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下民族歌剧发展思考和建议

2017-03-07吴建华

戏剧之家 2017年2期
关键词:民族歌剧思考建议发展历程

吴建华

【摘 要】民族歌剧是我国音乐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仅有百年的发展历史,但是所获得的巨大成就却是广受认可的。新时期下,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变,而民族歌剧也应该通过变革和调整,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鉴于此,本文简要回顾了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并就新时期下民族歌剧的发展提出了思考和建议,以期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

【關键词】新时期;民族歌剧;发展历程;思考建议

中图分类号:J6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71-02

一、民族歌剧发展历程概述

歌剧是一种起源于西方的艺术,其集戏剧、演唱和表演于一身,被誉为是音乐中的最高形式。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中国的国门大开,包含歌剧在内的多种文化得以传入中国,随即开始了百年的发展历程。最初的先行者是黎锦晖先生,其在二十年代曾创作出了多部儿童音乐歌舞剧,初步具备了歌剧的艺术特征,为后续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十年代,田汉、聂耳等创作出了多部独幕歌剧,如《扬子江暴风雨》等,其中的一些插曲直到今天还在广为流传。四十年代,由延安鲁迅艺术院集体创作而成的《白毛女》,被誉为是中国歌剧的开山之作。该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均较为成熟和完善,开创了民族歌剧发展的新局面。五六十年代,先后诞生了《江姐》、《洪湖赤卫队》等革命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充分继承了之前的创作经验,同时又把西方音乐、民族音乐、戏曲音乐等融为一炉,堪称是民族歌剧的代表。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民族歌剧创作也更加丰富,如《伤势》、《原野》、《芳草心》等,都极大扩展了民族歌剧的内容和形式。九十年代至今,民族歌剧继续走在不断丰富和创新的路上,涌现出了《屈原》、《党的女儿》、《野火春风斗古城》、《木兰诗篇》等一系列佳作。可以说,经过近百年的探索,民族歌剧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完善的创作和表演体系,并以鲜明的艺术风格闪耀在世界歌剧的舞台上,堪称是世界歌剧艺术中的一颗明珠。

二、当代民族歌剧发展思考和建议

(一)坚持民族化发展方向

作为源于西方的歌剧艺术,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硕果累累,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历代音乐工作者持续不断的民族化改造工作。通过这种改造,在符合歌剧本质艺术规律的基础上,使其能够为中国观众所认可和接纳。事实充分证明,民族化改造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十分成功的。以开山之作《白毛女》为例,其在秧歌剧的基础上,以歌剧的形式深刻表现出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获得了极大的认可和共鸣。民族化是中国歌剧发展的必然,也是始终坚持的原则和方向。再从当代来看,进入新世纪后,世界文化呈现出了鲜明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世界各国都纷纷认识到了民族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作为民族歌剧来说,更应该将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彰显视为己任。具体来说,在题材上,要选择地地道道的中国故事,由此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思想、内涵和审美;在创作技法上,要从民族民间音乐、戏曲音乐中获得借鉴和启示,使作品在形式上体现出鲜明的中国风格。在演唱上,则提倡多元化演唱观念的树立。即将传统的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等优秀唱法相融合,更加生动灵活地塑造人物形象。只有始终坚持民族化的创作方向,才能够使民族歌剧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体现出民族歌剧特有的品格和风貌。

(二)加大歌剧普及力度

长期以来,受到历史等原因的影响,歌剧一直都被视为是高雅艺术,似乎只有专业的音乐工作者才会去音乐厅观看歌剧,这种片面化的认识对民族歌剧的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如果长时间没有群众基础作为支撑,那么这门艺术也就到了消亡的边缘。所以新时期下的民族歌剧发展,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加大歌剧的普及力度。具体来说,首先是创作理念方面。著名音乐家、歌剧创作者王祖皆先生曾提出:“歌剧创作应该树立起大众化理念,要研究观众的审美,想方设法地缩短作品和群众之间的距离,特别是主要唱段,更应该成为作品的精华所在,应努力创作出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从他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创作者只有深入生活,广接地气,才能创作出具有亲和力的作品,为歌剧的普及打下最为坚实的基础。其次是政府引导方面。歌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对场地、设施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如上海市将歌剧的普及视为当代国际性大都市的标志,计划于2016至2020年期间,联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歌剧院、周小燕歌剧艺术中心、上海音乐学院等专业节庆、专业机构、艺术院校,通过歌剧导赏观摩、经典唱段巡讲巡演、歌剧知识普及和教唱等方式,帮助更多市民掌握歌剧知识,为歌剧艺术培育群众基础。这就给了观众以近距离接触歌剧的机会和渠道,使歌剧不再是之前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由此为民族歌剧的发展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是一门事业兴旺发达的基础,因为歌剧本身发展历史有限,所以歌剧人才培养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课题,也难免会遇到多种问题。从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是专业程度的问题。虽然很多高校纷纷开设了歌剧、音乐剧专业,但是学校在软硬件设施、师资队伍、艺术实践等多个环节上并不完善,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难度大。另一方面是专业体制的问题。歌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但是在目前的高校中,所有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多是专项能力突出,综合素质和能力较弱。虽然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但是仍然要朝着科学、规范的方向努力。具体来说,应该正视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加强不同类型院校之间的优势互补,力争培养出综合型人才。比如音乐学院可以发挥创作优势,舞蹈学院可以主攻舞蹈的表演和编排,戏剧学院可以在表演、舞美方面贡献力量。与此同时,除了歌剧本体人才的培养外,还应该重视营销和推广人才的培养,树立起长远的目标和追求,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打造起立体化的歌剧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

(四)推动市场化发展

进入新时期后,文化艺术产业异军突起,成为了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支柱性产业,由此也充分证明了艺术市场化的必要性和意义。作为新时期下的民族歌剧来说,也应该树立起商业化理念,坚定不移地走市场化道路。首先是准确的市场定位。西方歌剧在推出之前,都要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从而了解观众需要,完成创作定位,并有针对性地制定营销计划。其次是高质量的剧本。西方一些经典剧目之所以能够到今天仍广为流传,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剧本能够经得住时间的检验和市场的筛选,只有在剧本上狠下功夫,以精心设计的人物形象和完美的戏剧结构,加上演员浑然天成的表演,才能获得长久的艺术生命力。最后是规范的管理制度。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市场化的进程中,必须要以科学完善的管理为前提,要依托于专业的管理人才,负责监督和管理从决策到创作到演出的全过程,建立一个顺畅的内部沟通渠道,制定完整详细的工作计划,形成明确的决策论证制度、演员排练制度、剧组工作制度、剧组签约制度以及演员训练考核制度等。为歌剧的市场化提供充分的后勤保障。

综上所述,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民族歌剧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潮,可谓是硕果累累。正是在这种良好势头下,更应该冷静下来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以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本文也正是本着这一目的,就当代民族歌剧发展的几个大方向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也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民族歌剧一定能够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刘爱珍.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艺术百家,2008(S1).

[2]刘宇博.中国当代歌剧艺术发展概述[J].科技信息,2006(07).

[3]詹桥玲.20世纪中国歌剧发展谈概[J].音乐研究,2005(01).

猜你喜欢

民族歌剧思考建议发展历程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