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融合,给学生不一样的体育学习

2021-09-10张青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学科融合小学体育教学数学

张青

【摘要】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学科之间的融合越来越引起关注。核心素养给学科融合指明方向,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能够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特点,将体育学科和数学学科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社会适应性和解决问题的品质。本文就以《肩肘倒立》一课为例谈一谈数学学科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以及一些反思。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 数学 学科融合

在小学教学中,数学和体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但两者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很多数学问题可以利用体育情境进行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如关于时间概念的认识(跑速问题,时间少跑得快),相遇和追及问题等。当然,体育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利用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学习技能,将数学知识与体育运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不仅能习得数学知识,更能丰富体育课堂,体会体育课堂的乐趣。笔者曾有幸观摩了由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中小学生教学研究室主办,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盐城市第二小学承办的江苏省小学体育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其中在课堂教学比赛过程中,淮安选手赵云老师执教的六年级《肩肘倒立》有效地将数学学科与体育学科相融合,让学生体验了不一样的体育学习。

一、案例呈现与分析

1.巧用量角器和三角板,吸引注意力

用“新颖”这个词来概括赵老师的器材可能有点不是太确切,三角板和量角器对小学六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将数学中的三角板和量角器带到体育课堂上,还是比较新颖的。在课的开始,赵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三角板(见图1),引导同学们用自己的身体做出不同的角度,如用手肘做90°,打开手臂180°,手臂紧贴裤封与地面成90°,等等。在三角板和量角器的吸引下,同学们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思考,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改变身体姿势,做出不同角度

赵老师又将问题抛给学生:“让我们坐在垫子上,用腿和垫子的组合,做出不同的角度。”同学们纷纷行动起来,0°,30°,60°,赵老师又问:“谁能做出180°?”同学们开动脑筋,一会便有位同学做出来了(见图2),为了巩固这个动作,赵老师奖励学生用180。的方法传递学习卡(见图3)。接着,赵老师出示量角器,问学生们,我们能否做出90°的角?(见图4)同学们有了前面的经验,顺利做出了90°的角,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肩肘倒立。通过教师的示范和讲解,学生对肩肘倒立在空中的身体体位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3.给每一个学生装上一副三角板

三角板不仅在课的导入部分起到重要作用,在课的基础部分也是学生练习时的重要辅助工具。赵老师启发学生在做肩肘倒立时能否在自己身上也装上一副三角板(讲解示范手肘动作:大拇指向前,放侧腰处,其余四指托腰,夹肘),通过多次练习,帮助学生解决支撑稳定的难点(见图5、6、7)

4.成功肩肘倒立,露出微笑

赵云老师给每一个学生背后都贴了一张微笑贴纸,四组分别是不同颜色,这是我们常见的通过不同颜色进行分组。与大家不同的是,赵云老师的微笑贴纸是倒着的,只有当同学们成功做出了肩肘倒立的动作,腰背立起来之后,微笑贴纸才会露出来(见图8),这在某种程度给学生更加直观的感觉,更是一种鼓励。

5.多功能“学习卡”

赵云老师将数学课堂中的“学习卡”也带到了体育课堂,将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以“学习卡”的形式呈现,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同时充分挖掘“学习卡”多重利用价值,大大改变了课堂上一些比较单一的教学内容,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乐趣。学习卡可以供学生自主学习《肩肘倒立》的知识要点,在开始部分寻找180°时,“学习卡”就是同学们相互传递的“信物”,比课堂中让学生单调地做“脚尖点地”动作有趣得多。当学生在做肩肘倒立出现两脚分开的错误动作时,要求夹住“学习卡”(见图9),解决两腿分開的难点;在“伸髋立腰”不够充分时,“学习卡”又成为他们在高度上的一个目标物,用他们的脚尖去碰“学习卡”(见图10),通过以上辅助练习,有效解决“伸髋立腰”的教学重点。

二、案例反思

数学学科知识与体育学科融合是赵云老师这节课给笔者最大的启发。学生也受教师和器材的感染,整节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教学效果显著。回来之后,笔者就更加留意数学知识在体育课堂中的应用,发现在我们体育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数学知识。

二年级学生学习和认识了钟面知识,笔者就在《足球:踢固定球》教学中,利用钟面,能让学生迅速找到支撑脚的站位。首先让学生复习钟面,在学习支撑脚站位时,教师东南西北变化位置,让学生明白支撑脚在12点、3点、6点、9点不同位置的站位,初步掌握支撑脚的站位,进而再通过教师不定点变换位置,让学生熟练找到支撑脚的站位。在学习《直体左右滚动》时,笔者又利用到了时针与钟面,先让学生模仿小时针在钟面中转动,并提示学生时针像我们数学数字“1”。这样,学生就能很形象地在钟面中不停跳转,初步学习站立的直体滚动,引导学生当小时针躺在垫子上是否还可以左右滚动,成功地完成课的导入。

在低年级《技巧与游戏:身体变数字》教学中就更加充分利用数学和体育的有机结合,从神奇的数字变变变,让学生用身体做出数字0、1、2、3、4、5、6、7、8、9,启发学生创新不同的表现方式,可以是单人的,也可以是合作的,要求学生做到立要立得稳,屈要屈得准。在小组的“你做我猜”环节,让组员摆出手机号码,由一人快速说出,这真是一节有趣的“数学体育课”。

在中、高年级跑的教学中,笔者让同学们复习“跑速”是如何计算的,学生们知道“跑速=步幅×步频”,“那么在跑步过程我们如何提高跑速呢?”同学们不约而同回答“提高自己的步幅和步频”。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学生们有目标地进行练习,并通过自身的体验,验证数学公式,促进思维发展的同时提高自己跑的能力,锻炼身体,实现“一举多得”。

将数学与体育学科有效融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有效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解决问题。在运动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这种有效的学科融合,能够促进学生更加高效地体育学习。

猜你喜欢

学科融合小学体育教学数学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短绳在体育教学中“一物多用”的具体案例分析
阻碍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基于创新角度的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探究
浅谈如何实现小学体育教学的高效性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
让德育之花在课堂中尽情绽放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