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技能培训中贫困人口的获得感提升路径研究

2021-09-10谯欣怡

职业教育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培训获得感贫困人口

谯欣怡

摘要: “获得感”已日渐成为评估民众是否切实享有改革成果的核心指标。职业技能培训是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主要方式之一 ,以 “获得感”为衡量指标,可以更精准地评估职业技能培训对贫困人口的脱贫作用。贫困人口在职业技能培训中“获得感”的形成路径是从技能获得感形成到收入获得感形成,再到发展获得感形成。经调查研究得知,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贫困人口形成了技能获得感,没有形成收入获得感和发展获得感;职业学校培训中贫困人口形成了技能获得感和收入获得感,没有形成发展获得感。因此,应不断改进培訓方式,进一步帮助贫困人口增强技能获得感;发展村域产业集群,帮助贫困人口提升收入获得感;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最终帮助贫困人口实现发展获得感。

关键词:职业技能培训;贫困人口;获得感

一、问题的提出

“获得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首次提出的,主要是指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的感受。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可见,将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放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上,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关心人民福祉和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同时也将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的目标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对于不同群体而言,获得感的实现方式和关注重点存在差异,尤其对于农村贫困人口来说,他们属于社会底层人员,他们对脱贫工作的感受是什么,更值得关注和考量。长期以来,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一直是我党的核心工作,扶贫也采取了多种方式,其中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以“扶智”的方式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最根本的一种方式。国家的政策文件,如《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及2019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等,都强调对贫困劳动力等弱势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实现转移就业,助力贫困人口真正脱贫。

综观以往的研究可以发现,不少学者指出职业技能培训效果不够理想,其中的主要原因在培训方,如培训内容不合理、培训体制与机制不完善、政府供给有缺陷等,但明显的不足在于对培训对象的关注不够,对培训对象的心理特征和生活环境关注不够。 鉴于此,本研究尝试采用“获得感”这个评估改革成效的新指标,从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贫困人口出发,分析他们的获得感现状、实现路径以及提升策略,以期通过对问题的梳理和分析,在“后扶贫时代”增强职业技能培训对贫困人口的脱贫作用,减少返贫现象,实现贫困人口的可持续脱贫。

二、职业技能培训中贫困人口获得感提升的实现路径

(一)获得感的内涵及测量指标

“获得感”是一个本土性非常强的概念,尽管学术界尚未对“获得感”的内涵形成统一的认识,但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获得感”有别于西方国家的幸福感、包容性发展、满意度等概念,它是我国改革发展的产物[1]。在物质上,它强调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经济利益;在精神上,强调个人的尊严、公平、追求、成就、发展等高级目标,它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最优标准[2],也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的良政基准和善治标准[3]。

获得感如何测量还处于探索阶段,具体包括哪些指标,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指标体系。一部分学者从宏观的角度整体测量人民的获得感,如董洪杰等学者提出民众获得感应从获得体验、获得环境、获得内容、获得途径和获得分享五个维度来衡量[4]。吴克昌等利用因子分析指出,人民获得感包括民生获得感、宏观经济获得感、社会公平获得感、个人经济获得感四个方面[5]。吕小康等提出获得感包括个人发展感、社会安全感、社会公正感、政府工作满意度四个维度[6]。邵雅利提出人民主观获得感包括政治建设获得感、经济建设获得感、社会建设获得感、文化建设获得感、生态建设获得感五个因子[7]。

还有部分学者把研究聚焦在社会弱势群体的获得感,如贫困人口、农民工等。学者李丹等人通过构建获得感理论模型,从物质获得感、安全获得感、公平获得感、能力获得感、尊严获得感等五个维度测量了西南贫困人口的获得感现状[8]。李涛等学者分析了广西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获得感,得出政府承诺和政府信任对贫困人口的获得感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9]。梁世坤分析了农村低收入群体的经济获得感,认为经济获得感包括总体获得感、横向获得感、纵向获得感和预期获得感四个维度[10]。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获得感”分析的维度各有侧重,既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既有当下获得感,也有未来预期获得,并且针对不同群体选择不同的衡量指标来测量获得感,这些都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职业技能培训中贫困人口获得感的形成及提升

职业技能培训中贫困人口的获得感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如何衡量?笔者认为,职业技能培训中贫困人口的获得感形成包括三个层次,每一个层次获得感的形成都是上一层次获得感形成的基础,呈现递进关系。第一层面是技能获得感,实现条件是贫困人口有掌握技能的意愿和能力;第二层面是收入获得感,实现条件是贫困人口收入增加并且感觉相对满意;第三层面是发展获得感,实现条件是贫困人口形成了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如图1所示。

第一层面,技能获得感是获得感的基础。贫困人口掌握技能是职业技能培训最直接的目的,只有掌握了1-2门技能,才能开启贫困人口脱贫的道路,这是职业技能培训为贫困人口带来的第一层面获得感,也是获得感形成的基础。第一层面技能获得感形成的条件是贫困人口有意愿学习技能以及有能力掌握技能。如有的贫困户“等靠要”思想非常严重,只希望直接的物质帮助和政府提供各种生活补贴,他们并不愿意学习任何手艺,争着当贫困户和低保户。这表明他们没有学习意愿,不愿意学习技能,经济来源有限,因此只能一直处在贫穷状态。其次,有的贫困人口愿意学习,但由于文化水平有限、语言沟通障碍(如不会普通话)等,他们是否有能力真正掌握一门技术,这对他们技能获得感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这个层面,贫困人口愿意学、有能力学,是形成技能获得感的关键因素。

第二层面,收入获得感是获得感的直接收益。贫困人口掌握了技能,是否增加了收入、收入增加多少以及对增加的收入是否满意,这些都是影响他们收入获得感的关键因素。贫困人口学习技能,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增加收入,但掌握职业技能与他们的收入增加并不是直接对等的关系,如有的农民学会养蚕技术,但规模小、产量低,或者蚕茧售出的价格太低,使他们的收入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只能算是维持生计。由于对收入增加程度不满意,他们也很难形成收入获得感。所以,收入获得感的形成,不仅需要个人技能获得感做支撑,更需要一些外部政策环境和经济环境的改善和支持。

第三层面,发展获得感是获得感的预期收益。发展获得感是指贫困人口在收入增加的前提下,对自己未来生活产生的预期,他们从物质获得感转向追求精神获得感,不但有了强烈的自主发展意识,同时也积极采取各种行动来提高生活质量,相信自己一定能过上更富裕的生活。本文主要从六个方面来衡量贫困人口的发展获得感:一是贫困人口的就业机会是否增加;二是贫困人口的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是否增加;三是贫困人口的生活环境是否改善,这里主要指家庭居住环境,如修缮了旧房、盖了新房或家庭迁居到新的住所等;四是教育质量,这里指贫困人口是否有能力为子女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如选择更优质的学校等;五是价值尊严,这里指贫困人口是否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六是政治参与,这里指贫困人口是否有机会在村里或打工的单位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参与一些事项的决定权。

三、职业技能培训中贫困人口的获得感现状

(一)调查地点、人员和方式

本研究调查的地点是广西百色地区的贫困县。百色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是一个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大石山区、贫困地区于一体的特殊区域。这里的职业技能培训主要采用两种形式:一是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即当地政府委托科技局、农业局、商业局、职业学校等部门下乡到农村为贫困户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使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一名劳动力掌握1~2门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就是“送技下乡”;另一种是职业学校培训,即当地政府指定定点的职业学校开展短期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外出打工的贫困人口去学校学习技能,以成功实现转移就业。这两种培训方式参与培训的群体差异较大,他们的收获也不同,所以笔者选择了两个地点分别调研。

针对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笔者选择的调研地点是百色市那坡县城厢镇的者仲村和达腊村,调研时间是2019年6月11日—12日。这里留守在村里的人员一般是老人、妇女和小孩,他们普通话较差,尤其是一些老人,根本听不懂普通话,很难沟通。因此,笔者只能在村干部协助下采取访谈的方式,并辅以观察,了解农村實用技术培训的作用。笔者访谈了15位参加实用技术培训的村民,其中11位为女性,4位为男性。女性贫困人口中,2位年龄为20多岁,因需要照顾刚出生的小孩,所以没出去打工,其余9位年龄均在50岁以上,留守在村里照顾孙子。男性贫困人口中,年龄均在45岁以上,2位是村长,2位是村民,因各种原因没有外出打工。

针对职业学校培训,笔者调研的地点是百色市田东县下属的田东职业技术学校,时间是2019年9月17日—18日。这所职业学校受当地政府委托于2016年实施“田东县新居民转移就业万人培训计划项目”,项目总投资3 600万元,占地60亩,主要开展家政服务、电工、焊工、电子商务、砌筑工等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对象是当地外出打工的农民。笔者主要通过问卷和个别访谈的形式了解他们对职业技能培训的评价。因为培训点每次招生人数不固定,笔者在该校培训办主任的帮助下,对2019年9月—12月期间参加培训的人员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85份。

(二)职业技能培训中贫困人口的获得感

1.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贫困人口的获得感现状

第一层面的技能获得感。在笔者调研的两个村里,留守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小孩。他们对村里组织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表示欢迎,并且希望政府多进村里举办类似的培训。80%的贫困人口表示技能培训能听懂一些,对自己有帮助;20%的人表示完全听不懂,去参加培训就是为了村里发放的一些误工费和纪念品。笔者在访谈一些贫困户时,他们说道:

A:我们年龄大了,学什么都困难,自己文化低,普通话不好,记忆力又差,听完就忘,一些简单的技术还行,太复杂,学不来。有时家里有事来不了,如果没事,村里开展的培训都来参加,能学点是点。

B:村里的技术培训一般我都参加,对我们种植和养家禽还是有点帮助的。但我希望能培训一些其他的专业知识,如保险业务、炒菜等。现在孩子太小,只能在家,等孩子大点,还是要出去打工的,可以为以后工作打基础。

整体上看,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贫困人口有学习技能的愿望,也能初步掌握所学的技术,尽管他们还存在很多学习困难,对复杂的种植技术较难掌握,只停留在粗浅的技术层面,但他们有学习的意愿,并且感觉对生产有帮助,因此他们形成了技能获得感。

第二层面的收入获得感。在调研中,询问这几年家庭收入是否增加,全部访谈对象都说增加了,但对增加的程度不满意,其中几位贫困户说道:

A:我前年跟着学了养蚕技术,收入是提高了,但只能贴补点家用。我们家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孩子们在外打工挣钱。我们养蚕量很低,一年也卖不了几斤蚕茧。虽说村里帮联系了商家收购蚕茧,但价格也不高,这部分收入只增加一点,太少了。

B:这几年收入是增加了,那都是孩子在外打工挣的,他们也不容易。我家养了几头牛,有人来村里培训,学了一些养牛技术,但养的太少,一年养牛能挣点小钱,有时还赔本呢。

从中可以看出,村民因掌握新技术带来的增收是非常有限的。由于农村碎片化的生产模式,没有相应的产业链做支撑,他们的收入增加只是杯水车薪,不足以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和获得感,所以贫困人口第二层面的收入获得感没有形成。

第三个层面的发展获得感。由于這里的村民没有形成收入获得感,发展获得感对他们来说似乎是遥远的事情,他们对自己的未来生活没有太多预期,他们没有能力去改变生活条件,更多的是依赖政府和子女。访谈中,几位贫困户说道:

A: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去哪都不适应,我们老了,也不想找工作,就等儿女打工回来给点钱,把老家的屋子修修就好。我们跟城里人不能比,只求孩子们学习好,能到外面接受好的教育,将来有出息,活的比我们好就行。

B:没有本领,不敢出去打工,只能呆在村里。自己种点玉米,养几只鸡,政府补助一些就够了,没什么想法,儿女好就行了。

总之,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贫困人口的获得感较低,只形成了技能获得感,收入获得感和发展获得感都没有形成。究其原因,是因为贫困人口虽然形成了技能获得感,但由于他们弱化的学习能力、培训单位简单化的培训模式以及缺少相应的产业发展链,使得他们的经营不能形成规模,因此收入增加量微乎其微,所以收入获得感没有形成,进而阻碍了他们发展获得感的形成。

2.职业学校培训中贫困人口的获得感现状

从表1看出,从培训对象的性别来看,职业学校培训中参加培训的女性比例非常低,这跟培训班举办的培训科目有关,如电工、焊工、砌筑工、混凝土工等都不适合女性,唯独适合女性的是家政服务培训。由于家政服务工作就业门槛低,容易找工作,因此很多女性不愿意浪费时间参加培训。从年龄来看,大部分是中青年,年龄介于18~50岁之间,他们参加培训目的明确,就是为了增加技能,获得技能等级证书,以便找工作,增强就业竞争力。从民族看,这里的贫困人口中87.6%都属于少数民族,是国家重点扶贫的少数民族地区。从学历看,大部分人是初、高中文化水平,占到总数的91.6%,整体文化水平偏低。从从事的职业看,50.5%的人口外出打工,32.4%的人是自己在家务农,自主创业的比例很低,只有9.5%。从是否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看,37.2%的人口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曾经是和现在是),占比没有超过一半,这主要是因为当地很多贫困户已经脱贫了,所以现在参加培训的人口中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占比较低。

从表2看出,第一层面的技能获得感:98%的贫困人口是自愿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且97%人可以达到完全和部分掌握所学技能,因此,从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两个角度表明他们形成了技能获得感。第二层面的收入获得感:98%的贫困人口表示收入提高,并且68%的人对提高的收入满意,因此,在这个层面他们形成了收入获得感。第三层面的发展获得感:首先从就业机会看,99%的贫困人口表示经过培训就业机会增加了;从自主创业看,大多数贫困人口停留在有想法的阶段,占到67%,但从想法走向实际创业行动的人数并不多,只占12%,表明在自主创业方面,他们还缺少自主创业意识或相应的能力;从教育质量看,72%的贫困人口没有能力为子女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在访谈中,很多打工者都表示自己打工的地方没有稳定的住所,天天工作很忙,没时间照顾小孩,所以只能留在老家,目前还没有能力为孩子提供更优质的教育;从生活环境看,96%的人表示生活条件改善了,打工几年后经济收入增加了,就会回老家修缮旧房子或重新建新房子,让家里的老人和小孩住上新居;从价值尊严看,仅有35%的人表示自己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65%人表示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从政治权利看,86%的人表示没有机会在自己的单位或村里发表意见和想法,表明他们的政治参与很少。综合来看,贫困人口在发展获得感方面,仅就业机会和生活环境有所收获,而教育质量、自主创业、价值尊严、政治参与还没有形成较强的获得感,所以他们的发展获得感没有形成。

总之,在职业学校培训中贫困人口形成了技能获得感、收入获得感,但没有形成发展获得感。在职业技能培训中,贫困人口多是外出打工的青壮年,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接受新鲜事物较快,加之自身的努力,他们形成了技能获得感。通过掌握一技之能实现就业致富,相比在家务农收入增加幅度大,并且比较满意,因此他们的收入获得感也形成了。但是,他们的发展获得感没有形成。发展获得感强调自我意识的形成、自我能力的发展以及更高的职业追求。但从调查中看出,他们在自主创业、教育质量、价值尊严、政治参与等方面还缺少更清晰的自我意识以及相应的发展能力。这个过程对于贫困人口来说也许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更多的时间以及政府为他们提供更宽广的道路。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贫困人口获得感现状是:第一层面的技能获得感形成,第二层面的收入获得感没有形成,第三层面的发展获得感没有形成。职业学校培训中贫困人口的获得感现状是:第一层面的技能获得感形成,第二层面的收入获得感形成,第三层面的发展获得感没有形成。因此,从整体上看,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贫困人口获得感较低,而职业学校培训中贫困人口的获得感较高。

(二)建议

1.不断改进培训方式,帮助贫困人口增强技能获得感

在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接受培训的群体整体文化水平低,多是老年人和妇女,他们文化程度低,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有限,因此应改变培训方式,多采用实地指导,少采取理论讲授。目前,受新冠疫情的影响,许多农民工返城务工受到阻碍,希望能在自己的家乡务工。因此,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更应注重实用性,依据当地的产业条件帮助贫困人口学习新的种植养殖技能,实现真正脱贫。

职业学校培训中,尽管培训人口的技能获得感形成了,但访谈中一些参加培训的人员仍然表示不满。一位接受培训的学员表示:“我一直在外做电工,边干边学,现在没有电工技能等级证书不让上岗,所以就来培训,培训目的很简单就是考个电工初级证书。学校的培训理论性太强,我们理解有些困难,其他的实操训练少一些,实操设备落后,对我们技术提高的帮助不是很大。其次,我想学点汽车修理方面的知识,好像这里的培训学校都没开设这个专业。”可见职业学校培训中贫困人口尽管形成了技能获得感,但要想进一步提高技能以及学习更多的技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职业技能培训应增加培训科目,加强师资力量,改进培训质量,以适应贫困人口对培训的多样化需求。此外,职业学校培训应为女性参与培训开设一些科目,如刺绣、手工等,这些技能既可以让女性在家照顾小孩,也可以实现收入增加。

2.发展村域产业集群,帮助贫困人口提升收入获得感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贫困人口没有形成收入获得感,主要是因为他们所掌握的技术没有相应的产业链做支撑,几乎都是碎片化的生产方式,仍然处于小规模种植养殖。笔者调研的者仲村就是这种情况。该村曾为村民开展过几期养蚕技术培训,很多农户都学习了该项技术,但他们都是各自在家养蚕,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小,没能形成规模效应,因而很难带来较大的收入增长。因此,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要与村域产业发展相结合,贫困人口掌握的技能只有在产业做依托的情况下,才能形成规模经济,实现收入增长。目前,百色地区的一些其他村庄正在建设桑蚕连片种植示范基地,把养蚕的村民集中联合起来,发挥他们的技术力量,形成产业规模,在政府帮助下,由村委会帮助村民联系买家,统一销售,以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提升他们的收入获得感。

3.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帮助贫困人口实现发展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志和扶智应双管齐下,才能更好地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从而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困的土壤。在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每村应通过树立脱贫致富的标杆,激发贫困群众向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尽管很多贫困人口因为年龄、文化等因素放弃了学习技能的想法,但扶贫干部需要对他们多做思想工作,做到因人而异、精准扶贫,帮助贫困人口树立信心,激发自身的潜力,坚信只要肯学习就一定能脱贫致富,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职业学校培训中,贫困人口應不断学习,不能仅仅满足于收入增加,更应发展自主意识,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发展获得感。如在田东职业技术学校参加培训的贫困户梁志军、蒙万能等学员,经培训后拿到了电工培训证,自己开办了修理店,从事水电装修,现在收入大幅度增加;田东县平马镇靖逸村的何莲由于身体原因一直呆在农村老家,闲时帮别人带孩子,虽说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不够全面和专业,也没有相应的证书,2018年她参加了田东职业技术学校的育婴员培训,获得了证书,现在自主创办家政服务所,年收入46 000元,生活质量大大改善。这些贫困户不仅脱贫成功,更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了自己生活的目标,心中有了理想和追求,不仅有物质收获,也有精神收获。因此,在扶贫的道路上,只有采取更多、更灵活的方式,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才能更彻底地帮助他们脱贫,走向富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曹现强,李烁.获得感的时代内涵与国外经验借鉴[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2):18-28.

[2]郑风田,陈思宇.获得感是社会发展最优衡量标准——兼评其与幸福感、包容性发展的区别与联系[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2):6-17.

[3]王浦劬,季程远.新时代国家治理的良政基准与善治标尺——人民获得感的意蕴和量度[J].中国行政管理,2018(1):6-12.

[4]董洪杰,谭旭运,豆雪姣,等.中国人获得感的结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9(5):468-473.

[5]吴克昌,刘志鹏.基于因子分析的人民获得感指标体系评价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3):13-20.

[6]吕小康,黄妍.如何测量“获得感”?——以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为例[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46-52.

[7]邵雅利.新时代人民主观获得感的指标构建与影响因素分析[J].新疆社会科学,2019(4):139-147.

[8]李丹,杨璐,何泽川.精准扶贫背景下西南民族地区贫困人口获得感调查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57-62.

[9]李涛,陶明浩,张竞.精准扶贫中的人民获得感:基于广西民族地区的实证研究[J].管理学刊,2019(1):8-19.

[10]梁土坤.农村低收入群体经济获得感的内涵、特征及提升对策[J].学习与实践,2019(5):78-87.

(责任编辑:杨在良)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培训获得感贫困人口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加强失业再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及就业档案管理的研究与分析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国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及启示
基于公共管理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探讨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研究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