于中国文化背景。

四、总结

本文主要通过对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原理进行梳理,总结该模式对家庭社会工作的启示。总体而言,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对家庭社会工作具有四点启示:以系统的观点诊断问题、强调希望与优势、注重个人自尊和自我价值实现、关注经验的整合。但社会工作者在本土文化语境下运用该模式也需要注意介入与取得信任困难、改变家庭互动困难、对使用者的要求较高这三方面问题,结合中国文化背景相应改善具体操作模式开展家庭领域的实务。

【参考文献】

[1][2][3][美]维吉尼亚·萨提亚、约翰·贝曼、简·伯格、玛丽亚·葛莫莉著,聂晶译,易春丽审校.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4]王思斌.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浙江学刊,2001(02):55-60.

[5]傅文第,华欣.家庭治疗本土化发展与务实研究[J].学理论,2015(21):48-49+59.

[6]姚丽.家庭治疗的本土化[J].社会福利,2010(04):33-34.

猜你喜欢

本土化
基于“主题语境”的高中英语阅读本土化研究
慕课及翻转课堂与大学英语教育本土化融合对策
论鲁迅小说中黑色幽默的灰色化呈现
小议中国油画的本土化
中国油画本土化的发展情况刍议
“小妞电影”在国内的类型化发展
“毒树之果”证据排除规则本土化的必要性分析
泰国神话与印度神话中神祗形象的对比研究
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考
法律移植视阈下英、德民事诉讼制度在山东租借地的“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