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科技智库期刊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2021-09-06董洁张素娟李琦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1年4期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

董洁 张素娟 李琦

摘要:[目的/意义]科技智库期刊是连接智库建设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是传播智库研究成果的核心载体。本文旨在研究中国科技智库期刊的创新发展路径,提升其智库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方法/过程]本文首先对科技智库期刊的内涵、特点及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国内外科技智库期刊的案例对比分析,准确定位科技智库期刊在支撑中国科技战略中的位置。[结果/结论]通过对《美国科学院院刊》和《中国科学院院刊》案例对比分析,本文从期刊专家组稿的微观层面、嵌入模式的中观层面以及智库外交的宏观层面给出创新发展建议,以此促进中国科技智库期刊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关键词:科技决策    国际化发展    新媒体传播    智库外交

分类号:C932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1.04.10

1  引言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重点指出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同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指出,要建立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将期刊高质量创新发展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在全球经济结构、国际社会责任以及国际影响力的位置改变,亟需建立代表国家形象和品牌的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和对外宣传平台,并通过该平台对外发声,增强我国在科技等各领域的话语权和先发权。

科技智庫期刊作为我国科技智库对外的重要媒体宣传平台,参与了科技智库成果再造和发布的关键性环节,包括数字出版、知识管理(挖掘机体智慧创新“内脑”)和知识服务(按需开发知识创新“外脑”),是创新生态系统中最有凝聚力的核心组件。科技智库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将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面向各方创新需求,凝聚优质内容,借助学术平台链接供需两侧,构建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生态,更好地支撑和服务科技强国建设。

2  科技智库期刊的内涵及特点

科技创新战略是中国“十四五”规划和二零三零愿景的首要目标,科技创新发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和高度。科技智库作为科技创新战略实施和发展的重要支撑机构,以科技战略政策研究和科技支撑服务为己任,服务于国家公共政策制定的专业研究和咨询。科技智库影响力的提升不仅需要生产高质量的科技研究成果,更急需将高质量的科技成果对外传播扩散,从而获得科学共同体以及社会大众的认可,以此支撑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发展,而科技智库期刊的功能定位刚好满足了这项智库功能。

2.1  科技智库期刊的发展内涵

科技智库期刊是链接科技智库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是传播智库科研成果的核心载体之一。科技智库期刊同样承担着科技智库的社会功能使命,聚焦科技发展态势,研究支撑科技战略的重大问题,以科学技术发展规律为基本出发点,前瞻性预判科技发展态势,开展科学评估和情报预警,并兼具培养智库人才的使命。科技智库期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创新问题提出前瞻性和建设性的建议,在国家科技战略规划、布局等方面发挥重要支撑作用[1]。因此,科技智库期刊要想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媒体平台,其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包括:一是为政府科技决策服务;二是要提供以科技政策研究为核心的知识服务。

因此,科技智库期刊的发展不同于传统的学术期刊,其突破了狭义的学术研究价值,科技智库期刊为科技智库建设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有些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主要发表在科技智库期刊上,一方面,引领新学科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催生产业革命的原动力。因此,科技智库期刊既可以作为智库科学研究的传播载体,其本身也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科技智库[2]。如何深度挖掘和利用科技智库期刊的知识创造形成智库产品,对于政府重大科技决策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2  科技智库期刊的独有特征

科技智库期刊不同于新闻类期刊,也有别于传统的学术期刊。与新闻类期刊相比,科技智库期刊更加强调所刊发文章的理论性、专业性以及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与传统的学术期刊相比,科技智库期刊更加强调其所刊发的文章以科学严谨且平实易懂的写作风格向政府、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咨询机构等多层次的读者传播创新思想的研究成果[3]。科技智库期刊所刊发的文章具有独有的特征,具体包括:①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②研究内容导向明确,立足国家战略需求;③引领科技前沿方向,用科学理念和科学思路促进科学进步;④紧跟国际形势,保持新锐视野,引领科技发展;⑤创新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并使其获得业界和公众认可;⑥具备媒体智库功能,面向全球传播中国智库成果,增强国际影响力;⑦引导和帮助公众,科学解读国家政策和规划,发挥链接政府和公众的重要作用[1]。

3  科技智库期刊发展现状

3.1  科技智库期刊的发展历程

过去中国科技类期刊的发展,以效仿国际科学顶级期刊为主要目标。最早以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办的Science为定位目标,创办了中国的《科学》期刊。《科学》刊登的文章传播了大量有价值的科学知识,对我国科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78年,著名翻译学家贺崇寅先生效仿英国的Nature,创办了中国的《自然》。1980年,杨振宁和李政道等[4]效仿Science,在美国创办了《科技导报》,1986年《科技导报》转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正式在国内发行。我国学者不仅向Science和Nature这样的顶级期刊学习,同时,也将目光投向了国际综合性周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该期刊主要报道最新的科学研究进展和科学评论,涉及生物、数学、物理和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在世界范围内对科技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对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方向具备重要的指导意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为了提高科学研究能力而建立中国科学院。1950年,中国科学院联合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共同创办了《科学通报》和《中国科学》。1986年,中国科学院对标《美国科学院院刊》,创办了《中国科学院院刊》,该期刊定位于国家科学思想库核心媒体,主要刊登中国科学家和科研人员的科学研究、科学评论、智库观点等,引领科技前沿发展方向,评估科技政策和发展模式。1987年,《中国科学院院刊》英文版开始向国内外公开发行。2014年,中国科学院创办了《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该期刊是自然科学综述性英文出版期刊,吸纳了全球科技研发成果,并传播中国科技创新研究,在引领期刊国际化发展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端智库,同时,公布了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机构的名单。由于科技智库在未来国家战略部署和科技决策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科技智库期刊作为对外传播窗口,其创新发展方向也受到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关注。2018年,党中央提出高度重视我国科技期刊的创新发展,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总方针,审议通过《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期刊的意见》。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应构建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科技智库期刊作为科技智库对外发声的主平台,确立了自身的社会使命,真正开始向智库功能创新发展。

3.2  科技智库期刊的发展现状

科技智库范围的确定主要依据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名单、近3 年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发布的年度《中国智库报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发布的《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公民社会项目”(Think Tanks and Civil Societies Program,TTCSP)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中,明确归类为科技智库的机构、综合智库中科技决策为主的智库机构,以及长期从事科技战略和科学决策的具备智库功能的其他研究机构。由于这些机构长期从事科技决策研究,其主管或主办的期刊具备明确的研究导向,在支撑智库建设和战略决策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将这些期刊确定为典型科技智库期刊(见表1)。

研究发现,大部分科技智库期刊有机构内脑作为智力支撑,在期刊的内容规范、议题设置、专家组稿等方面,有智库专家进行质量把控,期刊发展趋势是稳步前进的。科技智库期刊发展模式上呈现数字化和网络化趋势,并初步产生数字经济效应;科技智库期刊开始呈现集约化发展趋势,但是集聚化程度不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集约化发展优势;科技智库期刊国际影响力不足,由于受限于中文语种,缺乏有效的对外宣传渠道和途径,使得优秀成果不能获得更广泛的国际认可和传播;科技智库期刊在发挥智库功能方面,文章时效性不强,虽然出现网络出版、网络首发等形式,导致有些智库成果出版存在滞后性;科技智库期刊目前尚没有完善的评价体系,无法评估其支撑科技决策的社会功能,智库性功能还无法验证。下文将对期刊发展现状进行详细阐述。

3.2.1  科技智库期刊在内容呈现上存在困境    许多科技类期刊的选题设置与智库发展要求不对等,选题方向体现不出对未来经济社会造成重大影响且亟待解决的问题。科技智库期刊对于具有敏感性但有研究价值的选题选择放弃等保守做法。同时,智库研究成果表现出同质化特征,重复性研究或评述较多,具有创造性思想和实操性应用的研究较为缺乏[5]。

3.2.2  科技智库期刊在编辑人员团队上存在困境

高端思想智库期刊拥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源队伍,保证期刊在议题设置上的高关注度,以及在论文组稿上的高质量性。遗憾的是,国内科技智库期刊编辑还未真正理解科技智库在支撑国家宏观战略中的作用,还未真正理解期刊数字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面对向“科学编辑”“专家型编辑”转型的机会时,还未找到自身在“高端科技智库”这个新型舞台中的定位。

3.2.3  科技智库期刊在新媒体平台上不够活跃

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科技类期刊只有46.35%的期刊建立了微信公众号,拥有微信公众号的期刊平均每刊有公众号1.07个。开通微博科技智库期刊较少,仅占10.97%[6]。只有个别科技智库期刊将微信公众号与纸媒及其他专业领域融合发展,实施了不同传播平台的精准定位,形成了较高的影响力且粉丝数量较多。大部分的科技智库期刊微信公众号与官方网站并没有形成差异化发展,公众号内容以转载期刊刊登的文章为主,兼有一些新闻热点和行业运营情况,公众号发展仍处于逐步探索的状态。

3.2.4  科技智库期刊集群化发展“合力”不强    期刊集团化经营是国际科技类期刊出版的成功經验,是参与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例如,国际影响力较大的Elsevier、springer等,已经成为国际期刊平台的知名品牌。我国科技智库期刊还没有呈现国际化和集团化的发展,据统计我国4,958种科技类期刊由4,288个出版单位出版,平均每个出版单位出版1.2种期刊,呈现极度分散的状态[6]。虽然我国初步建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等期刊平台,但这些平台的使用范围和学术影响力仅局限在国内科研界,其发行、传播和流通仍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难以发挥集团化发展的集聚效应。

3.2.5  科技智库期刊“国际化”程度较低    国外科技出版巨头借助数字技术和先进经营模式,吸引了大量的国际优质资源,包括资本来源、内容资源、编辑资源和作者资源。国内科技智库期刊的“国际化”程度较低,主要表现在资本运作、编辑队伍、期刊内容、出版周期、编排标准、稿源途径、产品传播等多个方面,与国际期刊存在较大的差距。

4  科技智库期刊案例比较研究

本文以《美国科学院院刊》和《中国科学院院刊》为主要案例,通过对两个期刊的比较分析,吸纳美国智库期刊的优势,发现中国智库期刊的特色,结合中国科技发展的时代背景,为增强中国科技智库期刊的社会使命、提升中国科技智库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给出切实可行的科技智库期刊创新的发展路径和建议。

4.1  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

4.1.1  实力雄厚的编审团队保证期刊质量和规模

PNAS是由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S)主要管理,由于NAS是美国科学界荣誉性及政府咨询机构,因此,PNAS在创刊时也兼具国家智库的科技传播使命,期望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该期刊的编委会由美国科学院院士及专家组成,这些编委会成员既是国际科学界的积极贡献者,也是期刊投稿文章的审稿人和把关人。其中,约500名NAS成员获得过诺贝尔奖。由此可见,PNAS具有先天的人才优势。PNAS专业的专家团队使评论性文章评审周期仅需45 天,文章在提交后6 个月内即能发表。2019 年,除了1,194 名NAS 成员担任期刊编辑外,还聘用了1,277 名非NAS 成员担任客座编辑,超过1.2万人担任临时审稿人。庞大的编辑团队为PNAS期刊的发展方向和质量控制提供了重要保障。

4.1.2  完善的审稿制度保证期刊的高质发展    PNAS稿源主要有3 种类型:Track I、Track II、Track III。作者通讯地址的下方都会有一行以“Communicated by...”“Edited by...”或“Contributed by...”开头的文字,这是区分三类稿件的最直接方式(见表2)。

PNAS建立了严密而完整的审稿制度——同行审查程序。初审,为编委会评审,即美国科学院成员评审,评审专家来自学院的31个学科的活跃科学家。如果NAS成员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那么将分配一个非成员客座编辑来监督同行评审。初审过程中,超过50%的文章被拒。复审,为美国科学院成员或客座编辑评审。需要进行同行评议的文章与审稿专家的研究领域高度匹配,该过程主要是确定文章是否适合发表于PNAS。由于NAS成员在新兴和跨学科领域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需要客座编辑在这些领域监督和管理同行评审过程。最后,终审,为独立同行评议。该过程由NAS编辑或客座编辑选择两位公认的领域专家来同行评议,编辑负责评估审稿人的意见,并向编委会提供建议,编委会成员最终决定是否接受论文,接收率为14%。

4.1.3  引领3大基础科学领域,引领美国科学事业蓬勃发展    通过对近5年PNAS期刊出版的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PNAS期刊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表达与识别、癌症为主的生物学领域,以大脑神经元、行为、动力学、晶体结构、神经网络为主的物理学领域,以及以生物进化和气候变化为主的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学领域。美国的科技政策、权力、国际冲突与合作等国家智库研究,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关注(见图1)。

依据时间趋势图,结合文章内容发现,病毒研究、科技创新、国家政策、国际合作、国际冲突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这表明PNAS期刊开始关注美国智库研究发展方向,这与美国国家科学院作为美国科学界荣誉性及政府咨询机构、为国家提供科技政策建议的定位目标相符(见图2)。

PNAS作为全球文章被引用数量最多的多学科科学期刊,在排名前10的高被引文章中,rRNA多样性、肠道微生物群、全球粮食需求和可持续的农业集约化、人工智能及主动学习在科学、工程和数学方面的应用,一直是期刊关注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国际智库的重要战略研究方向(见表3)。

4.1.4  PNAS多元化传播模式,提升期刊的综合影响力    PNAS期刊网站增设了科学课程播客(科学会议)、新闻办公室、杂志俱乐部、在线访问等频道,为智库期刊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资源,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读者和社会。可以通过科学课程播客频道的方式,收听前沿研究人员、学会成员和决策者讨论与当今科学界相关话题时的简短对话,缩短科研工作者和学者之间的距离,使期刊真正服务于科学共同体,促进期刊与学术会议的联动创新发展。新闻办公室频道通过媒体简报,提醒记者即将发表的文章可能成为新闻界热点,促进了科学信息的多途径传播,扩大了期刊的社会影响力。

4.2  中国科学院院刊(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中国科学院院刊》定位于“国家科学思想库核心媒体”,是中国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重点媒体平台。该期刊重点刊登两院院士对中国科技发展重大战略的专家观點及科学家在前沿科技领域、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均为科研工作者多年的工作积累,具备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并为国家科技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重要支撑,同时,也肩负了传播科学思想和精神的社会责任。

由于中国科学院以美国科学院为学习对象,通过模仿《美国科学院院刊》,在1986 年创办了综合类科技期刊《中国科学院院刊》,因此,本文对《美国科学院院刊》与《中国科学院院刊》两个期刊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比较(见表4)。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科学院院刊》并不落后于《美国科学院院刊》,在期刊栏目设置、覆盖领域、文章编审周期和资金来源方面,基本情况旗鼓相当,只是在作者国际化、文章开放获取和年度发文量方面较为落后,在国际影响力方面仍有待提升。然而,《中国科学院院刊》智库特色明显,尤其是2015 年我国提出大力加强智库建设后,《中国科学院院刊》更加注重科技成果的应用性、科研问题的导向性以及科技创新的引领性,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4.2.1  期刊导向性明显,支撑科技决策   《中国科学院院刊》每一期都会设置专题或专刊,期刊的主体导向非常明显。以2020 年期刊内容为例(见图3),第10 期为科技扶贫专刊,对党的十八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做了历史性总结,内容覆盖了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组织与实施、理论与政策等各个方面,分析、研究和总结了科技如何引领和赋能脱贫攻坚,以及如何推动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和完善。第7期为“十四五”规划区域战略与空间治理专刊,2021年为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因此期刊就区域战略与空间规划的概念、背景、空间治理与规划、区域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第5期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专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提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因此期刊围绕科技强国战略与决策、政策与管理、科技与社会等方向展开了研究和分析。邀请领域知名专家展开专题研究,对专题背景、发展需求和科技成果进行解读,其他栏目针对细分领域开展相关分析和论证。

4.2.2  期刊具备“应急预案”能力,为突发事件献言献策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期刊设立了“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战略”“智库战疫”专题,刊发了仝小林院士、陈国强院士等的21篇稿件,主要围绕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进展,包括大数据分析扩散趋势、疾病防控体系、全球生产体系变化、数字化转型发展等方向开展研究,展示中国在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和防控经验,从而帮助全球共同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见表5)。

4.2.3  期刊以本科学发展为基础,服务科技创新战略需求    通过对《中国科学院院刊》近5年文章的主题和热点分析,发现期刊研究内容主要是针对目前的国际形势开展科技战略与对策研究,研究主题包括世界科技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等研究,研究成果对国家科技战略制定和实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期刊还保留了中国科学院多年持续性的生态环境资源、海洋生态系统、合成生物学等主题的经典科学研究,其研究成果对国家自然生态系统保护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见图4)。

由图4可以发现,《中国科学院院刊》近5年智库转向性明显,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长江经济带、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创新驱动发展、区域发展战略等,研究主题紧扣国家创新战略发展的需求。同时,2021年是下一个“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研究成果涵盖了对“十三五”期间的科技评价,包括财政绩效、技术经济安全、中科院科技成果评估等,及时对过去5年存在的问题进行经验总结,为国家下一个五年科技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结论与建议

科技智库期刊发展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其主要表现有:第一,编审团队目标需求不明确,致使期刊智库性不强;第二,文章来源的本土化,导致国际化发展不足;第三,期刊同质化严重,从而使得期刊品牌效应不突出;第四,集约化发展不明显,期刊集团化和规划化效应不显著;第五,审稿制度繁琐,期刊时效性滞后;第六,新媒体附加功能尚未挖掘,期刊国际影响力不高。基于上述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科技智库期刊创新发展的路径。

5.1  主编及编审团队是决定期刊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国际影响力快速提升的途径可以通过引进主编及其团队的途径。首先,引进的主编应具备成熟的办刊理念和方法,以近五年高影响力期刊为主要筛选范围、短期内期刊影响因子显著提升为优先筛选原则,选择此类期刊的主编作为引进主编人选。其次,引进的主编应具备国际发展眼光、强硬科研能力,且是活跃度较高的领域专家。除此之外,引进的主编应具备高水平的英语编辑能力,深刻理解国际社会与文化;具备领域强关系网络,熟悉机构合作方式和流程;具备国际化办刊程序,所办期刊国际认可度高。

5.2  嵌入式服务模式是影响科技智库期刊发展的重要因素

“嵌入式科研服务模式”概念是由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李刚老师首先提出的,借鉴李剛老师的概念,本文将其定义为智库的科技决策研究通过嵌入政府政策研究过程解决科技智库内脑和外脑的协同问题[7]。嵌入式服务首先说明了智库的研究成果和政府政策制定之间仍存在一定的距离,中间区域留有研究空白地带,嵌入式服务也体现了智库的科技决策研究具备自身独特的价值和属性[8]。因此,与科技智库内脑的研究报告及专报相比,期刊研究方向应更关心科技的中长期问题、基础性问题和前瞻性问题。嵌入式科研服务模式应该是嵌入政策的完整过程,与内脑开展更加密切的对接合作,在议程设置、政策辩论、决策推广、政策执行、政策教育、政策评估和政策反馈全过程的参与和研究中,不仅要关注政策的产生背景,更要注重政策的落地实施以及实施后的反馈效果[9]。研究内容应涵盖调查研究、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结果预判、建议对策等过程,充分发挥智库技术支援的优势,服务内脑的科技政策研究。除此之外,科技智库期刊的编审团队及内脑专家团队应积极参加政府相关部门的需求调研、决策咨询、政策推演和意见征集,充分感受决策咨询活动中真实的发声,真正了解科技政策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与政策制定者形成科技决策共同体,即科技智库期刊主创人员要与科技政策决策者、政策研究部门形成密切的联系,产生强烈的相互依托感[10]。

5.3  时效性和真实性是决定期刊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由于时效性和真实性是决定期刊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因此科技智库期刊应保证其时效性和真实性。在数字出版的基础上,科技智库期刊利用互联网快速传播和方便获取的特点,将编辑部已经通过同行评议且主编终审同意采用的科技论文在第一时间进行网络出版,按照出版网址和发布时间确认论文的首发权,然后,将论文全文或摘要进行网络出版发行,网络首发将永久保留,不被复印版本覆盖。同时,期刊建立论文增强出版和全过程出版模式,借助可视化方式生动解析抽象科学论文中的内容,提升学术信息的表现力,增强用户主体对内容的理解能力,提高用户主体获取信息的效率,最终,从内容呈现、信息容量等方面,实现出版内容的价值增值。

5.4  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

优秀的科技智库期刊呈现集聚性发展的格局,构建科学共同体,以此促进科技进步,在此基础上,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这也是我国制定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愿景目标的重要方向,以此来支撑、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的建立,对外有助于提升我国科技研发的国际影响力,引领前沿技术及抢占技术研发先机;对内有助于通过信息高端交流平台,让企业了解学术前沿与科技应用,让学者解读科学技术和科技应用,让更多的科研成果可以快速地转移、转化,从而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实际问题。

5.5  发挥科技智库期刊的重要功能——智库外交

科技智库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是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国际交流能力,这也是我国外交战略发展的需求。“智库外交”已经逐渐成为官方外交和民间交流之外的二轨外交,其核心要义就是信息和思想的交流。“智库外交”的活动形式或者载体多种多样,可以是国际会议、专家论坛、领域沙龙等方式,不仅有利于对智库成果的宣传,更是对外建立社会影响力的重要途径[11]。例如,著名的国家高端智库机构——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以下简称“人大重阳”)2018—2020年连续3年举办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人大重阳联合中科院主办的《智库理论与实践》期刊连续6年举办新型智库建设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智库界及相关领域专家,通过线上会议、网络直播、视频回看等方式以微博、微信、新闻等形式,将智库成果与智库思想向全球传播,为中国人发声。

參考文献:

[1] 王雪, 褚鑫, 宋瑶瑶, 等. 中国科技智库建设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 科技导报, 2018, 36(16): 53-61.

[2] 王铮, 刘心锐, 黄子洛. 2015 年以来国内科技智库研究热点主题分析[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9, 4(3): 17-26.

[3] 田丰.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型智库类学术期刊建设[N]. 光明日报, 2016-4-16(8).

[4] 张勇刚. 中西科学期刊比较研究[D].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8: 45-47.

[5] 谭志红. 期刊智库化的“智困境”及解决路径[J]. 社会科学文摘, 2020(8): 119-120.

[6]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0: 9-10.

[7] 李刚, 王斯敏, 邹婧雅. CTTI 智库报告(2018)[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8-9.

[8] 李刚. 创新机制、重心下移、嵌入决策过程: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下半场”[J]. 图书馆论坛, 2019, 39(3): 29-34, 41.

[9] 许阳. 协商民主理论视阈下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研究[D]. 沈阳: 东北大学, 2014: 40-106.

[10] 李刚, 郭婷婷. 智库嵌入式决策咨询服务模式[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9, 4(2): 1-6.

[11] 缪其浩. 从洞察到谋略国外科技智库研究[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20: 55-63.

作者贡献说明:

董  洁:研究设计,总体构思,主要内容撰写;

张素娟:案例研究,部分内容撰写;

李  琦:文献和案例研究;

扆铁梅:专家会组织,整体思路把关。

Study on the Innovativ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nk Tank Journal

Dong Jie1,2  Zhang Sujuan1,2  Li Qi3  Yi Tiemei1,2

1Beij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Beijing 100044

2Bei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Consulting Center, Beijing 100044 3National Academy of Innovation Strategy, Beijing 100038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 think tank journal is an important platform connecting think tank construc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he core carrier of disseminat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nk tank.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T think tank journals to enhance the authority and social influence of their think tanks. [Method/process] Firstl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S&T think tank journals, and locates the position of S&T think tank journals in supporting Chinas S&T strategy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cases. [Result/conclusion]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the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the paper gives innovative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on the micro level of expert solicitation, the meso level of embedded model, and the macro level of think tank diplomacy, so as to promote the social and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Chinese S&T think tank journals.

Key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cisions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think tank diplomatic

猜你喜欢

新媒体传播
新媒体语境下国家形象传播路径转变及成效
新媒体背景下哈萨克族青少年健康传播研究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新媒体传播平台对职教人才培养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基于城市意象方法的武汉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与新媒体传播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概率统计教学改革探究 
基于微时代的公安院校网络舆情监察课程建设探索
新媒体传播背景下图片说明的创新趋势
新媒体信息筛选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