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21-09-10方微

客联 2021年2期
关键词:培养质量协同创新产教融合

方微

【摘 要】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转型改革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实现教育、人才、产业和创新创业一体化。本文结合黄山学院经管类人才培养的实践措施和成效,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以及评价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培养质量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社会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而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如何实现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如何实现教育与产业协同共进、如何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创业链衔接起来已然成为高等教育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黄山学院是安徽省首批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它的办学定位就是服务地方,注重强化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建设,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合作,致力培养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人才。因此,本文以黄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情况为例,进一步探索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地方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经管类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不合理

首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精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向社会输送人才的质量,有些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高职院校差异不明显,只注重培养职业技能的提升而忽视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其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不合理。虽然很多应用型高校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但是培养方式还是重理论、少实践、缺特色,与地方经济不能有效地衔接,无法满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经管类专业课程设置与行业企业需求契合度不高

首先,课程体系设置与地方产业经济结合不紧密。很多高校在人才供求的调研制度上设置的不够健全,缺乏对地方专业人才供求结构的分析预测。其次,在大数据时代,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经管类专业,如电子商务、市场营销、金融财务等,必将面临“脱胎换骨”、“更新换代”的变革,但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入课程教学深度不够,融入课程教学也不多。

(三)经管类实训缺乏保障

目前,很多高校的实训条件很难满足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经管类人才都是应用型人才,实践性比较强,都需要比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实踐经验,但校内实训基地比较少,实训基本都是通过软件来实现,这就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达不到质量要求。

(四)经管类师资实践经验不够丰富,缺乏专业的锻炼平台

专业教师队伍的大部分青年教师欠缺工作实践经验,企业背景比较薄弱。虽然很多高校和企业共建工作站,为教师提供到企业研修的机会,推进“双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但形式化较为严重,过程比较短暂,最后导致青年教师对服务地方社会的认识不够,实践能力与社会需要不匹配。同时,面对大量的教学工作和科研任务,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能出现重理论而缺实践的现象,这将直接影响限制了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内涵的认知和存在的问题

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建设就是在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把人才培养的供给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对接起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发挥教育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

(一)产教融合是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

产教融合是目前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对地方应用型高校的要求,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抓手i,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产教融合,产业发展才能融入专业发展;高校才能建立起以产业链、创新链为主导的专业体系;人才培养标准才能与需求标准深度吻合,通过区域经济和产业技术进步推动课程改革,提升人才培养的创新技术能力;高校才能真正加速创新,促进先进技术转移和应用,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形成有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

1、产教融合等同于校企合作

长期以来,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过程中,许多高校会把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这两个概念混淆甚至等同为一体,认为产教融合就是校企合作,实际上两者是有区别的。在校企合作这个概念下,更多表现出来的是以学校为主体,学校为了实现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寻求企业,与企业联合办学。比如: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上会增加实践教学的学分比重;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安排学生短学期专业见习和毕业校外实践活动等。但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的角色,最后导致校企合作的范围很小,深度也不够。而产教融合是直接把企业的需求融合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过程中,双向主动发力,高校和企业没有主次之分,双方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是真正实现了双边的深度融合,是高校和企业双向互动与整合的过程。

2、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建设滞后,难以发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产教融合的实践既不是以虚拟仿真为主的技能型实验实训,也不是传统意义的顶岗实习,它需要结合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把产业理念、技术和文化引入教学活动中。实践平台建设的滞后,直接影响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如: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和产业变革、科技创新不匹配;实践教学资源缺乏,实验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数量不足,校企合作建设质量不高;缺乏系统性平台建设思维,无法将政府、企业、高校、行业和社会资源整合起来,仅仅只是从教育的角度入手,不利于激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ii

3、高校和企业的协同育人的驱动力不足

作为人才输出方的高校和作为人才应用的企业,由于两者的性质、目标、利益机制都不同,就会导致两者互动的内驱力就不足,很难形成持续性协同育人的机制。

从高校来看,部分高校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的意识不强。虽然应用型高校对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很高,但高校和地方企业之间的供求关系不够稳定,合作基础不够牢固,缺乏长效合作机制;高校对教师参与产教合作的激励评价体制不够完善,对学生参与产教实践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导致产教融合始终处在浅层面;应用型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很难按照企业需求将企业理念与技术渗透到教学之中,各学科之间的边界过于清晰,难以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难以提供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培养;应用型高校的部分教师对服务地方社会服务的认识不够,其能力与社会需要不匹配,科研方向的重点还不能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和生产发展需要,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地培养和引进。

从企业来看,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内驱力不足。多数地方企业存活率不高,周期不长,缺乏长远发展谋划,注重人才使用而轻视人才培养,没有人才创新、科技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紧迫感;许多学生在学习了技能之后,一旦有更好的发展时就会离职离岗,导致企业花钱为他人培养人才,这样会大大降低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热情。同时,培养人才如果政府和高校没有对企业补助,企业的动力也会降低。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黄山学院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黄山学院自2014年获批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以来,一直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黄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更是主动对接黄山市发展战略和目标,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强与地方的产学研合作,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大力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

(一)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构建产教融合的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黄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积极推动产教融合的实践教育模式改革。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学院不仅邀请企业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进行调研论证,而且还和企业共同成立专业改革建设委员会,共同制定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校企合作实践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办特色班

黄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在“把企业搬进校园”人才培养理念之下,本着“产教育深度融合、校企全面合作”方式积极探索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现已与上海松江跨境电子商务协会合作,共同打造实战实训“挑战班”,形成了产教融合培养的新模式。首先,挑战班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由学院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协商和制定,形成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维一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其次,挑战班在校园划分独立的实验室,与真实的企业结合,用于应用型实战课程的开发与实训,学员根据合作企业实际业务参与实战经营,通过“干中学”实现能力提升。同时,学员可以通过平台实战课程学分替换相应课程对等学分,可以用论文设计来替代毕业论文。最后,由校企合作基地双方对学生整个過程和结果进行严格监控和全过程考核,考核通过者由企业正式录用。这种培养模式创新效果显著,使得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获得全面、真实的工作情境训练,掌握丰富的工作技能和经验,实现高质量的就业与创业,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都感到满意。目前,在此培养模式下,学院学生通过参与贸易展会和谈判已经独自完成大金额的订单,部分学生还实现了在校期间的自主创业。

(三)优化师资队伍,组建双能型创新教学团队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师资,黄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加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骨干教师的培养,优化师资队伍,组建双能型创新教学团队。首先建立校企合作基地教师双向交流机制。一方面,鼓励专任教师定期到对口企业顶岗实训,进行现场挂职锻炼,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为教师参与企业科研和技术服务工作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邀请校企合作的管理专家和工程师到学院任教,共同开发课程和科研项目,加强深度合作。其次建立激励机制。学院鼓励双能型教师的培养,通过提供经费支持、与职称评审挂钩等措施,鼓励教师去企业获得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教学+实践”的双能型教师。目前经济管理学院双能型教师比例达75%,学院老师成立30多个团队参与地方服务,利用专业发展优势和教师智力优势,主持或负责咨询地方项目30多项,积极将科研转化为产业成果,为当地政府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充当智库。

(四)产教融合经管类人才培养实施成效

黄山学院经管学院实施产教融合的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来,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明显提升;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双能双师型教师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研转化产业成果的应用效果影响力也在提升。同时,学院“创业促就业”办学特色与业绩不仅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奖,还被国家级刊物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和管理学报,省级媒体安徽电视台、安徽青年报及市级媒体黄山电视台、黄山日报、合肥晚报、黄山市民网等各类媒体关注与报道,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专业影响力也不断提高,为继续深化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基础和借鉴。

四、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体系的构建

(一)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是要瞄准地方经济的发展,主动适应产业需求和变化,根据应用型办学定位和创新创业特色发展定位,突出创新能力培养,树立“产业-专业-实践”的教学宗旨,培养真正符合市场需求,产业标准和企业发展需要的中高级创新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具体包括:

1、专业内涵深化改革

在人才培养模式修订前,需要进行广泛的企业调研,吸纳行业企业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第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快速应对地方经济发展转型,积极对接地方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优化调整传统专业结构,打破学科壁垒,适应大数据互联网时代要求,发展新兴交叉学科研究,做到融会贯通。同时,参考区域重点发展的产业结构来进行专业设置,在专业设置上保持前瞻性。

第二,树立产学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不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建立“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拓展课程”三个层面的课程模块。其中,专业核心课程需要根据行业追踪和企业调研,形成和岗位紧密对接并且契合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模块组;而拓展模块课程则力求多学科融合,开设跨学科课程。

第三,搭建“学科竞赛+专业实践+专业社团”的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体系。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应以学科竞赛为抓手,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业,并且可以通过专业社团将真实项目引入校园,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潜能。

2、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

产教融合大背景给应用型本科院校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新挑战——教师队伍的结构和培养模式如何适应产教融合的发展,因此在构建师资队伍的时候要进行积极地探索。

第一,提高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培训及考取经管类职业资格证书、与企业、政府共建横向课题、选派青年教师定期到产学研基地实践、指导孵化学生创业项目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生产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

第二,加强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为了充实应用型人才产学融合培养的教师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尤其是经管类院系应聘请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与专职教师进行交流,分享教学和实践经验,并担任课程兼职教师、学生创业导师,开展企业家进课堂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除了通过上面的“教师进修+引进兼职”的做法,产教融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还需完善教学能力及实践能力的综合考评机制、激励和制约制度,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指导和依据。

3、协同创新,做好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工作

高校科学研究要与企业协同推进,校企合作,坚持问题导向,承接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等横向项目,开展协同创新项目研究,促进教师科研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服务区域经济和和产业发展,提升应用型科研水平,着力提高高校对区域产业转型的贡献率。

(二)重构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平台,促进长效合作。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社会资本的多元合作。如何建立兼顾各方利益,保障多方主体的长效合作机制,这是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关键和首要任务。首先,政府要形成促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体制,不仅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同时,不断优化法律、政策和市场环境,而且还要发挥指导推进作用,主导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出台,统筹协调产教关系。其次,高校要提升自身吸引力,全面开放办学,让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对接地方优势产业,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使学校专业群、人才培养链和地方经济发展产业群、产业链相匹配,构建适应和服务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专业体系和教学体系。最后,企业要突破传统产教融合实习管理的模式,立足长远,加大培养未来骨干的经济成本;企业要承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职责,深度参与教学改革,共享实践基地;企业还要将合作育人纳入到社会责任的评估中去,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依托和承办学科竞赛,以高水平、有影响的比赛搭建学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邀请行业协会、知名企业等专家作为导师提供项目研究和咨询服务,共同推进校企深入合作,共同在创新创业竞赛、项目孵化和毕业论文等方面全方位合作。

(三)构建产教融合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体系、体制和机制.

高校提升产教融合质量的重要抓手就是按照“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推动建设”的思路,建立科学有效的产教融合经管类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体制和机制,具体包括:

1、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构建

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构建应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同时引入行业标准和行业认可度,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首先,要加快建立由政府主管部门专家、行业专家、用人单位专家、同行教师、毕业生等共同参与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其次,制订基于经管类教学质量的国家标准和行业人才的培养标准,对产教融合过程中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等进行督导,将“专业教学质量是否达标”和“行业特定标准、评价指数”共同作为经管类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标准。最后,建立经管类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跟踪体系,监测测毕业生的入职适应度、职场发展度和可持续发展,进而完善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质量。

2、企业产教融合主体作用的评估

产教融合质量的评价还包括对企业产教融合主体作用的评价。具体包括:在经管类人才培养方案中企业的参与程度;在经管类教育教学改革过种中企业的涉及程度;是否参与共同组建产业技术实践基地和实验实训活动;有无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是否强化在岗员工的继续教育培训等。

3、发挥政府主管部門的督导评价激励机制

政府主管部门要出台对产教融合过程的督导和评价机制作用,不仅对产教融合过程中的经管类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合作目标与实施、科研项目管理等进行督导,还要对产教融合中规划的设定、步骤的实施和目标建设进行有效督导。同时,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将考评结果作为对高校、企业行业政绩奖励的重要依据。一方面,对于校企合作中的优秀院校进行评优、经费奖励,重点扶持发展前景好、对推进产业发展和教育改革有重大意义的产教融合项目,对于人才培养方案落实不到位,校企合作效果较差的院校限期责令整改、缩减经费等,通过加强督导与及时评价,敦促校企双方深度结合,寻求科学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对实施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成效明显的企业,给予项目优先审批、财政补助、税收减免和用地保障等优惠政策,推动其继续深化融合发展。

注释:

i邱占林。对基于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10)

ii钱程,陈鹏,韩宝平.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思维转换与模式构建[J].中国高校科技.2020(7)

【参考文献】

[1]邱占林.对基于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10)

[2]钱程,陈鹏,韩宝平.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思维转换与模式构建[J].中国高校科技.2020(7)

[3]朱爱青.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长效机制研究——基于产教融合视角[J].职教论坛,2019(3)

猜你喜欢

培养质量协同创新产教融合
慕课理念下研究生培养过程控制体系构建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