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天上的闪电”到“地上的静电”

2021-09-08虞俊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电荷教学设计

【关键词】高中物理核心素养;教学设计;电荷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54-0149-04

【作者简介】虞俊,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江苏常州,213003)教师,高级教师,常州市学科带头人,江苏省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高级教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课程目标。教师要研究新教材,体悟新教材编写的意图,同时又要超越新教材,拓展学习资源,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下面笔者以新人教版物理教材必修三第九章第一节“电荷”为例,谈一谈新课程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特别强调真实情境下物理观念的形成,本节教材的引入部分相比旧教材增添了真实的“雷电”的照片。新课程也特别强调科学思维,相比旧教材,本节教材增加了“金属的微观结构模型”的图片,这两点是新教材最直观的变化。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知道了自然界中有两类电荷,但是电荷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概念。本节课的第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形成电荷的概念,理解电荷的本质。第二个重要任务是探究电荷的产生、轉移和守恒的规律,这需要学生有对物质微观结构的科学认识,并基于此寻找电荷运动的规律。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观察静电现象增加学生的体验;通过回顾人类研究电现象的历史,再现并研究经典的静电实验,探究电荷产生和运动的规律(特别是感应起电的规律)。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理解电荷的本质、掌握起电的方法、并建立起电荷守恒的观念。

一、丰富体验:观察神奇的闪电现象

活动1:在闪电霹雳中感受“天上的电”。

毫无悬念,人类对于电的观察始于闪电。因此在教学的引入阶段,教师带领学生回归原始人类对于“天上的电”——闪电的观察。通过播放视频观看各种各样的闪电,有摩天大楼顶端的闪电,有山谷、大海上的闪电,这些闪电形状各异,有树形的,有球形的,有的强光刺眼摄人心魄,有的威力巨大击坏建筑……

【设计意图】创造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闪电霹雳中感受“电”,激发学生对闪电形成原因的探究欲。在视频播放的过程中,学生看到了平日里看不到的各种闪电。在课堂观察中教师可以看到,学生被深深吸引,很热切地进入了沉浸式的学习状态。

二、体悟观念:感受电荷观念的形成

活动2:讨论中西方原始文明中,古人对闪电的理解。

在原始文明中,古人对闪电的认识有哪些呢?在师生交流中不难发现: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雷公”和“电母”是司掌雷电的神仙;而在古希腊神话中,闪电是最高神宙斯的化身和武器。这引起了大家的深度思考,为什么中西方文明,不约而同地将闪电和天神联系在一起呢?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分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古人的观念居然出奇的一致。古人关于闪电的神秘而朴素观念,反映了当时人们科学知识的不足。学生在讨论中能够体会到古人对于未知事物,特别是天上的闪电的敬畏;体会到古代朴素观念和现代科学观念之间的不同;认识到要形成科学观念,需要有科学思维和长期的实践探索。

活动3:讨论“天上的电”和“地上的电”是否是一回事。

天上的闪电和地面上摩擦产生的电火花放电十分相似,那么它们是否是一回事呢?能有什么方法来进行比较呢?这是过去的研究者曾经思考的问题,请同学们也来思考这个问题。很多学生联想到了著名的富兰克林“风筝实验”。大部分学生都了解该实验的做法,他们既能意识到该实验思想的巧妙性,又能感受到实验的风险,认识到该实验的伟大意义。

【设计意图】“天上的电”和“地上的电”在外在现象上看有很大相似性,从联系的观点出发,思考这二者的本质是否相同,体现了思维深入的过程。从现象比较到本质讨论,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科学态度得到发展。

三、探寻规律:寻找电荷产生和运动的规律

活动4:在摩擦中探究“地上的电”。

人类对“电”的研究始于摩擦产生的“静电”。首先教师介绍物理学历史上的摩擦起电现象,古希腊的泰勒斯发现了琥珀带电现象——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羽毛,中国古代有玳瑁壳吸引轻小物体的记载,德国的盖里克发明了最早的摩擦起电机,等等。

接着教师演示摩擦起电现象:摩擦气球后,气球吸到墙壁上。说明了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带电轻小物体也可以被不带电物体吸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研究摩擦过的各种材料的物品,是否能够在摩擦中产生静电,并讨论其产生电荷的原因。实验材料:气球、塑料尺、泡沫板、钢尺、其他(学生自己的各种物品)。学生十分积极地用各种物品进行摩擦,用验电器进行检验是否带电;活动中既有物理学历史实践的介绍,也有现实世界的学生亲身操作体验。物质带电过程无法直接观察,学生通过现象的总结归纳、利用原子模型,建立起摩擦起电的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让学生归纳、总结、分析得出绝缘体和导体的不同,建立起“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够摩擦起电”的观念。同时由这个现象出发,深入探究摩擦起电的原理,引导学生从原子结构的微观模型上去思考问题,形成科学思维,意识到物质得失电子是带电的根本原因,同时也为电荷守恒的研究埋下伏笔。研究摩擦起电的活动,从历史回顾到实验探究再到理论分析,整个过程由浅入深,逐步形成学生对于电荷运动规律的科学认识。

四、迁移应用:感应起电规律的研究

活动5:探究没有被外界接触和摩擦的导体能否带电。

教师介绍历史上有趣的静电表演,带领学生在课堂上模拟表演。(见图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B与C未接触,但是从验电羽张开,可以发现C同学也带电了,而且在C同学逐渐靠近B同学的过程中这一现象越来越明显。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由于A、B高压带电头发全部张开,B、C手里的验电羽也全部张开,所有学生的状态处于紧张和全神贯注的状态,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实现了高投入的学习。

【设计意图】在紧张欢乐的活动中体验感应起电,探寻感应起电的规律。不接触也能带电,这个现象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通过制造戏剧性的实验情境,让学生获得强烈的体验,全身心地投入到观察研究活动中去,找寻起电的规律。引导学生从电子分布的改变来说明感应起电的原因。

五、提升思维:深化对电荷守恒的规律的理解

活动6:由正负电子对发生湮灭讨论电荷守恒定律。

讨论: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这个规律叫作电荷守恒定律。正负电子对湮灭成一对光子,那还能说电荷守恒吗?

【设计意图】通过电子湮灭问题的讨论,实现学生对自然界中最重要的观点“守恒”的深度理解。对于“守恒”的观念,不能机械地认为是电荷不变,对于一个和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是电荷守恒定律更普遍的表述。这里既有观念的改变,更有思维水平的提升。

六、创造发展:在实验室里制造闪电

活动7:尝试在实验室里制作一个闪电发生器。

“天上的电”和“地上的电”既然是统一的,并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接触起电、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方法,请学生在课后尝试制作一个闪电发生器。

【设计意图】核心素养达成的一个指标是对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设计这个课后活动,是促成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实践走向更加深刻的理解。通过制作过程实现知识学习的拓展,实现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课后的设计制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而进行的。教学中通过丰富的静电实验促成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体验,实现了问题探究的深入。其中物理学历史文化的挖掘,特别是还原物理學史精彩的实验情境,使学生学得扎实和投入,实现了学生对于核心概念与规律,如“电”“电荷”“电荷守恒”的理解的深化。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指向深度学习的学历案[J].人民教育,2017(20):43-48.

[2]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25-32.

[3]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4):10-24.

[4]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现代教学,2005(5):29-30.

[5]李松林. 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堂变革[J]. 四川教育,2018(1):21-22.

[6]吴秀娟. 基于反思的深度学习研究[D].扬州大学,2013.

[7]安富海. 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2014,34(11):57-62.

[8]张浩,吴秀娟,王静. 深度学习的目标与评价体系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4(7):51-55.

[9]约翰·D·布兰思福特.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程可拉,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10]安德烈·焦尔当.学习的本质[M].杭零,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电荷教学设计
积分法求解均匀带电球体或球壳对其内外试探电荷电场力
电荷守恒的理论分析及应用实例探讨
库仑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静电现象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