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40年代“新歌剧” 的发展对于我国民族歌剧创作的影响

2021-09-10周琛昊

今古文创 2021年22期
关键词:民族歌剧白毛女

【摘要】 20世纪40年代“新歌剧”背景下所诞生的歌剧《白毛女》的创作经验与范式一直影响至今。《白毛女》的上演是中国民族歌剧首次以完整形态出现,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文对歌剧《白毛女》进行分析,试图阐释20世纪40年代“新歌剧”时期民族歌剧的创作经验与范式对于我国民族歌剧创作的发展有哪些意义。

【关键词】 民族歌剧;《白毛女》;新歌剧;歌剧发展

【中图分类号】J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2-0084-02

一、中国民族歌剧的简述

歌剧是历史悠久的大型艺术题材,集戏剧性、表演性、艺术性等因素构成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对于群众艺术文娱生活有着较大的影响继而被人们所重视。20世纪50年代前后开始在我国流行并广泛传播,故一些音乐家在这一时期开始进行这个领域的深层探索。在这期间,这种源自于西方的舞台艺术与我国本民族音乐、文化相互交融继而产生了中国歌剧,在其创作过程中放大其中的民族性,包括在民族民间音乐元素的运动、中国戏剧音乐结构形式的加入、中国民族音乐的演唱技法以及中国民族民间故事的本土化阐述等,基于这些创作特点,中国民族歌剧继而产生。在中国歌剧中将民族性放在首要创作位置的歌剧形式就是中国民族歌剧。在中国歌剧创作初期所产生的一些优秀作品如《白毛女》《江姐》《沂蒙山》等均属于中国民族歌剧的范畴。

20世纪20年代开始,我国的音乐家就已经开始歌剧的创作,例如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月明之夜》《小小画家》,邱望湘、沈醉等人的学生歌剧《天鹅》《面包》等;30年代张昊的《上海之歌》、向隅的《农村曲》、聂耳的《扬子江暴风雨》、冼星海的《军民进行曲》等;40年代黄源格的《秋子》、钱仁康的《大地之歌》、郑志声的《郑成功》等。但在其创作的过程中如何将我国的社会现实尤其是民族革命斗争实践与歌剧这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体裁相结合,以及将丰富的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尤其是戏剧音乐以及我国群众欣赏习惯相结合等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地解决。20世纪40年代以后,随着新秧歌运动和秧歌歌剧的创作实践逐渐找到歌剧这种艺术体裁可以在我国正确且快速发展的正确途径,既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与流行。1945年4月由贺敬之、丁毅作词编剧,马可、张鲁、李焕之、翟维等人作曲的歌剧《白毛女》在延安成功演出,开启了我国民族歌剧创作的一个崭新时代。

二、歌剧《白毛女》对于民族歌剧创作的主要贡献

歌剧《白毛女》通过剧中的人物关系,循序渐进地概括了当时我国农村中基本的阶级矛盾以及普遍存在的阶级斗争,即地主与农民之间的两个对立阶级。具体反映了地主阶级对于农民阶级的迫害与压迫,记述了农民阶级的血泪生活。作者借喜儿以及杨白劳这两个典型人物的生活遭遇来证明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地主阶级进行坚决的斗争,从而得到真正的解放与翻身。歌剧《白毛女》在内容上真实地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农民阶级的现实生活,指明了农民阶级反抗压迫的正确方向。在剧本上充满浪漫主义唱段,从侧面反映了此剧的艺术性高度如“白毛仙姑”的传奇式情节,最后将其哲理高度升华至“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在艺术成就上,《白毛女》用音乐细致地刻画了剧中人物,将黄世仁、杨白劳、喜儿的个性用音乐呈现出来,并且用音乐将人物的心理变化刻画了出来。对于黄世仁与杨白劳这一对具有强烈戏剧冲突的两个人物,用音乐做了恰到好处的妥善处理。没有简单的丑化反面人物,而是试图凸出这些反面人物处在不同阶级的本性所产生的心理状态。音乐不仅吸取民歌的音调作为各个主要人物的音乐基础而且还利用说唱、戏曲音乐等民间音乐基调将这些不同种类、风格的音乐融合,根据剧情的发展需要进行改编、二次创作,从而符合人物特点以及情节需要。

(一)民族歌剧创作体系的形成

歌剧《白毛女》自1945年创作至今已有76年时间,自此我国对于民族歌剧创作已形成了一种符合中国大众审美、具有民族特色的创作范式与体系。在传播“红色”价值观的同时又不失民众对于娱乐性的诉求,所以在创作的过程中,作曲家对于民族风格的刻画非常重视,以此实现对于“革命化”“群众化”和“民族化”多重视角的阐述。为满足群众对于这种艺术形式欣赏和鉴别的习惯,我国民族歌剧很多选用具有民族唱法或者戏曲表演能力的演员作为主角,旋律的创作以及音乐的表现在歌剧的编写中占主要位置,所以很多早期的歌剧创作均为旋律的创作,而很多的和声创作、编曲配器都是由他人来完成。由于在当时大环境下创作出歌剧具有这些规律,故总结为运用民族唱法以及民族器乐所产生出的“民族音色”、运用民乐、民歌的旋律素材所产生的“民族旋律”以及中国式戏剧咏叹常用的“戏曲板腔体”。距今这三种创作“套路”常用于中国民族歌剧创作中。

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思路所形成的创作体系、范式,一直影响之后的每一代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以及我国民众对于这种西方的综合性较强的音乐体裁的认知均有某种定式的影响。好的剧本产生出脍炙人口的故事,好的旋律诞生出广为流传的唱段,好的演员歌颂出喜人的音乐旋律,这些均成了中国民族歌剧中常见的艺术评论,是此类艺术形式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民族歌剧的创作思路、范式的优势在于为后人的创作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成熟框架以及创作经验,但也是把“双刃剑”,方便创作者的同时也容易使得创作的思维固定甚至是束缚,导致在所谓“现成的思路”下影响创作者个性的创作认知以及独立创作作品的精神发挥,对于中国民族歌剧创作要有清醒的认知。

(二) 中国民族歌剧的歷史贡献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大国,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均屹立过世界之巅。中国民族歌剧自诞生以来,一直为我国革命事业所影响,伴随着中国革命道路以及中国文化发展一路前行。随着《白毛女》等歌剧的成功,真正地将群众的喜闻乐见与革命形势发展需要有深度的结合了,同时反映出反封建思想内容。将“反对封建阶层压迫”和“农民阶层的发展”等基本需求反映的较为彻底,将“旧社会的腐朽黑暗”与“新中国的光明伟岸”用音乐的载体进行陈述,其历史价值显而易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些经典的剧目不仅有教育民众的作用,其文化传播力更使得“牢记过去、直面未来”的思想层次具有更加长远的生命力。通过音乐塑造形象是歌剧最常用的手法,我国民族歌剧通过民族唱法、民族旋律和戏曲板腔体等方式来塑造一个个活生生的社会人物,用这些不同人物的鲜明个性反映出最直接的社会矛盾。在艺术层面拉近西方艺术体裁与我国人民群众欣赏习惯的距离,使得这种综合性较强的西方艺术体裁在我国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传播。自歌剧《白毛女》创作至今,我国音乐家不断地探索、追求和积累,不仅丰富了我国民族歌剧创作经验,而且也为我国民族音乐站上世界舞台贡献出了不可忽视的力量。

三、中国民族歌剧音乐创作经验对于当今的影响

随着我国文化发展水平的日益进步,当今优秀的民族歌剧作品层出不穷。值得注意的是,民族歌剧作品如《白毛女》《江姐》等作品仍影响着当代民族歌剧的创作。在《沂蒙山》《马向阳下乡记》《呦呦鹿鸣》等当代作品中仍然可以看出经典民族歌剧创作范式、曲式结构的影子。民族歌剧创作不仅有其传承,同时在多领域受到音乐家的关注与重视。如郭文景的《狂人日记》《骆驼祥子》《夜宴》等歌剧,同样可以看到民族歌剧的身影。在借鉴西方音乐创作技法的同时结合我国民族性音乐特征,这种“黑与白”“东方与西方”的文化撞击为我国当代民族歌剧的创作甚至是其他领域音乐创作提供了方向。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我国无论是大众艺术欣赏水平还是对于西方音乐文化的接受程度均与之前有着天壤之别,在此时代下,我国民族歌剧音乐的创作需要创新与突破,开辟出符合这个时代较高艺术追求的中国民族歌剧新的篇章。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艺术文化遗产,有着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的文化体裁与内容。我们是否可以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可以代表着新时代精神的音乐旋律,我国民族歌剧除了固定范式是否可以开辟出新的艺术框架与方向?这需要音乐人共同的努力。

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一直是我国文化发展的特点之一。“丝绸之路”的开启,使得我国与异域经济文化进行良性的交流,促使我国音乐文化获得了进步与发展。这也体现着我国音乐文化的广大包容性。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发展飞快,同样艺术文化的需求量也日益扩大。就歌剧这一艺术体裁而言,吸收其音乐技术、创作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自身博大精深的艺术内涵,使得我国民族歌剧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全面创新与改善,全方位地进入新的民族歌剧创作领域。

四、结语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对于丰富的文化艺术作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中国民族歌剧经历长时间的发展与打磨已经成为中国艺术走向世界的途径之一。所以打造精品歌剧、创作民族性作品有助于推动我国整体艺术水平的提高。歌剧《白毛女》是“新歌剧”运动中最为优秀的作品之一,它的诞生不仅为我国带来了民族歌剧创作的范式,也开启了中国歌剧创新之路的大门,为我国民族音乐创作提供了标杆。

作者简介:

周琛昊,男,汉族,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族音乐。

猜你喜欢

民族歌剧白毛女
“白毛女”姐姐
《白毛女》背后的逸闻旧事
谈中国民族歌剧的独特魅力
民族歌剧创作的往日辉煌与现实危机
新时期下民族歌剧发展思考和建议
歌剧与声乐教学的互动性研究
河北博物院上演“白毛女”
属于中国的“白毛女”
《白毛女》背后的逸闻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