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视野下促动生态公民养成的制度逻辑与实践路径

2021-09-10王欣

时代商家 2021年23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生态文明

摘要:生态公民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主体,也是化解生态困境,构建长效生态文明体系的动力源泉。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愿景,应以培养具有生态意识、遵循生态自然规律的生态公民群体为重点,通过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实践参与,实现从公民向生态公民的全面升级。本研究以生态文明为基础,论述促动生态公民养成的制度逻辑,提出具体实践路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公民;制度逻辑;实践路径

在生态文明视野下,培育生态公民,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解决生态问题、确定生态发展走向和推动生态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合理的切入点。从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看,生态需要既是人的第一真实需要,也是挖掘人的多元潜能,凝聚人类精神、社会及发展等多元需求的总体呈现。因此,以生态文明观为基础,积极培养生态公民,既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逻辑,也体现了生态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价值。

一、生态文明视野下促动生态公民养成的制度逻辑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其中不仅涉及产业化发展、生态圈建设,更需要以完善的生态公民养成体系为支撑。为此,需要充分发挥制度的促进作用,通过构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相融合的互动体系,全面促动养成生态公民,全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制度保障:促动生态公民养成的制度基因

生态文明是推进人类文明与现代治理体系建设的基础,也是在遵循自然规律前提下,实现社会良性、循环发展的客观前提。因此,为有效破解生态危机难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发挥制度优势,构建全面覆盖、长期推进的制度体系,为促动生态公民养成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一方面,正式、规范的制度体系是促进生态公民养成的前提。通过将具有权威性、规约性和可操作性的正式制度引入生态公民养成活动,出台相应生态规范制度,为公民向生态公民升级奠定基础。比如,我国发布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从节约能源、绿色消费和环保实践等多个角度向公民发出倡导,为养成生态公民提供了制度遵循。另一方面,健康、可持续的制度体系是促进生态公民养成的关键要素。公民的生态行为、生态意识、生态习惯和生活方式,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也决定了生态治理体系的建设走向。促动生态公民养成是一项持续性活动,通过发挥生态文明制度规范的基础优势,积极向经济、法律和行为意识等多个领域覆盖,为养成生态公民提供全方位的制度规范。以“垃圾分类”为例,我国先后通过出台管理条例和参考标准、激励办法,为公民养成生态习惯营造了完善的制度规范。

(二)价值导向:促动生态公民养成的非正式制度表现

为实现生态文明治理的最佳成效,既需要政府构建全面覆盖的生态政策,并予以持续推进,也需要充分发挥非正式制度的应用优势,通过以增强公民的生态认同为导向,培养公民形成必要的生态情感,并始终恪守生态行为。因此,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想目标,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秩序,需要以公民广泛认同的行为规范、价值理念作支撑,通过充分发挥生态文明非正式制度的指引作用和驱动优势,为促动生态公民养成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一是生态价值观为养成生态公民提供了正确的价值规范。生态公民需要具备完善的生态意识,通过以理性自觉的视角来思考生态问题,以善待自然、善待环境的理念来看待生活,通过深刻反思人与生态之间的高度依存关系,促进生态公民形成应有的生态情感、认知理念与生活意识。二是生态文明道德为公民恪守生态行为设置了自我约束的框架。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不仅需要以制度规范为指引,更需要以正向道德和公民自我约束为基础,通过矫正和调整个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生态伦理观、绿色消费观持续影响个人生活,从而实现生态意识与绿色生活的有效融合。同时,推动生态意识、生态文明与大众生活相融合,形成了社会普遍遵循与认可的生态文明氛围,有助于影响其他公民的行为,夯实促进生态公民养成的思想基础。

(三)融合互动:促动生态公民养成的完善制度逻辑

综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性、生态公民养成的系统化等特点,为有效促动生态公民养成,需要以正式制度为保障,以非正式制度为补充,通过构建有机融合、互动协同的完善制度体系,实现生态公民培养的理想成效。第一,以正式制度为基础,以非正式制度为保障,发挥两者有机协同优势,为营造生态文明社会创造了良好基础。培养生态公民,需要分别对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的领域进行详细分解,通过综合利用制度规范、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等内容,促进规范制度与生态环境的“同向同行”。第二,以非正式制度为补充,发挥正式制度的激励优势,通过构建相对稳定的非正式制度框架,促动生态公民养成良好的生态意识。鉴于非正式制度对公民生态意识、生态道德培养的持续性影响,应注重发挥正式制度的激励优势,更好鼓励和倡导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第三,以非正式制度经验为基础,实时向正式制度转型升级。要根据生态文明领域涉及非正式制度的应用效果、社会普适性状况,向生态领域的法律规范、政策升级,通过聚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应用合力,为养成生态公民营造良好氛围。

二、生态文明视野下促动生态公民养成的实践路径

生态公民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主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真正受益方,通过将生态人责任与公民身份相融合,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在全力破解生态困境、推动生态文明社会建设进程中,要充分重视生态公民培养的现实意义,通过探寻生态公民培养的现实需求,促动生态公民养成的现实路径。

(一)完善生态文明教育體系:促动公民形成生态意识

生态公民以满足人类最真实的生态需求为基础,将生态文明意识融入个人生活习惯,转化为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为促动养成生态公民,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基础,以传统生态文化为滋养,从多个维度培育公民的生态意识。其一,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基础,尊重生态自然规律,适应自然生态的发展趋势。面对严重的生态危机,马克思主义正确论述了人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强调要以尊重自然运行规律为基础,提出人与自然要保持和谐共生的关系。因此,公民应以坚定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基础,通过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理念,形成自觉自发参与生态保护的行为方式。其二,需要以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文明理念为重点,通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培育大众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在传统文化体系中,道家的“道法自然”、儒家的“天人合一”等浓厚的生态观为转变公民的生态体验、培育公民的生态认知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通过开展生态意识启蒙,完善生态教育机制,真正实现生态意识“内化于心”的理想成效。

(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动公民养成生态规范

培养生态公民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主体,也是实现生态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通过将生态意识融入相应的立法、执法体系之中,形成完善覆盖生态文明领域的法律体系与制度规范。首先,要围绕生态公民的基本生活,制定完善的制度规范。通过对资源利用、污染排放和资源产权等不同领域进行制度覆盖,以权责清晰、归属明确和管理有效的制度体系,引导和监督公民遵循正确的生态规范。比如,通过将高污染、高耗能产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引导公民养成低碳、绿色的生活习惯。其次,要提高生态公民的思维意识,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的制度文化。通过以生态正义、生态道德为核心,出台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启迪公民的生态道德观。要以生态法治规范为底线,通过培养和提升公民的生态法治思维,增强公民维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自发意识,实现生态公民培养的理想成效。最后,要围绕生态公民参与生态治理的需求,完善权益保障制度。通过将群众监督、群众自治、生态权益维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形成由生态公民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生态文明体系,真正维护生态公民的合法权益。

(三)完善生态文明实践体系:促动公民成为生态公民

为实现从公民到生态公民的身份转化,需要以完善的生态实践为基础,通过转变公民的“旁观者”心态,将建设美丽中国升级为全民行动,增加和改善公民对生态实践的良好体验,实现从生态文明认识到生态文明行为的全面升级。一是要构建公民参与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要在满足公民对生态环境信息基本知情权的前提下,通过拓宽公民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路径,引导公民将生态绿色的生活理念融入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积极参与生态实践,真正履行“生态公民”的责任。二是要构建公民自觉遵循生态文明的良好习惯。在生态文明视野下,要引导公民正视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的必要性,通过强化公民的生态意识,使其积极践行生态、绿色的生活方式,形成自觉遵循生态文明、自觉遵守生态行为的实践认知。三是要以生态危机为警示,以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为启发,通过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切实推动大众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通过以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建设为基础,充分把握公民的生态治理诉求,积极引导公民参与生态治理,构建以公民为主体的生态治理体系,促进公民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三、结束语

生态文明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理念为指引,以生态优先、生态美好的生态观为基础,通过将人与自然界纳入整体进行考量,为当前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稳步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指引。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把握公民的多样化需求,培养生态公民,带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真正实现尊重自然规律、融入自然生態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波,于水.生态公民: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基础[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03):199-204.

[2]刘霞.培养生态公民:建设生态文明的教育担当[J].教育发展研究,2019(12):25-30+36.

[3]胡金木.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愿景及目标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9 (04):34-38.

[4]王丽敏.“两山论”的理论渊源及其实践路径[J].理论月刊,2020(11):11-18.

[5]农春仕.公民生态道德的内涵、养成及其培育路径[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6):41-49.

项目名称: 2019年唐山师范学院校内基金-团队支撑项目课题《依托红色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研究》项目编号:2019B02。2019年河北省教改立项《大钊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9GJJG54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姓名:王欣,(1988.12-),女,蒙古族,内蒙古呼伦贝尔人,民族政治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政治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政府与政治。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生态文明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