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中国民族歌剧的独特魅力

2017-03-28黄敬一

戏剧之家 2017年4期
关键词:中西结合民族歌剧民族化

黄敬一

【摘 要】歌剧艺术代表了一个国家的音乐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音乐载体之一,中国的歌剧自上世纪二十年代诞生以来,发展变革至今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因此本文将通过梳理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歌剧创作的戏曲化,民族化,进而探究中国民族歌剧当中的中西融合特点,提出中国民族歌剧的创新与振兴策略,以更好地促进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

【关键词】民族歌剧;民族化;中西结合;独特魅力

中图分类号:J61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070-02

一、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民族歌剧最早起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不断变革,不断创新,走过了曲折的历程。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以《白毛女》《兄妹开荒》为主要代表作品引起了中国歌剧的第一次高潮,在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期又以《洪湖赤卫队》《江姐》等主要歌剧作品为代表经历了又一次繁荣,这些歌剧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甚至有许多经典曲目都保存至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比如《洪湖赤卫队》作为中国民族歌剧的优秀代表作品,在短短的四十年时间内演出了近千场,受到了全国各地人们的追捧。其主要原因也就是因为歌剧当中饱含鲜明的中国特色,其音律以及旋律之美,能够与中国的观众达到心灵上的共鸣。在音乐语言的应用以及表达的过程当中拥有极为浓厚的乡土气息,语言表达的民族性特点极为强烈,很好地符合了人们的审美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表明,中国的歌曲在后续发展的过程当中一定要重点把握鲜明的民族特色,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保持中国歌剧的独立性,使得中国的歌剧更加具有魅力。

中国的歌剧在历史上创造过辉煌的成就,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迄今为止,很多中国优秀的歌剧作品还能够在世界舞台上进行演出,对当今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比如《白毛女》《党的女儿》等等作品都成了一些优秀的歌唱家在音乐会上必唱的歌剧,还有一些极具民族特色的优秀歌剧,比如《红霞》《阿依古丽》等等作品都给观众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这些作品为我国歌剧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在中国实施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中国的歌剧面临着发展的问题,其前途和命运都经历着时代的考验,事实证明,中国的民族歌剧拥有其独特的魅力,拥有其自身的先进性,在大浪淘沙的时代洪流当中,并没有被时代所抛弃,反而经历了时代的冲刷,而显得更加光彩动人。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科学技术在进一步发展,各种不同形式的文化艺术,都在寻求着出路寻求发展,希望能够在时代发展的过程当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性,也是中国歌剧艺术发展所必经的考验。

二、歌剧创作的戏曲化与民族化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就在很大程度上为后世留下了极为丰富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无论是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还是各个地区不同的曲艺表演都成为中国歌剧创作的重要基础,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引起了中国人对艺术的情感共鸣。中国传统的艺术家们能够将艺术创作根植于人民的生活,对人们的生活进行深刻的揣摩和理解,挖掘中国民间音乐当中的精华,创造出更加具备时代感也更加具备优美旋律的优秀作品。中国歌剧创作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很多优秀的歌剧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地方传统的戏曲,比如歌剧《白毛女》就吸取了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民歌以及地方戏的小调;《小二黑结婚》则吸取了山西梆子的艺术特点;《江姐》则是以四川的民歌作为基调,这些歌剧的创作都具备十分明显的中国传统民族特色,也很好地结合了当今时代的特征。作曲家们从传统的戏曲当中汲取了极为丰富的营养,通过对于民间素材的深入挖掘,完美再现了传统文化。在创作的过程当中,也很好地把握了时代发展的脉络,将传统的民俗文化与当地的风格色彩相结合,这为歌剧的创作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三、中国民族歌剧的中西融合

中国的歌剧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历过辉煌的时代,创造过极为灿烂的文化。中国的歌剧在很大程度上也吸收了西方歌剧的特点,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发展经验,正是基于这种现实,中国的歌剧艺术发展中更加重视中西结合,这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通过中西文化的相互补充,能够提升中国观众的审美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国歌剧的发展水平,在民族化与现代化之间,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求新,使得中国民族歌剧更加具有魅力。在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过程当中要把握中西结合的原则,在保持民族文化独立性的前提下,不断地探索中西结合的创作方式。在演唱演奏方面,尽可能多地向国际乐坛上所推出的一些优秀歌剧学习,比如《沧海》就是一部能够反映历史的歌剧,在这部歌剧中很好地利用了西洋歌剧的特点,从而使得整部歌剧更加大气磅礴,这个优秀的作品也曾获得国家多项大奖。而在《原野》这部作品当中,创作者在创作技法上很好地结合了东北地区的地方戏曲,再加上现代化的歌剧创作手法,很好地走出了一条中西结合的道路。中国的歌剧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能够很好地与西方的歌剧创作手法相结合,将西方的歌剧与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相结合,在实际表演的过程中,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民族特点,尤其是在审美方面能够很好地展现出民族风格以及民族特点,这是中国歌剧在进一步发展的过程当中所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中国歌剧是十分具备生命力的,没有中国的传统艺术,也就没有中国歌剧的今天,而没有西洋歌剧的影响,中国歌剧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是缺乏一定创新性的,所以二者应当是相互结合,相互吸收而共同发展的。创作者应当更多地去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在保有传统特色的同时引入时代感,这是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中国民族歌剧的创新振兴

中国的民族歌剧在发展的过程中汲取了中国文化当中最优秀的资源,逐步走出了一条民族与现代相结合的道路,這样的一种发展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保有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特色,但是这样的发展方式不能很好地把握时代的脉络,也不能满足当前观众对于中国歌剧的实际需求,而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中国的歌剧创作者开始使用一些新的创作手法,更加重视挖掘民族特色,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进一步实现中国民族歌剧的创新与振兴。无论是在民族化,还是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的歌剧艺术已经得到了中外行家的认可,在中国艺术界发展的新形势下,希望中国的歌剧艺术能够走入人们的生活当中。

中国的民族歌剧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与中国大量的歌剧艺术家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中国歌剧当中所流传的经典歌剧作品都是诸多优秀的歌剧艺术家们通过不断努力,积极探索和创新,从大量的民间乐曲当中提炼一些新的事物,再加上不断地向西方的歌剧借鉴学习,才创作出来的作品。

中国歌剧事业一次又一次的发展包含了中国几代歌剧创作者以及歌剧表演者的汗水和心血,更加是中国优秀的歌剧艺术家们的心血,在国际国内的舞台上,中国的歌剧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素材和资源,在国内国际舞台上所展现出来的优秀歌剧作品,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传统的中国音乐文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滋养中国歌剧发展的源泉,这也是中国歌剧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根源所在。中国歌剧事业的发展是离不开各国歌剧事业共同发展的,中国歌剧的发展是各国历史相互影响融会贯通的过程。伴随着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日益频繁,中西歌剧在交流的过程当中发生摩擦与碰撞,在这种摩擦与碰撞的背后是文化的交融,通过借鉴欧洲地区的一些经典歌剧,使得中国歌剧的表演水平逐步提高,歌剧表演的内容也在逐年增加,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的歌剧界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极具民族特色的优秀歌剧作品,这些优秀的歌剧作品当中无一不凝结着优秀中国歌剧家的心血。在创作的过程当中,有很多优秀的歌剧家都坚持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剧作品,坚定不移地走民族化的发展道路,这才使得中国的民族歌剧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很多中国优秀的歌剧作品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比如《原野》《沧海》,这些歌剧作品都在国际范围内享有极高的声誉,更加是中西结合的典范。

中国的歌剧作品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而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中国的歌剧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在多元化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步建立具有民族品牌特色的艺术品牌,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一步振兴中国歌剧,让中国歌剧能够打上民族化的标签,使得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歌剧的魅力所在。中国的歌剧应当具备更加强烈的民族风格,更加鲜明的地方特色,在这样的条件下,将中国的民族艺术融入其中,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国民族歌剧的管理,利用中国的民族歌剧来解决中国歌剧自身的生存问题,这是一个十分值得探究的问题,也是一门亟待解决的课题,中国的民族歌剧要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只有具備越来越多的欣赏者,只有拥有更加优秀的创作者才能够实现。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地加强人们对于歌剧事业的理解和支持,让各行各业能够清楚地认知到民族歌剧的未来,只有这样,中国的民族歌剧事业才能够实现向前发展。

五、结语

中国的民族歌剧拥有着其自身独特的魅力,从发展至今既饱受挫折,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当代中国的歌剧已经开始逐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国际范围内,受到了大量观众的喜爱,在后续的发展过程当中,应当进一步突出民族特色,加强作品的创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歌剧艺术一定能够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童姗姗.五代“江姐”扮演者在民族歌剧中的成功演绎[J].当代音乐,2016(22).

[2]王东霞.中国民族歌剧中戏曲板式的运用及演唱探讨[J].戏剧之家,2016(09).

[3]大炜.用心谱写的民族歌剧——观民族歌剧《彝红》[J].歌剧,2015(08).

[4]孔繁涛.浅议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存在的问题[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5]饶军.中国民族歌剧“美声化趋势”探讨[J].黄河之声,2013(18).

[6]郭克俭.“民族歌剧”名实及其他[J].歌唱艺术,2012(12).

[7]赵怡轩.一切技巧为戏剧服务——也谈“民族歌剧”的是与非[J].歌唱艺术,2012(12).

[8]智艳.“民族歌剧”概念和本体形态特征浅论[J].歌唱艺术,2012(12).

[9]张振江.浅析中国民族歌剧的艺术特点[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6).

[10]唐红英.对中国民族歌剧历史和发展的思考[J].大舞台,2011(11).

猜你喜欢

中西结合民族歌剧民族化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儒家思想与明治维新后日企的管理理念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分析
肱骨外科颈陈旧性骨折临床诊疗
八十年代电影创作的民族化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