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策略研究

2021-09-10苏帅

红豆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应急管理突发事件管理策略

【摘要】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和思想观念转变,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几率、频率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采取科学有效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策略,有助于维护高校安全稳定,保障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健康发展,促进高校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本文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有效策略进行探讨,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解决办法,期望有助于提升高校应急管理的能力,营造温馨和谐的育人环境。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管理策略

高校突发事件是在高校校园内突发发生的,涉及师生切身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的时间,会对教育教学和科研管理工作产生冲击,并可能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针对突发时间,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有效应对当前或潜在的危机,尽可能在信息不全面的情况下降低危机的影响和损失。因此,高校应构建应对突发时间的应急管理机制,采取切实可行的应急管理策略,增强突发时间的应对能力,保障在校师生的切身利益和各项工作的顺序开展。

一、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本文从事件前的预防、事件中的处理和事件后的善后三个方面,尝试对当前国内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剖析其中存在的不足,为优化和改善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据。

(一)事件前的预防机制建设问题

一方面,有些高校应未建立起常设的应急管理部门,缺乏具有决策功能的应急管理和协调机构,突发事件发生后临时成立的应急管理部门组织形式松散,难以发挥领导和指挥作用。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紧迫性、隐蔽性、复杂性等特征,在临时机构的统筹管理下,难以调动全校师生的力量,应急管理主体局限于高校各个职能部门,任课教师、学生组织等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容易产生各主体独立行事的松散、混乱局面,没有形成高校、政府、社区、媒体等多主体的高效联动,不利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

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应急管理预案编制不科学、不完善。有的高校制定的应急预案仅仅是对相关法律法规等文件内容的梳理和拼凑,没有开展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的风险评估工作,也缺乏与同类预案的对比分析,更没有结合实践经验和教训提炼精华,导致预案的可操作性不高,实效性有限。而且通常缺乏实战演练,导致预案真正实施困难重重,在真正面对突发事件时决策能力弱化、难以快速整合资源,可能导致巨大的损失。

(二)事件中的处理策略实施不力

不少高校仍未形成一套科学、系统、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应急预案等形同虚设,应急管理的滞后性十分突出。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由于师生危机意识淡薄,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和技能,往往陷入混乱状态,进一步恶化了突发事件的事态,增加了应急管理工作的难度。尤其是部分管理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足,缺乏决策能力,遇到事件自己先慌乱起来,党委、团委书记和辅导员、学生干部等作为骨干力量,却没有应急管理的经验,不知道如何沟通、如何控制事态发展,抓不住工作重点,甚至延误时机,昏招尽出,反而使突发事件进一步蔓延和恶化。

同时,高校在信息沟通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严重影响应急管理的效率。在信息时代,信息的联络和沟通更加便捷、高校,然而当前依然存在信息沟通的低效化问题,主要在于不少高校领导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遇到突发事件没有将重心放在如何快速、有效处理上,反而是重视对事态影响的控制,采取封锁、遮盖、掩饰等错误的方式,导致事态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官方信息渠道受到质疑甚至声讨,非官方信息迅速蔓延,反而引起更大的误会和恐慌,产生一系列不良的连锁反应。

(三)事件后的善后措施缺失

突发事件发生后,有些高校只限于向外公布突发事件的处理情况,却忽略了后续影响的消除,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总结评估不重视,无法对工作进行改进和完善,并且对事件后期心理危机干预和跟踪反馈方面的举措较少。

部分师生因突发事件而产生严重的心理创伤,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缺失导致突发事件的影响可能伴随这些人的一生。虽然高校配备有心理老师和心理咨询室,但配备力量往往不足,难以满足突发事件后的心理服务需求,导致辅导员、班主任被迫承担起心理干预的责任,而由于辅导员等岗位的老师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只能过通过谈心谈话、朋輩作用的方式开展心理干预服务,心理干预能力和干预效果欠佳。

二、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

高校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需要坚持一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处理方案,构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其中,必须注重以下原则的落实:

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强调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中要始终以师生的生命安全为第一前提,将师生作为全心全意为之服务的对象,尽可能降低人员方面的伤害。同时,以人为本原则强调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价值和作用,积极依靠师生参与的力量,将师生作为处理应急事件的首要资源。

第二,预防为主的原则。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突发性,难以有效预测,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可以进行预防的。在高校管理工作中,要坚持预防为主的理念和原则,在制度上有应对的规章制度,在管理上增强应对的能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三,协同配合的原则。高校应在第一时间建立应急管理领导小组,承担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领导和指挥责任,强调领导小组的权威性和唯一性。在领导小组的指挥下,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划分应急管理责任和权限,层层落实责任,使高校上下形成统一协调的整体,发挥出合力作用。

第四,快速反应的原则。突发事件的特征主要在于突发性、破坏性,一旦管理失当、手足无措,便会使事件进一步恶化,产生一系列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因此,必须快速做出反应,及时将关键因素控制住,有高度的时间观念,利用好突发时间发生后的最佳处理期。

第五,合法合理原则。对于应急时间的处理,应保持必要的冷静和克制,采用合法、合理的手段。高校应遵从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采取的措施要科学、得当,避免使用过激的手段。任何举措都应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依据,以免激化问题,破坏和谐稳定的氛围,要切实保护学校和师生的合法权益。

第六,公开透明原则。突发事件发生后,校内师生、地方政府乃至社会公众都会对事件的后续情况密切关注,高校必须及时反馈事件处理情况,公开相关信息,保持信息资源的及时共享。为了避免以讹传讹,要统一信息外发口径,及时发布真实权威的信息,发挥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争取舆论主导权,增强校内师生和社会公众对事件处理的了解和信心,避免引发不必要的社会动荡问题。

三、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有效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个人认为应在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针对性的采取改善措施,弥补当前应急管理工作的漏洞和弊端,使应急管理更加科学、合理、高效,从而构建系统、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一)构建完善的预防机制

部分高校领导风险管理意识淡薄,未能形成“预防为主”的管理理念,存在“重救轻防”的倾向。因此,要树立系统思维,建立联动机制和长效机制,搭建长期稳定的应急管理领导小组,以学校党政领导组成决策中枢,对各职能部门和学生组织等进行明确分工,形成统一指挥、分级管理的工作格局,汇聚全校上下的力量,缩短信息传达的时间,提高应急管理的灵活度。在此基础上,要以学校为中心构建多中心应急管理体系,加强高校与政府、社区等方面的沟通和协调,强化属地管理,动员社会资源,形成“大社区”应急管理模式,搭建校内外联合的综合防控机制。

同时,有的高校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直接照搬照抄其他院校的做法,没有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本校情况的应急预案,更没有满足应急培训演练的数量和质量要求,通常仅局限于地震、火灾等重大危机事件的逃生和自救,而对于因心理问题、人际关系、家庭困难等引发的突发事件关注不够,无法对各种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预防。因此,高校应结合本校情况,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因地制宜编制应急管理预案,并根据预案安排演练。应急管理预案需要通过专家评估,适应实际情况,满足实用性、可操作性等要求。预案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分门别类,既要参考现有案例的经验,也要结合当前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并通过演练来发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确保预案的科学、可靠,并建立起与高校环境相适应的预警机制。

(二)建立应急管理措施落实的保障机制

为了提高应急管理措施的落实成效,应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对培训机制,对高校行政、后勤等部门和辅导员、学生会成员等突发事件处理的参与人员,定期开展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面的培训,并对全校师生开展消防安全、公共卫生、心理健康、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结合防灾救灾等应急模拟和演练活动,提升师生预防、应对和处置的能力,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在最短事件动员全校师生,进行有效的干预。

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封锁消息的方式无异于自掘坟墓,近年来国内高校发生的跳楼、火灾等突发事件,之所以总能登上新媒体的热搜榜,主要原因就在于校方第一时间没有采取有效的应急管理措施,反而忙着控制舆论,反而扩大事件的恶性影响。因此,高校要勇于担当、坦诚沟通,注重信息的公开透明,建立信息监测和共享机制,加强校园信息收集工作,借助监控系统、人脸识别、烟感探测器等技术和设备对校园动态进行掌控,并通过保卫部门、学生会等构件扁平化的信息传递网络,并将目前掌握的可靠信息第一時间向全校师生、家长、政府部门和社会进行公布,做好沟通协调,避免谣言四起的窘迫局面。

(三)强化突发事件的改进和恢复机制

一方面,在突发事件处置完成后,高校应认真甄别事件诱因,总结工作经验,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并对应急管理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梳理总结,形成经验积累。可以将处置经验作为“教材”,对应急管理预案进行完善,对培训内容进行补充,提高应急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

另一方面,应对于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进行评估和补偿,并建立完善的心理问题反馈和干预机制。高校应构建宿舍、班级、学院、学校的四级心理危机防控网络,组建由心理专家和辅导员、学生等人员构成的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开辟心理危机咨询全天候热线,及时化解师生因突发事件带来的心理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全球政治、经济局势的日益复杂,高校突发事件屡有发生,给日常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针对当前国内高校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协同配合等原则,切实采取行之有效的应急管理策略和措施,提高危机管理水平,构建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维护高校内部环境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邬红波.疫情背景下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探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1,23(02):84-87.

[2]高娜.新媒体下民办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维度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08):222-223.

[3]王勇.基于4R危机理论的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策略探析[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8(01):63-67.

[4]罗仁杯,林晨芳.高校应急管理综合体系建构的困境与创新[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2):183-185.

[5]曹亚群,王海涛,李增绪,李娜,孟令霞.高校食堂食品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以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为例[J].食品安全导刊,2021(03):2-4.

[6]王世海.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与处置机制——以广东某高校为例[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20,37(04):26-28+81.

作者简介:苏帅,男,1987年6月,河南省河南泌阳人,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本科,现工作单位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研究专长:高校危机管理。

猜你喜欢

应急管理突发事件管理策略
高速公路合同计量变更管理策略
浅论肝胆胰外科护理的风险因素与管理策略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食品机械设备的维修管理策略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处置及应对策略
民族地区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民族地区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对策研究
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路径优化研究
收益共享—回购联合契约下应对突发事件的供应链协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